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分析
【第一章】中职学生养成教育体系完善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职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现状调查
【第三章】样本学校养成教育的开展情况
【第四章】影响养成教育的因素
【第五章】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中职学校养成教育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养成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所以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养成”甚至“不养成”,重视“授业”轻视“传道”的现象;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现状过于悲观,所以普遍存在“十几年养成的毛病,不可能短时间改变”的认识;对养成教育的理论内涵缺乏深刻理解,所以很多教育者把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当成了“养成教育”的全部。要想改善养成教育现状,就必须以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导向,以养成教育的内容为依托,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对策。
5.1 增强学生自我养德意识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承担着振兴民族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作为社会,积极创造尊重道德的氛围,大力弘扬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同时,加大力度查处违背社会道德、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建立公民个人诚信档案,让不讲道德的人遭到全社会的唾弃。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有德和无德有区别,有修养和没有修养,社会对他们的认可有区别。作为学校,树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不光是要为社会培养能干精品的技术工人,更应该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调查的样本学校中,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就提出了“一年成型,两年成人,三年成才”的培养目标。该学校把受表彰的道德模范请到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跟这些楷模零距离接触,近距离接受道德熏陶,收到了良好效果。作为家庭,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荣辱观教育,培养孩子的是非,善恶,美丑辨别能力,教育孩子只有尊重人,才能被人尊重,全社会都行成崇尚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的氛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信在这种正能量的引导下,会有自觉养德的意识。
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学生“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些什么,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只追求物质上和感官上的满足。这些说明部分同学的价值观受到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出现价值观的混乱”(唐斌,2014)。自主养德教育更要求把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要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的爱好与特长,使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将自己拥有的各项才能展现出来,从而真正找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课堂之余树立自信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措施,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积极同学生交流,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专业知识、人生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抓住学生自尊心强、过于理想主义、缺乏自信心等心理特点,进行养成教育。有针对性的对待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胆怯、懦弱、不自信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精神,使在校学生重新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人人构筑起思想灵魂的支撑(贾海丽,2013)。
5.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依赖老师的教育。教育最理想的结果是让受教育者学会了自我学习,自我迁移知识的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非常快,有统计显示,现在大学里四年学的知识,等到工作时,已经有近 30%的理论淘汰了。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所学的知识要及时更新。所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魏书生老师,在讲授语文课实行“三不政策”,课基本不讲,板书基本不写,作业基本不看。他在一次公开课上,对待课文里的生字生词,不像其他老师,写到黑板上,带学生领读,而是告诉学生,这些字他也不认识,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最后有学生提出可以查字典,全班学生霎时明白了字典是他们的老师。接下来,给文章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时,他依然给学生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划分段落,学生齐声说:“我们自己来”,几分钟后,他把学生分成组,派代表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带着学生分析,点评。最后总结中心思想时,还没等魏老师问,学生们就主动说:“我们自己来”,同样分组后,他逐一点评。下课后,在场的老师家长给了魏老师长时间的掌声。他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陈军剑,2010)。
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活动结构。”这就意味着,只要完成教学任务,活动结构可以灵活。像魏老师这种授课形式,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题,发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掌握知识。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将来培养出的一定是“通才”,学生在企业中就会“一专多能”,而且职业转换也比较流畅,这才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45]但是,这种能力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在课堂上不断积累,课下不断探索,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艰苦的养成才会具备的能力。
5.3 建章立制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对于学校来说,建立规章制度,严明纪律是关键(王迎春,2010)。通过规定制度、纪律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做到主动守纪律。为此,中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学习品质、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喜爱能内心深处接受并得到理解,使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渐提高自身修养。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班风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形成;良好校风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唐英华,2013)。所以需要建立学校以及班级相关管理条例,形成一台切实可行的鼓励、约束机制,组织有一定责任心、善于协调学生关系的学生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对认真履行管理制度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仍缺乏团结意识、屡教不改的学生予以惩罚,在这样一个互相监督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促进了学校以及班级整体人文素质的提升。那么,良好班风也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基础,班主任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一些具有班级特点的班风,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高尚精神,学会通过与他人分享来鼓励自己进步。因此,在养成教育方面建章立制,形成规矩和制度尤为重要,需长抓不懈。
5.4 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蒙世旺,贝红中,2013)。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身,不好的习惯则会影响人的发展。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受家庭环境,工作环境,自我修养,知识层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年龄在 15 到 20 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日常行为很多已经“习惯”.客观的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所形成的日常行为习惯属于不好的习惯。很多专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很难改善自己的日常行为。事实上,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随着外界刺激条件的变化,行为主体的反射也会随之变化”(何宏涛,2013)。只要意志坚定,长期努力,不好的习惯完全可以改变。比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军训。通过军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日常行为标准,在训练中改变不好的行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家都有一种共鸣,接受完军训的学生的日常行为好于当初。只是因为经费、教学安排等多种因素,军训的时间很有限,即外界刺激的条件重复时间太短,没有使好的行为完全巩固,这种好的行为还没有成为习惯,所以造成军训结束,好的行为也结束。如果学校能克服这些困难,适当延长军训时间,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尹立军,王征印,2011)。
另外,学校可以广泛利用橱窗、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张贴提示标语,也能有效的纠正不良行为。“制度规范,内容应具体细致,从学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从起床到洗簌,上课礼仪到食堂纪律,晚自习到就寝,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彭立永,2013)。再次,学校制定长效的考核机制,比如我在期末考试德育课的考察时,不通过传统的笔试答卷子,而是来到学生宿舍,通过宿舍的卫生、床铺的整理给出成绩。这种考核新颖而且效果好,体现了“德”在平时。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5.5 注重职业能力的养成
所谓职业能力,具体表述就是,劳动者经过各种教育方式的教育和培训以后,能够根据具体工作环境变化自如的进行职业角色转换的能力(刘群秀,2012)。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是终结性教育,也就是为了得到工作而进行的预备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已不再局限于技能训练,而是转变为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培养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全面教育。
首先,实行校企合作。鼓励各专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特点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索适合时代特色、符合区域特色、贴合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共育道路,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行业生产周期,调整课程设置,让企业共同参与教材开发,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缝隙,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作好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工作,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朱丽,白丽荣,2013)。
其次,树立榜样。在所调查的样本学校中,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开展“优秀毕业生风采展”,请一些优秀毕业生返校给在校学生作报告,请获得 “全国技术能手”
称号的校友分享他们的经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在校学生受到精神鼓舞,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前景,这种正能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具体细节。
再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对于学历型的大专院校学生,有自己的优势,这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强,期望值不高,容易取得成功,在创业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学校可以和当地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主动为学生创业“牵线搭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帮助那些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实现梦想。
5.6 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 指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进行自我心理教育、自我超越。正是教师本身具备的这种不拘泥于现有知识,用于接收新事物、学习新东西的这种精神,才是学生学习的鲜活教材。可以想象,一个老师连自己都教育不好,又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受教养的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Adolph Diesterweg. 1890) .
为此,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必须从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发挥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受到身心教育和熏陶,从而自觉地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顾珏,2007)。讲台上,老师饱满的精神状态,端庄的衣着,文明的举止,风趣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储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不明显的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很大的教育作用。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能开手机,自己的手机却在课堂上频繁响起声来,甚至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老师上课时当众接电话,严重破坏了课堂的神圣和严肃性。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养德,但是对样本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职业道德并不认同。有的老师甚至讽刺挖苦学生,说他们是”社会的渣子“,说学生们将来的出路就是技术工人,确切的是工人,谈不上技术,尤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一训就斥,用批评代替教育,对学生缺乏基本的爱心。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不仅要有热爱事业的心和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而且要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态度。
教师只有重视自身的养成,善于自主学习,自主养德,自我行为习惯养成,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这些品质才能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
当然,以上提到的每个因素都对中职教育会产生影响,更要看到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养成教育的制约,所以,要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养成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担重任,各负其责,构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才能有效改善养成教育的现状(史许福,2010)。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良好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家庭的良好道德氛围和道德品质。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最早地方,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家庭中家长及长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风,形成子女道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出发点,不仅对子女品德的形成潜意识中起到熏陶作用,而且家庭成员在血缘、感情上的联系决定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吸收家庭教育有益的成分,建立学校、家庭定期联系的机制,共同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化、内容方式综合化以及管理规范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学校教育赋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理论化,在学校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中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提出具体的养成教育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学校教育坚持不懈地放在整个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另外,由于社会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因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感染力,渗透性更强。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养成的环境和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以使他们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自立、自强,从而拥有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