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分析
【第一章】中职学生养成教育体系完善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职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现状调查
【第三章】样本学校养成教育的开展情况
【第四章】影响养成教育的因素
【第五章】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中职学校养成教育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影响养成教育的因素
翟永清认为“现实德育往往重视培养个体的爱国情怀,忽视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赵志群,2010)。在中职学校这样的情况尤为突出。许援竺认为,社会评价体系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在现实性和功利性的影响下,社会对企业的功利性,必然要求企业对学校评价就会存在功利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也逐渐受到了功利主义的波及(王岩松,2008)。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有学生自身因素等。
4.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社会群体、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样本学校中,部分学生给我们道出了心声,“学校老师给我们讲的,书上讲的都是骗人的,城管打人,国家干部贪污腐败,他们有道德吗?
没有道德为什么能当官?”“我们班李恒现在就把工作找好了,他爸有关系,农村娃可怜,学的再好也顶不上关系好”.这无疑会使学生放松对自我养成的要求。社会评价方面,用工单位过多地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录用技能水平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虽也提出某些方面“德”的要求,但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确切达到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买方市场”的用工状况,使得他们根本不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成果。在一部分学生中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有的学生直言不讳“赵本山能买飞机,有几个教授能买。”
社会舆论方面,缺乏正面的、积极的、高雅文化的宣传氛围。调查中,笔者随机问了几个学生,让他们随意说出几个全国道德模范的名字,无一人说出来。当笔者让学生说出几个科学家的名字时,除了“爱迪生”之外,学生几乎不知道其他名字,但是,当问到时下走红的歌星,学生们神采飞扬,说出了很多笔者根本没有听过的名字。庸俗的文艺市场占居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左右着这些辨别能力还很弱的孩子们。
4.2 学校因素
一是工作机制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各部门分工相对明确,教务处主管全校教学工作,包括课程安排,课堂监督,考试安排;校长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事方面事宜,包括学校师资招聘,全校的政策制度的制定等;招生与就业处主要负责招生工作和毕业学生的安置;学生处主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专职班主任管理。养成教育的任务被自然分到了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养成教育的开展,仍然停留在“各扫门前雪”的工作态度上。调查中,校园里发现违纪现象,很多老师包括领导,都很少过问,认为教育学生不是自己的职责,课堂上老师讲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课堂反映和效果,更不会主动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所以,资源不整合,养成教育力量不集中,成为阻碍养成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保障机制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目前普遍存在保障机制缺失,包括制度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和学术保障等。2004 年 2 月,国家通过文件形式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为了全面落实这一文件精神,各地都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中国职业教育的相关部门也配合各地开展德育教学工作,颁布了《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在养成教育方面最明显的保障。但是,实际操作中,学校普遍对养成教育的态度是,重形式,轻结果。很多学校围绕养成教育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迫于执行国家要求,应付上级领导检查,养成教育关键在于实践性,注重平时养的过程,各学校没有形成开展养成教育、考核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样本学校调查中,我们发现与养成教育有关的课“地位最低”,课时最少而且常常都成为机动课,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道德教育课也经常会被取消。有的学校竟荒唐的辩解说搞活动就是以活动形式搞养成教育。国家明文规定的课程尚且如此,又有多少学校愿意围绕养成教育开展更多的“思想道德修养”、“交际礼仪”、“创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自主养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角色转换。
人员保障方面。班主任只是维和部队。只管学生生活事务,甚至在访谈中,有些班主任就直言,只要学生不出事,本着这样的目标,学生的养成教育状况可想而知。在校教师忙于教学,根本不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很多专家提出,通过专业学科教学渗透进行养成教育,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的实践中专业学科教师难于做到,就是与养成教育直接相关的德育学科教师也不能完全做到。这其中,有关于老师责任心的原因,看到了学生养成教育暴露出的问题避而不见,更多的是老师即便想纠正,不具备养成教育的专业知识,也不会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迅速纠正不良习惯。特别是专业课老师,有责任心的老师看到学生严重的失态表现后忍不住立即教育,很多就会演变为师生冲突。
经费保障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学校每年都对教学经费进行预算,但是这些费用专为保证正常教学而划拨的,定额支付。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包括现在国家提倡的一体化教学,经费预算最多的是实习费用,用以购买设备、实验、实习耗材等,划拨到文化课方面的经费几乎没有。学校团委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部门,团委经费非常有限,只能维持基本的团员青年开展活动,制作宣传展板,校园橱窗文化建设,校园广播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受经费限制只能形式化。调查中,部分学校根本没有这些条件,没有报栏,学生没有通畅的渠道了解社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没办法知道,学生只能到网吧上网,这就造成学校对学生的可控性减弱,而且诱发不安全事故发生。样本学校中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的作法值得借鉴,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网络环境逐步改善,该学校 WIFI 全面覆盖,上课期间全面关闭,休息时间开放,学生不出宿舍就能通过手机了解外界信息。
学术保障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中,有关专业课的学术交流很多,各种级别的“专业大赛”活动频繁,学校普遍都重视这些比赛,受到表彰后学校的荣誉可以为招生贡献力量,获奖的学生可以凭着荣誉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因此,一般学校都重视对专业课的师资培训。有关养成教育的学术交流很少,也不受学校重视。
三是激励机制方面。“重专业和技能教育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把哪班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哪班学生获得专业等级证书多少作为评定教师成绩的标准”(王岩松,2008)。奖金荣誉都偏向了一线专业教师,而养成教育工作者是在“后方”,成绩难以评定,职称评定、职务晋级只能靠后,使他们倍感冷遇,工作积极性明显降低。
四是评价机制方面。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专业课的评价体系逐渐成熟,每学期的专业课考试,社会对学生专业课的评价可以通过“中高级技工证书”来认定。而养成教育不能仅凭每学期的卷面成绩,德育课可以考试,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甚至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养成,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根本不能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样本学校调查中,只有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建立了一套“学生养成教育量化考核”标准,涵盖了日常行为规范,奖惩原则。这套体系的亮点在于把这些规章制度“量化”, 每个学生入学后都是 100 分,而且随时变化,违反纪律就减分,做了好人好事就加分,学期末的总评成绩计入学生档案,毕业时如果“养成教育量化”考核不及格将不予毕业。通过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使在校学生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长期坚持,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体现了养成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该校从 2013 年开始实行这一评价体系,学生的自我养德、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意识培养等各方面相比之前大有好转。
当然,还有部分学校领导对养成教育不闻不问,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就业,他们意识到了现在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但是只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没有找到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养成教育对学校就业和学校发展的影响,低估了养成教育对学生发展壮大的潜在推动作用(陈璐,2013)。
4.3 学生自身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养成教育虽然受外在因素影响很多,但是学生自身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
第一,中职学校学生生源质量偏差。在调查样本学校学生生源情况时,笔者随机访谈了部分学生。没有一个是考上高中或者高考上统招线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大多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会受到家庭的溺爱,从而使得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缺乏一定的责任心,经不起挫折和失败。而且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这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高、对未来人生缺乏认真考虑、心理承受力弱,遇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冷言冷语时,易形成焦燥情绪,自卑心理,即便身入中等职业学校门,但心未定,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环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赵冬兰,2013)。
第二,专业学习能力很差。学生在选择所学专业时,缺乏对自身条件及专业的了解,所以很少考虑到专业是否符合自己以及专业的发展要求。这就背离了“实用主义”论,学生对于专业缺乏认识,没有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职业方向,学校也没有用积极引导,这为日后“自我学习”“职业能力”的培养埋下了隐患。学生学习态度不太端正,上课睡觉、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严重出现厌学的现象。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够灵活,缺少综合分析能力,对待问题不能够耐心研究,缺乏创新思维(陈跃香,2011)。
第三,学生入校的目的呈现多样性。据了解,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有远大抱负,他们受过中考高考失败的挫折,很愿意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个人梦想,这些学生都会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优秀群体。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受家长和家庭因素影响,抱着将来毕业得到安稳的工作为目的,这些学生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改变家庭经济面貌为己任。把自己学的专业当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并没有从内心接受所学专业,也不可能深刻钻研,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缺乏更高要求。学习专业时思想不稳定,错误的认为文化理论课实用性不大,放松对自己在养成教育方面的要求(文霄影,2012)。
第四,学生心理特点。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潜意识中存在一种矛盾,他们片面地认为,自己脱离了初中或者高中时的学习队伍,失去了进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跟自己和家长的期望差距很大,认为没出息。因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另一方面,又对不久后的就业充满热情,对现在正在学习的专业充满好奇。潜在的自卑感和专业光荣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考入职业学校既有一种失落感,又抱有希望。这种矛盾心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定向性决定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相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职业学校有专业实习课,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除了有益的一面外,他们在实践中也会效仿一些消极的不好的社会行为,这就使受社会影响具有复杂性。
4.4 教育者自身因素
教育者本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魅力,对学生是否愿意有意识地接受道德观念,是否主动涉猎文化知识具有很强的诱导作用(Piaget J. 1968)。样本调查中,个别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放松了思想政治学习,理想信念淡漠,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较差,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有的信奉封建迷信,甚至参与了邪教组织,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纯洁;其次,一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校目前遇到的困难,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只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不能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有的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修养,造成不好社会影响。专业课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教育。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要想办法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吸引只能短时间有效,关键还是要靠教育者本身通过优秀的教师气质影响学生,自信、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如果发现学生思想抛锚,就要立即通过提示或者暗示的方式使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否则,上课就没有效果。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只顾完成专业任务,根本不注意这些,有的甚至明明知道学生已经心不在焉,老师还是不管不问,甚至课堂上出现违纪现象,影响其他学生听讲了,老师也装作没看见,没有履行教师的职责,错失了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机遇,导致了养成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