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导致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原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2 共5244字

  第一章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1.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实施教育"冷暴力"的现象不断出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小学校园中更是常见,一些小学教师甚至把实施教育"冷暴力"即采用冷漠、歧视、孤立疏远、嘲讽、区别对待等隐性的非暴力手段作为治理班级,管理学生的必须之策。从"绿领巾"到"测智商",从"差异化校服"到"差生缴纳押金",从"三色作业本"到"蓝印章"这种所谓的教育管理"创新"方法,被披上"以资奖励"的外衣,对学生进行区别教育,这种优差生区别对待,无疑就是一种教育冷暴力。这种"创新"的教育管理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反而会伤及到孩子们的灵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终生伤害。

  2.小学阶段的教育冷暴力现象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以及对于教育冷暴力现象缺乏了解,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也只是视若无睹,惩罚力度不够,社会各界更是关注甚少。另外由于家长和各界漠视的态度,小学生法律知识欠缺,缺乏维权意识,加上教育冷暴力对于学生的伤害是隐性的和潜移默化的,一些遭受教育冷暴力的小学生大多选择默默接受,这样更是无形中滋长了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久而久之将会演变成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3.目前缺乏对教育冷暴力的深入研究。

  当今学术界对于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专业地、深入地分析研究比较少,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期刊等方面,而且都是零散的、表面的,存在于对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单纯描述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研究结果。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的,对具体方面的研究也是零散的和粗略的,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际考察。

  所以这些现状的存在促使我选择对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教育困境,并希望引起教育实践者的关注,预防和减少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共同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当今小学阶段存在的教育冷暴力现象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此现象存在的现状、特点、表现形式、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教育冷暴力研究方面提供一些观点与见解,希望更多学术界专家学者进行更多更深的相关研究,来弥补文献和理论上的空缺,改变此课题的研究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期刊等表面层次的现状。

  2.实践意义。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实践者对于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广泛关注、深入了解和足够重视,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从不同层面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小学教师群体的监督。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确立合理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因此对于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的研究,无论是对教师群体还是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冷暴力概念的研究。

  张升峰指出: "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漠、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地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从而达到惩罚学生目的的行为。"[1]

  李建芹在其研究中写道:"教育冷暴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为了惩罚过错学生,达到加强班级管理的目的,对有过错、成绩差和不听话的学生采取冷漠、孤立、疏远、不关心放任、挖苦、讥讽、贴标签、分等级、辱骂、威胁、呵斥等,导致学生精神上受到很大伤害的言行。"[2]

  另外也有关于教师言语冷暴力的研究,田晓霞在其研究中界定了教师言语冷暴力的概念:"教师言语冷暴力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情境下,教师经常和反复说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伤害性话语的消极语言行为,一般是利用讽刺挖苦、贬低歧视、斥责谩骂和侮辱等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的话语。"[3]

  教师的言语冷暴力也是教育冷暴力的一种常见形式。

  关于教育冷暴力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都给予了不同的表述,虽然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但是所涵盖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以往研究对于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界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指出了教育冷暴力的常见表现形式和对学生的危害性,能使我们对于教育冷暴力现象有一个清醒明确的整体认识,随着我们的深入了解,会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但是对于概念的界定要简单明了,以往研究似乎有些繁琐,简言之,教育冷暴力即教师采用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以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对学生造成精神和心理上伤害的言行。

  (二)关于教育冷暴力类型的研究。

  刘学泳等人关于"教育冷暴力"对孩子影响的调查研究,在研究中提出教育冷暴力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冷漠型即对学生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训斥型即对学生一味批评和责骂;威胁型即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嘲讽挖苦型即对学生冷嘲热讽;孤立型即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区别对待型即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4]5在他们的调查与研究中,关于教育冷暴力表现形式的研究是非常全面和具体的,有很多观点和意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任士恩在《警慑校园"冷暴力"》中将教育冷暴力分为三种类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嘲讽;教师对学生的威胁与恐吓;教师对学生的冷漠与孤立。"[5]

  李建芹将教师对学生的冷暴力分为:"嘲讽否定型、冷漠孤立放任型、威胁训斥型、等级分化(贴标签)型。"[陈仲刘指出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冷嘲热讽,贬低人格;置之不理,缺乏关注;隔离学生,疏远排斥;夸大其词,威胁恐吓。"

  以上研究对于教育冷暴力类型的分类很细致,在校园中,存在很多教育冷暴力类型,从不同主体方面来说,包括学校领导对教师员工的冷暴力、教师同事之间的冷暴力、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和学生对于教师的冷暴力。在本文中主要研究教师对学生的冷暴力,并将教师的教育冷暴力分为两种:教师语言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

  (三)关于教育冷暴力原因分析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廖友国关于《中小学教师冷暴力危害、成因与对策的心理学思考》的研究,他是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分析提出产生中小学教师冷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角色转换、教师工作压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7]

  关于教育冷暴力原因调查,刘学泳、何世喜等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指出:"75.7%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只注重升学率;47.3%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心理辅导,忽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9.3%的学生会认为是教师竞争压力大;而 19.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禁止体罚学生,老师只好用'冷暴力'、'冷处理'的方式处罚学生。[4]5在研究中以学生的观点指出了教育冷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注重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以及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等,另外还指出教师和家长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最主要原因和重要原因。

  李建芹在其研究中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缺少监督机制、教师、学生和家长五个方面对产生教育冷暴力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基于对教育冷暴力原因的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本人在研究中第四部分对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归因分析,将会进行详细阐述。

  (四)关于减少和预防教育冷暴力策略的研究在《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中,李长庚、白素英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减少和预防教育冷暴力的应对策略:"树立发展教育观、加强教师职业修养、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教育艺术和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8]30-32西南大学张晓娜在其硕士论文《教师言语暴力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以 A校为例》中,提出预防和减少教师语言暴力的有效措施:"改善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构建师生平等的对话课堂。"[9]

  刘畅以黑龙江某市巨型高中为个案,对巨型高中的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何化解教育冷暴力的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和谐校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三个方面。

  教育冷暴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需要长时期地依靠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中第五部分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以上是不同学者从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界定、类型、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对于教育冷暴力现象的研究,他们对不同类型学校中存在的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某些方面有很多优点,对教育冷暴力现象的研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对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界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以往研究在对概念分析中就指出了教育冷暴力的常见表现形式和对学生的危害性,能使我们对于教育冷暴力现象有一个清醒明确的整体认识,并引导我们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会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对于类型的研究也非常细致,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教育冷暴力现象的认识。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关于产生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分析,很多研究者虽然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突出重点,分不出主次,没能从更专业的角度突出最根本的原因。另外,已有研究主要是简单地描述,缺乏实际的调查,虽然有的研究呈现了相关数据,但是没能分析出深层的问题,更多的是枯燥的数据分析。深入实际调查,提供足够的论据,将是我在研究中需要认真考虑和切实做到的,使研究具有事实和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及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章为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及相关概念内涵。首先界定教育冷暴力概念及相关概念,其次阐述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的表现方式与影响。在本部分中,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不足之处也正是我在研究中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弥补已有研究的缺陷。

  第三章分析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的现状。主要是根据自己实际深入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第四章对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归因分析。本部分是论文的主要部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从教育者、教育对象5和环境因素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深层次分析。

  第五章是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的解决策略。教育冷暴力问题不只是单一的学校内部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解决小学教育冷暴力问题,需要长时期地依靠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对原因的具体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与解决措施。

  本论文的研究假设为:

  1.小学教师的素质差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直接原因;2."问题学生"或"差生""后进生"可能更容易遭受教育冷暴力;3.教育冷暴力在不同性别的小学生方面可能存在差异;4.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教育冷暴力的认识和应对方式可能不同;基于这些研究假设,通过本人实地考察与深入访谈,逐步进行论证。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使研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使论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严谨、规范、有深度,采用文献研究法是必须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查阅暴力、冷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言语暴力等与教育冷暴力有关资料,进行借鉴类比;二是搜集和整理与该研究相关的资料,具体涉及到教师行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生存状态、教师专业化及教育理念、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资料,此外搜集与之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资料,希望能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增强研究的深度。

  2.访谈法这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针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编制了访谈提纲,并确定了访谈对象。为了获得更真实的资料,我在某市 A 小学进行了半年的实习,在实习期间针对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了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思想还不成熟,理解能力有限,在访谈过程中,注重营造相对轻松的谈话氛围,逐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太小,没有选择访谈对象,具体访谈人数为:二年级 2 人,三年级 1 人,四年级 1 人,五年级 2 人。

  3.案例研究法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观察,搜集小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冷暴力具体案例,选取大量鲜活的素材,尝试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对教育冷暴力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影响进行探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力求克服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弊端,使论文更具有一定说服力。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对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进行归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减少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的有效措施,是论文的重点研究部分。教育冷暴力相对于体罚显得更加隐蔽与不可察觉,本研究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选取大量的具体案例并进行现状分析。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自己研究能力有限,在研究中有一定难度。对于访谈提纲的编制和对教育冷暴力现象原因与对策的深入分析都需要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访谈对象的选择也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并不是随便任意选取的。另外由于教育冷暴力这一话题的敏感性,在实际访谈中可能会遭遇师生的排斥情绪,很难得到师生最真实的想法。因此这也是本研究的困难之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