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保定市某幼儿园图书区利用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30 共93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幼儿园图书区有效使用探究
    【第一章】保定市某幼儿园图书区利用问题研究绪论
    【2.1  2.2】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图书区的利用
    【2.3】幼儿图书区的利用效果
    【第三章】幼儿园图书区利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促进幼儿园图书区有效利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幼儿园图书区开发应用的反思与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图书区是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可以通过幼儿与图书的互动促进幼儿获取经验,发展其认知能力;阅读材料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其社会性方面的发展;通过在阅读过程中美好的画面、与同伴的共同分享等,有利于幼儿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提到: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首次明确将幼儿早期阅读的目标纳入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2012年,教育部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更好地实施学龄前教育,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阅读与书写准备”的语言领域目标中提到: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图书区环境的创设、图书材料的投放,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幼儿身在一种阅读氛围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其将来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1.2幼儿园图书区的利用过程存在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活动被引进我国,对我国幼教改革产生了的较大影响.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制度的“同化”,使得区域活动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各种变式,也遇到各种困难.图书区活动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分支,在实际利用中同样存在问题,如图书区位置设置不合理,有的班级将图书区置于娃娃家旁边,以致进区阅读的幼儿经常被邻区的热闹吸引;图书区材料投放不当,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抽象复杂,材料更换亦不及时等.各种问题每天重复出现在教师眼前,却总是得不到相应的改变措施.
  
  1.1.3个人经历和兴趣

  笔者在童年时期受到长辈的影响,喜欢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并未获得数量充足的图书。在幼儿园实习期间,看到摆放在活动室图书区的各种图书心里很是羡慕:如今的孩子真是幸福,可以看到这么多的好看的图书.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貌似在孩子们眼里,图书区远不如娃娃家、操作区有吸引力,每天光顾图书区的人几乎是固定的几个,大部分幼儿从未进入此区。笔者惊讶的同时细心观察,发现图书区的书很少更换,看上去满满的书架上却摆了好多一模一样的书,甚至有的是孩子们的教材,而且图书的摆放显然没有人在乎,有的甚至是封底朝上.看到这样的现象,笔者心里很失望,亦很着急,失望的是有了好资源却没有充分利用,着急的是孩子们阅读方面的发展会不会一直空缺下去.因此,笔者选择“幼儿园图书区的利用”这一研究问题,希望能够揭示现状的同时引起同界人士的关注,尽早改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保定市某幼儿园图书区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此种现状的因素,探讨改进图书区使用的策略,以本研究的结果作为幼儿教师及幼儿园创设图书区的参考,以提高图书区使用的有效性.

  1.2.2理论意义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关于认知的来源,皮亚杰认为,既非源于客体,也非源于主体,而是源于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认知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学龄前幼儿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因此,必须通过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来获取经验信息.布鲁纳也强调,让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区域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探究环境和丰富的材料.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很多,而图书区作为区域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数量却不是很多,且多集中在图书区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较少关注幼儿的行为、教师对图书区的指导;多关注图书区的物质环境,较少关注图书区的心理环境。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有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关于图书区的理论研究.

  1.2.3实践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在区域中都创设了图书区,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图书区从创设到利用,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致其本身的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图书区使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为幼儿园和教师更好地进行有关图书区的工作提供参考,从而改善幼儿园图书区使用现状.

  1.3 文献综述

  幼儿园图书区活动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演区、美工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可分为集体阅读活动和图书区阅读活动两种形式.通常,图书区阅读是作为集体阅读的重要延伸和拓展,其在培养幼儿形成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方面有着一定意义,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国外关于图书区的研究
  
  1.3.1国外有关图书区的研究

  国外有关图书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区材料的选择和环境的创设方面.关于图书选择的依据,国外研究者主张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来选择。最早进行幼儿选择图书偏好研究的是班伯格(Bamberger,1922),他给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绘画风格的故事图书,让幼儿自行选择,选择结果显示:明朗轻快的画面更受较小年龄幼儿的青睐;色彩柔和轻巧的画面更吸引较大年龄的幼儿.马丁(Martin,1933)将一批图画书分类,主要从画面风格、技巧内容等维度进行划分,发现幼儿进行图书选择时最先考虑的是画面的颜色风格和故事是否具有叙述性.阿姆斯顿(Amsden,,1966)为60名学龄前儿童呈现几组主题相同、颜色和风格不同的图画书,得出结果:幼儿更喜欢具有想象色彩的的作品,喜欢五颜六色和黑暗阴影同在的画面.

  ①斯默登、拉姆和韦斯(Smerdon,Lam&Weiss)建议让儿童自行选择图书.因此选取图书区材料时,应首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如为年龄较小的幼儿选择字体较大的图书,为年龄较大的幼儿选择色调柔和的图画书等.有关图书区环境的创设方面,国外研究者进行了详细论述.如泰勒、布拉姆、洛各斯登(Taylor,Blum&Logsdon)等研究者,将幼儿分为两组,并为其提供不同的刺激,其中给A组幼儿提供多种丰富的阅读和书写方面的剌激,而对B组幼儿则不提供刺激.

  结果表明,A组幼儿在书写、认识和配对字母测验、日常交际语言测验上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B组.

  ①纽曼和洛克斯(Neuman,roskos)在图书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如进区卡、联系簿、地图等,结果表明,丰富的语言和阅读环境可以增加幼儿读写频次及持续时间.

  ②可见,丰富的、多种刺激的环境,包括显性和隐性,更有利于幼儿阅读活动及其效果的增加.

  除此之外,国外研究还论述了教师对幼儿图书区活动的指导目标和内容。如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报告中关于幼儿读写技能方面,提出要注意:一是确保幼儿在幼儿园毕业时能够对印刷文字的结构较为熟悉;二是引导幼儿树立学好书面语言的信心和正确的态度,③也就是说让幼儿乐学、会学.此外,关于教师指导的内容,该报告还指出:幼儿园应指导幼儿获得有关认读和书写字母等方面的经验.④可见,教师对幼儿图书区活动的指导,不仅要关注到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还应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

  1.3.2国内有关图书区的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资源检索和文献梳理,国内有关图书区的研究可划分为图书区环境创设的研究、图书区投放材料的研究、图书区教师指导的研究.

  1.3.2.1有关图书区环境创设的研究查阅有关文献得出,众多研究者从外在特征入手,对图书区环境进行了论述。如蒋恩博(2009)从整体上对幼儿园图书区创设提出八大“标准”:采光要自然、空间要独立、辅助材料要丰富、与邻区域要相容相补、材料要及时更换、幼儿要主动参与,⑤基本涵盖了创设图书区应符合的所有条件.丁霞(2011)则从图书书架的设计方面出发,指出幼儿园图书架的造型要有新意,让幼儿有置身童话世界的感觉,吸引幼儿加入到其中。图书架的颜色要尽量使用诸如蓝色、绿色等让人心静的颜色,尽量避免大面积的红、橙、黄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对幼儿视力不利,而且会分散幼儿注意力.①林菁(2003)、②高松(2012)等人也对图书区的色彩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幼儿阅读的行为会受到阅读区色彩的影响.③颜色过于艳丽容易引起幼儿兴奋,或产生疲劳;而过于暗淡的颜色又会使幼儿情绪低落,能给孩子带来和谐的感觉,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的,则是淡蓝、淡绿等柔和的色彩.因此可将此类颜色作为阅读场所墙面布置的首选。如果将蒋恩博的研究视为“宏观”全面的研究,那么丁霞、林菁等人的研究则是从小处着手,从“微观”角度论述了图书区的环境创设.两种研究着眼点不同,但其观点对幼教实践者均具有采用价值.

  在基本的区域环境研究基础上,庄宏玲(2011)将区域环境整体划分为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标识性环境、支架性环境和互动性环境.标识性环境,如为了控制幼儿进入区域的人数,在入口处粘贴小脚丫图案,提醒幼儿是否可以进入.除此之外,标识性环境还可以起到“隐性教师”的作用.如图书区摆放图书的地方会贴一些分割线,告诉幼儿每本图书都有自己的家,阅读完毕要送图书回家.支架性环境即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匹配的支架,为较低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更多帮助,减少对较高发展水平幼儿的帮助.由于“教师少学生多”现象的存在,加之教师很容易将自己定义为活动的“控制者”,教师很难和每一个幼儿做到积极有效的互动。因此,在环境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投放一些类似于观察记录表之类的材料,以便随时记录幼儿在区域中的行为表现,从而即时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回应或评价,增加师幼互动频率.④该研究侧重于从实际使用方面来论述,更倾向于将环境生动化、灵活化,更易指导教师进行图书区创设和指导活动,使得图书区的功能更好地发挥.

  图书区环境方面的研究除了从外在物质层面出发、关注硬件设备以外,软件方面,即精神层面也在近些年为人们所重视。刘水平(2005)的研究指出,阅读区首先要有一个安静的氛围,使读书的孩子不受干扰,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让幼儿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中阅读,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图书区规则,如进区要“轻悄悄”:走路轻、说话轻、拿放轻;看完书要放回原处,整齐摆放;看书时要爱护图书等.

  ①林菁(2003)建议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一方面,成人要树立榜样.幼儿本是没有经验的,他们最初产生阅读兴趣总是从父母或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中获得的。成人不经意间的翻书,有目的的读书,闲暇时的说书,种种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幼儿逐渐对书产生兴趣,逐渐爱上图书、爱上阅读.另一方面,成人对幼儿的阅读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幼儿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成人对幼儿的阅读活动感兴趣,并给予热情、耐心、具体地指点、讲解和作答,既使得幼儿体验阅读的乐趣,又能帮助幼儿的提高阅读水平.

  此外,要利用社会图书资源,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有计划地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去感受阅读的氛围和趣味.

  ②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园图书区的环境设计,研究者们主要从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精神环境两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物质环境方面,主要从图书区的位置、采光、色调、图书架的选择与摆放等方面论述;精神环境方面,则从规则和成人自身行为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出发,提出成人要“以身示范”,不仅自己要多阅读,而且要多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及阅读过程中的帮助,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纵观现有文献,在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研究中,多关注图书区的物质环境,且提出了依据科学规定的创设要求,而关于图书区精神环境的创设研究却并不多.由理论上的缺乏可见,幼教工作者们在工作中忽视了精神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1.3.2.2有关图书区阅读材料的研究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实则是幼儿的游戏材料和操作对象,具体每个研究者出发角度不同,论述也有所不同.华爱华老师认为材料就是“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③多数研究者认为,图书区材料即教师投放到图书区的、供幼儿选择阅读的书籍,强调图书区材料即“图书”,有的研究则将二者等同。而贺红、蒋蕙从更广的视角出发,将材料定义扩大化,他们认为凡是进入幼儿视线范围内的都是阅读材料,④如进区卡上的名字上的、书架上的标志、投放进图书区的头饰等等,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图书.

  关于图书区材料的选择,研究者多以“图书的选择”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多数研究提出为幼儿选取图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征,贴近幼儿生活。孟瑾(2014)则提出,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首先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呵护幼儿的阅读兴趣;其次应注意主题的丰富和多样性;最后要选择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不可局限于某一方面.①还有研究不仅考虑幼儿整体的年龄阶段特征,同时注意到同一年龄段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如邓双(2012)通过自编问卷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指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要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考虑材料的层次性。纵向方面,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低年龄段要以培养幼儿对图书和阅读的兴趣为主,选择图书时尽量选取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图书内容要浅显易懂且趣味十足,而高年龄班则要有目的的投放一些关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的图书。低年龄班幼儿主要是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学模仿学习阅读技能和学会倾听并欣赏故事,高年龄班幼儿则需要自己独立看书,并能说出看到的内容.在横向上,教师要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个体之间同样存在差异,要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个幼儿.②研究除了概括性的说明材料选取的要求,还从每一细节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郑玮(2012)的研究中指出,3-4岁幼儿阅读的图书故事情节、角色应尽可能简化,篇幅尽可能简短。目标以情感和认知为主,最好是独立的故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内容.

  5-6岁幼儿阅读图书的画面可以相对“复杂”一些,角色可以相互转换,图书的内容不必局限于日常生活.③关于图书区材料投放数量的研究数目目前还比较少,其中华爱华(2008)的研究指出:不可根据材料数量来评价材料是否丰富,应该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频次判断.④邹群霞以自己编织的问卷《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现状调查教师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对阅读材料投放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足够数量的阅读材料(能够达到幼儿人手一本),将有助于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⑤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关于图书区材料的投放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内容方面,仅有少数提及阅读材料的数量.研究表明,为幼儿提供的阅读材料在内容上要考虑两大特征:一是幼儿年龄段特征,如为3-4岁幼儿提供贴近生活的、画面简单的、情节较少的图书;二是幼儿的个体差异特征,即所选图书要考虑同一年龄段不同个性、兴趣、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关于阅读材料的内容,研究主要从主题、画面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角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有研究者将幼儿阅读材料分为静态材料和动态材料,纵观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静态材料的研究上,较少研究涉及动态材料.

  图书区材料选择的依据关系到材料的使用效果,因此,有关材料选择依据的研究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研究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即以“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材料”为依据.如杨爱娟(2010)关于图画书在幼儿集体阅读活动中选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为幼儿选择图画书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图书是否富有童趣,是否深受孩子喜爱”.

  ①邹群霞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会优先考虑幼儿年龄因素,其次教师会考虑到幼儿的兴趣,一小部分教师会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性别.除了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还有的研究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述,如邹群霞从图书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查,发现多数教师最先考虑的是图书的内容是否符合童趣,其次注重的是图书的画面基调,一小部分教师考虑图书中画面与文字所占比例及图书的价格.

  ②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在选择图书时首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较少考虑其生活经验和性别差异;较多关注图书的内容,而较少关注其造型.而幼儿对图书的画面、线条、颜色等造型有着独特的喜好,教师在为其选择图书时不可忽视幼儿这一方面的要求.张加蓉、卢伟(2009)亦从图书的角度出发,在图书内容、种类、形式和功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如内容方面要考虑是否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的、感兴趣的;是否涵盖优秀的传统文化;功能方面是否能促进幼儿阅读和书写技能的提高;能教给幼儿人际交往常识并激发其主动与人交往等等.

  ③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一般要考虑到两大方面,即幼儿需求与作品本身.幼儿对于阅读材料有着自己的喜好,如偏爱色彩明亮的画面,喜好“幻想性”的作品.因此,幼儿自身的需求是教师为其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在选择图书时做到了这一要求.同时,作品作为幼儿的阅读对象与幼儿互动,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启发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等也应得到成人的关注.

  1.3.2.3有关图书区教师指导的研究图书区活动同其他区域活动类似,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是幼儿自由选择图书、自行阅读的活动.然而要想更有效地利用图书区,教师予以关注和指导是必要的。多数研究对教师具体的指导行为作出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如戈柔在指导的内容方面进行了归纳,认为指导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给幼儿展示故事内容;为幼儿学会正确翻阅图书提供模仿原型;帮助幼儿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鼓励幼儿大胆再现故事,并予以积极回应;引导和教会幼儿维护和修补图书区材料;提醒幼儿在图书区注意保持安静.

  ①在指导方法方面,研究者同样作出研究.如孟瑾(2014)指出在对幼儿阅读进行指导时,不可过于强调有目的的阅读,可以将无意识阅读作为培养幼儿阅读习惯的途径,并从中发现幼儿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②此外,龚婷婷对教师幼儿阅读活动进行指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综合结论(包括指导目标、指导方法、指导内容):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活动目标中,33.57%的教师选择“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指导幼儿阅读内容中,29.45%的教师选择指导幼儿对画面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中,教师选择提问法和手指点读法的分别占到85.19%和59.26%.可见,多数教师从意识上已经认识到早期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指导中引导幼儿进行画面的观察成为主要内容,指导最常用的方法即提问法.为改善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活动现状,龚婷婷研究最后提出建议: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幼儿阅读观;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适宜的阅读环境不可缺少;阅读材料的选取和投放要适宜;走出幼儿园,充分利用幼儿家庭阅读资源等等.

  ③由此可见,要改善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活动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调动幼儿园、家长的力量,共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有关图书区教师指导的实践研究,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从理论的高度出发,对教师的指导进行了论述。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明红老师(2005)从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出发,将指导策略分为三种: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主要用于相对较简单的陈述性知识,而组织策略多用于较复杂的知识。林霞(2009)将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次、物化层次和互动层次。语言层次的策略较简单,对教师要求不高,目的明确,使用便捷,如教师用语言提醒幼儿“请将书放在桌面,不要举起来”.物化层次的策略较隐蔽,不是直接显性呈现,而是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互动层次的策略是人际影响发挥作用的指导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身权威身份,以同伴的角色加入并影响幼儿的活动,将教师的意图自然而然的转变为幼儿自发的需要.

  ②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图书区阅读材料的提供者、阅读过程的观察者和引导者,首先重视的是幼儿的阅读兴趣.从环境的创设到材料的投放,从指导到互动,各个方面都以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为主要着眼点.研究者不仅局限于幼儿园,还将视野扩大到家庭、社区,试图通过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众多研究强调,教师指导早期阅读并非等于指导早期识字,这一认识在理论上已达成一致,但是实践过程中却步调不一,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纵观国内外研究,二者研究角度有所一致,均有对图书材料选择、环境创设、教师指导等方面的研究,所得结果也大致相同.材料选择主要依据幼儿的喜好,而不是成人“独断”.在环境方面,更强调丰富性,丰富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的内容上包括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指导目标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

  1.4相关概念界定

  1.4.1图书区

  图书区是设立在班级活动室内相对独立的空间,以一定数量的图书及相应的书架、桌椅为主要材料,供幼儿自主阅读、发展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区域。图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图书区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全园共有的、公共场合开放的图书区,二是班级所有的、室内独立的图书区.本研究以班级内的图书区为研究对象,力求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观察.①
  
  1.4.2有效利用

  “有效”指的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果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利用”即物尽其用,利于发挥效用.幼儿园图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集体教学活动重要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和幼儿作为主人,对图书区的充分使用是使图书区发挥作用产生好的结果的必要条件.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师和幼儿对)图书区的使用频次时间、幼儿对图书区的利用、图书区的使用效果等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揭示图书区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1.5研究方法

  1.5.1文献法

  文献法即搜集和分析研究现存的有关资料,从中获取信息,从而达到某种研究目的.

  通过检索文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选题的依据,帮助研究者扩大眼界、避免重复.本研究采用追踪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方法.笔者从杂志、网络上搜集关于幼儿阅读活动、图书区活动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有关幼儿园图书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找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1.5.2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预先设定研究目的并制定提纲,通过感官及借助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获取有关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从研究者是否参与活动的角度划分,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即研究者参与到被观察活动中,但是不可暴露研究目的;非参与性观察即研究者不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非参与性观察,并借助纸笔、照相机等进行记录.进行观察记录前首先征得班级教师及幼儿家长的同意,以保证搜集资料过程的顺利进行.进行现场记录时将观察设备摆放在隐蔽的位置,尽量不被幼儿发现.同时借助纸笔记录突发状况作为补充,尽可能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观察完毕后,及时对录像视频和录音进行转述,对笔记进行整理.观察对象主要是图书区及进入图书区的幼儿及教师,观察内容主要是图书区的开放频次、幼儿在图书区的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由于本研究是个案研究,所得结果不宜用于广泛推广使用.
  
  1.5.3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谈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有个别访谈和团体访谈、标准访谈和自由式访谈等类型.本研究主要采用个别访谈。选择访谈对象时,由于小年龄班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本研究主要以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辅以对幼儿进行访谈.对教师实施访谈时,采用自由式访谈,访谈的目的是对教师行为背后的态度、观念进行更深的了解.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