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不同质量维度下的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18 共7132字
摘要

  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回归主流”( main-streaming) 运动的兴起,融合教育开始渐渐发展为国际性的教育实践。与此同时,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尤其是 2012 年我国颁布《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 实施《指南》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1]64.显示了国家对具有个体差异的幼儿在共享学前教育资源方面的尊重与平等。然而,目前中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仍然匮乏,尤其是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方面的探索。

  本文综合目前中国学前融合教育现状的研究,以质量的视角对我国大陆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探析,以期对未来我国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概述。

  一般而言,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一般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2].而学前融合教育质量则是对学前融合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2009年美国特殊幼儿部( DEC) 与全美幼儿教育协会( NAEYC) 发表联合声明,就融合教育的界定达成了共识,同时确定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原则,以期在此原则的引导下,使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能够有所提升。

  普通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预示着融合教育离不开双方的支持,可以说,学前融合教育质量在广义上包含了学前教育质量,在狭义上与多样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支持相联系[3].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界定与标准会成为高质量学前教育标准方面的补充和挑战。

  ( 一) 学前教育质量的含义。

  学前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受到许多潜在标准的影响,如不同地区看待儿童的视角、国家社会的文化背景、个人价值取向等,不可能有国际上全部认同的统一标准。托宾( Joseph Tobin) 就曾指出: 学前教育并没有全球通用的质量标准。欧美国家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特定的社会环境,无法强加于其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4].因此,如今的学前教育崇尚的应是在正确理念基础上的多元动态的质量观。而多元化的质量观并不代表可以实行杂乱的缺乏规范的质量评价。虽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但同一地区或同一类型的幼儿园在质量评价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4].结合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共识来说,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学前教育质量分为结构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并崇尚在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时应侧重过程性质量。

  过程性质量指的是那些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更直接联系的变量,如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家长参与等,它常常与人际互动密不可分。而结构性质量即人们常说的硬性指标,如材料、环境设施、师生比等,是一些能够具体规范和控制的变量[5].蔡东霞在对学前教育质量话语的反思中就曾指出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质量问题的看法和做法发生了重要变化,转向更加重视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人性化和灵活性[6].例如,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于2005 年颁布的《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就摒弃了僵化的素质标准和效果指标,设置了更多弹性指标,强调创造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积极关系系统[6].目前就国外而言,全美幼儿教育协会推广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 DAP) 被认为最能正确代表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而目前我国在相关的质量评价与法律法规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 二) 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含义。

  学前融合教育质量并非学前教育质量与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简单相加,虽然学前教育的质量指标是实现融合的基础条件,但不足以满足特殊幼儿的个别化需要。而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指标强调个体化、目标导向、系统化的干预,却难免引发教育公平的争议。而反观学前融合教育,其质量往往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来体现,是广泛、复杂的实践系统[7],因而要断定其质量的内涵仍需一个不断实践和试错的过程。但相比于普通教育,个别化的支持必定是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尽管目前国际上对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界定并不清晰,但 2009 年,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和全美幼儿教育协会联合发表的关于早期融合教育的声明可作为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声明中明确表示,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一系列的价值观、政策与教育实践,以支持每位婴幼儿及其家庭都能作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完整一员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同时,两大组织也提出了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的三大特征: 即可接近性、参与度与支持性[8].这次声明为美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各种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遵循的前提与原则。

  除了美国这两大组织的联合声明外,很多研究者也就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要素、特点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贝赛( Buysse) 、斯金纳( Skinner) 和格兰特( Grant) 通过调查成功实行融合的学前教育机构得出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要素: 发展适宜性教育、合格的教师、家长参与和支持、良好的设备和教室环境、任用和绩效、服务的时间长度、师生比例、成人的需求、儿童健康和福祉、为特殊儿童而改善师生比、调整环境来符合个别需求、统合式的治疗或服务、介入的策略、特殊幼儿的比例、家庭访视和其他融合安置的选择等[9].而布里克( Bric-ker) 在整理学前融合教育的过去、现在与畅想未来中提出成功的融合教育至少需要三点,即态度与理念、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支持系统[10].

  相较中国大陆而言,台湾地区在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走在前列,其中刘学融认为优质的学前融合教育的指标包含 50 个项目,可主要分为融合教育理念与态度、教师专业、支持系统、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这 5 大方面[11].而温惠君与郑雅莉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之后提出了适合台湾地区的融合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合两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标准体系概括为: ( 1) 物理环境,即无障碍设施、空间的大小及安全、设施设备的公平使用等; ( 2) 心理环境,即人人得到公平对待与尊重、良好的同伴互动和师幼互动等; ( 3) 课程教学,即课程设计、课程调整,学习目标个别化、同伴的合作教学、评估手段的多元化等; ( 4) 支援系统,即专业人员的支持、家长参与、行政支持、社区资源等[12][13].在这一系列的融合教育质量标准下,台湾在融合教育实施方面也开展了现场教师行动方案的研究,涵盖理念、目的、现场问题、解决途径与行动研究等五要项,通过量化的评估和步骤,循环实施并进行成效评估。在其对融合教育的实施现况的初测中就已包含师生接纳关怀、课程教学调整、资源与支持系统、无障碍与辅助科技这四个层面的 32 项指标[14].而在中国大陆,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胡碧颖等人在分析学前教育质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构建,为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了方向和建议[7].而张国栋也在总结了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核心维度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课程教学与支持系统[15].这四大维度在大体上与台湾学者研究所得出的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类似,体现了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要素普遍的内在一致性。

  二、不同质量维度下的学前融合教育现状。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要素,笔者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应存在共性的五大质量维度,即融合的态度与知识、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课程教学与支持系统。接下来将分别在这五个维度下阐述目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的研究,以中国为主:

  ( 一) 融合的态度与知识。

  融合的态度与知识这一维度主要包括参与融合的工作人员( 教师、保育人员、专业人士、家长等) 对于融合教育的理念、态度、信念和相应基础知识的理解。在这一维度下的学前融合教育现状的研究较丰富,台湾的钟梅菁在研究学前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知能中得出,台湾地区学前教师普遍认为了解一般幼儿、特殊幼儿发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协助特殊幼儿在班级中的适应是融合教育基本理念中相当重要的项目[16].而在中国大陆,李伟亚调查了国内幼儿园特殊儿童的生存现状,发现幼儿教师对待特殊儿童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只有27. 3% 的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和 26. 9% 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能得到与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而 17. 2%的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和 14. 7% 的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的行为和活动会被教师放任或忽视[17].孙玉梅也在其研究中得出幼教工作者有一半以上表示对特殊幼儿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很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至于这些特殊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原则等恐怕并不清楚[18].综合此类研究来看,中国大陆在这一质量维度下的学前融合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且大多数研究以自制问卷的形式开展,缺乏科学系统的质量评估框架。而国外在融合的态度与知识方面已达到了较高的质量水平,琳达( Linda) 在其研究中就指出拥有较高融合教育知识和学位的教师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学前融合教育[19],且国外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学历往往在本科以上,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认知上也较为充分。

  ( 二) 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这一维度下同时又兼顾质量标准的研究主要有胡碧颖在 2010 年运用美国的《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 修订版) 》( ECERS-R) 对北京 7 个实行随班就读的幼儿园在学习环境质量上的评估,结果发现其物理环境处于量表的中等水平,大部分幼儿园在与幼儿相关的展示这一方面得分最高,而隐秘空间得分最低,且大部分教室忽略了为幼儿提供柔软性的设施和玩具[20].而张国栋通过个案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园物理环境在学前融合教育上存在着有限适用性,同时在自由与安全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矛盾[15].综合此类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幼儿园在学前融合教育的物理环境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教室空间区域规划不合理、缺乏无障碍设施和低觉醒的环境区域、适合学前特殊儿童的材料投放不及时与环境调整缺乏指导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