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范文第一篇:农村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石明弟
作者单位:古浪县幼儿园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类教育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甚至是被忽略的一部分,这对幼儿整体的发展和成长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讲对后期的教育也会产生很大影响。针对这个现状,要想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农村幼儿自身的探索性、科学技能获得的空间转换、幼儿兴趣、幼儿自主操作、幼儿科学思维及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出发,努力实践如何在日常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高有效性,让幼儿从小就树立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最终全面促进农村幼儿的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幼儿;科学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石明弟(1981-),男,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农村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WW[2020]GH001);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ll kinds of education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However,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rural kindergartens,scienc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relatively weak link,or even a neglected part,which can not play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children,and will also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ater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rur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we should strive to practice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 daily science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children's own exploration,spac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skills,children's interest,children's independent operation,children's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scientific literacy,let children establish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from an early age,and finall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ldre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word:Rural areas;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Strategy;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科学习惯和思维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其不仅能够发展孩子的发散思维和科学素养,而且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和运用,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方法也参差不齐。导致的结果是农村幼儿教师比较难以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其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或者说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开展的科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非常不利,从长远看,可能影响幼儿的一生。
若想解决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低效或者无效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这就需要农村幼儿教师改变自己的施教策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科学教学展开施教过程,从而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其萌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对科学的热爱[1].
该文就针对农村幼儿这个群体如何开展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结合实际情况探究一些农村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从低效或者无效向高效转化的策略,以求抛砖引玉,为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1 支持幼儿探索--从身边的环境取材
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原理,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同样处处是科学的影子。在农村的幼儿每天都与各种广阔的大自然及生活环境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耳濡目染,幼儿幼小的心灵自然对触手可及的东西比较有感性的认识和丰富的积累。这样一来,农村的幼儿教师可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在自然环境中一些浅显易懂的科学现象及科学原理便可成为启迪幼儿的最好素材。农村幼儿教师只要善于开拓这些资源,将收集素材和创设环境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提供给他们最大的自主空间,支持幼儿发掘农村大自然、探索这些原生态的科学现象,不仅可以全方位提升孩子认识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现象的能力,更能提高其自身的动手能力,帮助其增强自信,进而激发其无尽的探索欲望。总之,这些身边的资源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能为幼儿的科学启蒙打开一扇窗户。
在这个过程中,能否给幼儿最大的权利去选择和使用材料及环境对幼儿技能的习得至关重要,因此要给予他们出错的机会,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根据事实得出结论,支持幼儿和环境积极互动实现自身的发展,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进行设计和制作。
2 转移幼儿空间--了解家庭中的科学因子
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总是扮演全能者的角色,喜欢大包大揽,强调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绝对服从,很少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这样容易使孩子在成长中养成退缩、犹豫、不安全的性格,而且对周围事物总是怀疑,反应比较迟疑,更谈不上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相对而言,农村幼儿的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科学关怀和教育,这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和阻碍[2].而家庭中一个简单的科学活动,却蕴含着许多智慧和妙趣横生的科学教育,可以启蒙孩子让其发现生活中数不尽的乐趣。
农村的幼儿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家庭特点和成长环境来开展有区别的情景挖掘,通过自己家庭空间的再现或者不同家庭空间的转换来激发孩子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让孩子以不同家庭为单位多猜猜、多想想、多试试、多做做,在这种多维度、多空间的尝试中,孩子的科学技能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同时也会让其掌握全新的探究方法。另外,相关教师应针对幼儿多动的特点多进行家校互动,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通过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多为孩子们创设科学情景和启蒙教育,以做到精准施教、双管齐下、有的放矢。作为家长,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开明、宽松的环境尤为重要,要鼓励孩子的各类奇思妙想和各种新奇的想法。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就很容易养成积极进取、孜孜探索的性格,独立性强且善于交往和讨论,科学的种子无意识之间就会在幼儿身上生根发芽。
3 挖掘幼儿兴趣--了解自身,崇尚科学
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虽然是很浅显和表象的,但是他们却有着无数的奇思妙想在脑海里,由于天性使然,他们不仅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还对自身的全部也饱含兴趣,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从哪里来?"从这些基本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思维在不断发展,其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构成了其最基本的认知和看法。同时,幼儿在对自身和周边小朋友进行不同的尝试和选择的过程中,还会渐渐地形成自我认同和显而易见的科学知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再辅助以及时和合理的引导,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首先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认识孩子自身的身体。自我认同,这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3].当孩子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开始发问,就意味着科学的意识诞生。在真正了解自身的过程中,幼儿本能的科学意识也会得到积极发展。透过孩子丰富的想象,人类身体里的密码就会被亲切地呼唤出来,进而成为一本育儿的好教材,幼教老师一定要将其进行充分利用。
4 幼儿自主操作--深度激发科学兴趣
好的创意不仅能够活跃思维,还能深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农村孩子的观察、想象、创造能力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孩子们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所以最直接的一种活动就能引起孩子思维和想象的共鸣,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农村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因势利导展开科学教育,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长",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长,一起"享受".孩子都是爱表达的,多和孩子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就能更进一步地刺激孩子的探索和感知的欲望,这有利于其右脑的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能很好地保护孩子兴趣是幼教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孩子的茫然是与生俱来的,教师不应在其进行自主探索和操作时,因为孩子出现很多差错和不如意就扼杀孩子懵懂的天性,也不能因为某些作业或者任务而消磨孩子的兴趣及创意。
因此,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多元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环境,多方面进行尝试,发掘孩子的科学"潜能",尊重他们的选择,给孩子以无限多元的发展空间,以深度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
比如:利用身边的种子黄豆、米粒等装进瓶子来制作听筒;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植物,如草莓、西瓜、豆芽;提出问题"我们身边为什么会有雪、会有雨、会有冰";用废弃的轮胎等制作滚筒、铁环;从身边的小草启发孩子锯齿是怎么来的,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成立多个的探索小组,让孩子自主发现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5 整合幼儿科学思维--全面促进科学成长
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本来就是各种浅显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无需多么高深的理论和教学程序。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由于年龄和智力因素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时无法做到全面理解和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做到发散思维。
将幼儿的多种思维进行全面整合,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一个全新的理念,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推动科学认识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让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逐步联系多学科和各种感知经验,并能够有意识地联系到各领域的活动中,其自身的科学思维就会得到提高。让健康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思维体系和科学教育中的理性思维相结合,这样幼儿的全面性能完整地体现出来,这种结合如果比较成熟和全面,那么幼儿的科学思维就会喷涌而出,超乎寻常。
幼儿教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责无旁贷地需要潜下心来研究和探索幼儿思维的特点和规律,依据所处环境的特点找出农村幼儿在不同学科之间整合和科学思维之间的整合,并紧密地围绕每一个孩子的身心特点来整合其思维当中的科学成分。
6 提升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教师的科学思维
幼儿的科学意识及科学认知毕竟像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最终能描绘出怎样的一幅画,幼儿教师是关键[5].然而,参差不齐的教师素质以及其对科学知识掌握的差异,使得在施教过程中总是难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从这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培养,比如: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科学素养有哪些强点和薄弱环节、教师准备给孩子怎么样的科学体验是成功的科学教育、幼儿教师要掌握幼儿科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等。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更要加强对教师有侧重点地进行科学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幼儿教师对自己所面对的群体的认识,以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精准施策。同时,还要根据所处地域和教育特色来加强对老师科学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农村的幼教总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如何打造一支能力强、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师队伍也是农村幼儿科学教育效率提升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每一名从事幼儿教育人从点点滴滴开始,一步步夯实这条曲折前进的道路[6].
7 结语
总之,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情感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孩子的表达、交流和探索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情感和意志力等,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幼儿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能力,要着重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幼教教师还要根据自己所处环境、教育的规律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全面梳理科学教学有效性和促进学科融合方面针对不同孩子、不同家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科学成长,为孩子的一生负责,最终让每一个幼儿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因为幼儿从呱呱坠地就已经开始不断地探索自己身边的世界,建立自己的认知。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要求,树立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下,就如何提高农村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应是幼教教师常抓不懈的话题。总之,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永远在路上,也是奠定一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源泉,农村幼儿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且行且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金莲,郭爱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 2020(14):4.
[2]刘彩云,李丽华。《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3):62-67.
[3]马淑琛。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学周刊, 2020(30):177-178.
[4]王春林。基于项目活动的幼儿STEM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9.
[5]熊凤英。论幼儿园式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9):48-50.
[6]冯盎。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 2020(10):93-96.
文献来源:石明弟。农村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9):153-155+159.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范文第二篇: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原则与策略
作者:杨津津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部分幼儿园中教师对正式科学活动的关注度较高,对非正式科学活动的关注度较低。目前,在部分幼儿园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非正式科学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非正式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较不适宜,缺乏较适宜的非正式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的现象。因为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对幼儿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应遵循保护探索过程的原则、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原则、引发探究兴趣的原则、及时观察并生成的原则。基于以上各原则,教师应营造宽松的科学探索氛围,提供适宜的材料,注意观察并支持幼儿的偶发性的非正式科学活动,结合非正式科学活动生成正式科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教师指导;
作者简介:杨津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本科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教师提供各种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和时间,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活动。[1]但是,现今的部分幼儿园的非正式的科学教育中教师的指导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分析当下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现状出发,以提出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原则及策略。另外,本文中的非正式科学活动包含偶发性科学活动。
一、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现状
(一)对非正式科学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幼儿园中,正式科学活动的实施占比往往较非正式科学活动高,非正式科学活动常被作为正式科学活动的补充,甚至存在非正式科学活动被忽视的现象。教师往往认为通过集体组织的教育形式能更好地掌握并提升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促进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黄慧慧(2017)研究发现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主要是自然情境和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自然情境是没有任何人为布置和干预的情境,主要指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含有教育目的,教师希望幼儿通过环境与材料的互动进一步理解和操作特定的实验步骤。[2]从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来看这两种情境处处存在,例如幼儿在户外活动环节观察花草树木等植物或动物或幼儿进入教师创设的科学区操作相关的科学实验等。但是,教师常忽视和阻止这两种情境下发生的非正式的科学活动,他们较少有目的地观察区角活动以及户外活动,因此幼儿发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往往很难被发现。有时甚至因幼儿触犯了教师制定的不合理的常规或发生了教师认为的不安全行为,最终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究活动被教师打断,教师也错失了科学教育的良机。
(二)非正式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较不适宜
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较少考虑材料的目的性、层次性、探究性[3],以至于幼儿的非正式科学活动缺乏较好的材料支持。
1. 投放材料缺乏目的性
教师投放在科学区中的材料缺少较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师虽依据具体的年龄段投放材料,但是缺少对投放材料达成的具体教育目标的考虑。比如在某幼儿园的大班科学区中,探索的材料大多是已制作好的、成套的科学实验工具。教师拿到成套的材料后较少思考其用途,一般直接将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
2. 投放材料较缺乏层次性
许多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较少考虑投放的层次性即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多是将材料一次性投入到科学区中。例如科学区中的线路连接实验,教师第一次便将电线等材料都投放到科学区中,并未让幼儿进行分层次探索,这也是未考虑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的表现。第一次教师投放较多的电线材料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可能较能适应,这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完成线路连接。但是,发展水平较弱的幼儿在拿到材料之后不知该如何下手,最终的结果就是该部分幼儿较少使用该科学材料,即使该部分幼儿使用该材料,但是他们更多进行的是与科学探究无关的活动。
3. 投放的材料缺乏探究性
幼儿园中投放的材料通常分为高结构材料及低结构材料,在科学区中,水、水果等可变性高、可塑性强、可探究性高的材料被称为低结构材料;放大镜、容量杯等可变性低、可塑性弱、可探究性低的材料被称为高结构材料。幼儿探究其他事物的工具一般为高结构材料而观察的对象一般为低结构材料。如今,较多幼儿园的科学区中仍以高结构材料为主,但高结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究。例如科学区中的传声筒材料,该材料由两个与座机电话相似的听筒、软型的塑料管道组成。幼儿主要用该材料制作传声筒并使用传声筒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并且幼儿除了使用该材料制作传声筒外并无下一步的其他科学探究行为,这种现象主要与材料本身的可探索程度较低有关。
(三)教师缺乏较适宜的非正式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1. 较少观察幼儿自发的科学活动
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处处存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但是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幼儿自发的科学活动并对幼儿的科学经验进行总结及提升。在科学区中,幼儿多次使用传声筒的材料并理解了传声筒的制作,却不知其中的原理,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敏锐地观察并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除了教师创设情境中幼儿自发的科学活动外,在自然情景中幼儿自发的探索也是如此。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常常观察户外的动物以及植物,但是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很少观察幼儿的行为,他们虽会看着幼儿的探索过程,但是较少在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
2. 较少支持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偶发性科学活动也属于非正式科学活动,该活动是指幼儿偶然发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时由于教师制定的不合理的常规及教师的高控行为,使得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较难得到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喜欢观察他们周边生活的好奇的事物。比如,幼儿们看到昆虫便围起来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这个是什么类型的昆虫?""这个昆虫是这样爬的!"但是因教师需完成一日活动的流程,所以打断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其实,对于幼儿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机会,对于教师而言更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教育的机会。
3. 缺少对非正式科学活动的生成
正式的科学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正式科学活动与非正式科学活动存在较大差异,正式科学活动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而非正式科学活动更强调的是幼儿的自由探索。但是在较多幼儿园中教师进行的多为正式科学活动,较少进行正式科学活动与非正式科学活动的结合。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但是教师较少基于此设计正式科学活动,他们更多依照原有的教学计划组织活动。例如,某天雨后,幼儿园的操场上多了许多的蚯蚓,幼儿纷纷跑去看蚯蚓,对蚯蚓特别感兴趣,但是因教师需进行下一活动,幼儿的探索活动也被迫终止。在这之后,教师并未因幼儿对蚯蚓的兴趣而让幼儿继续观察。其实,这次幼儿的自发性探索给教师提供了生成性活动的内容来源,教师可以借此进行正式科学活动与非正式科学活动的结合。
二、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原则
(一)保护探究过程的原则
教师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中的指导应遵循保护幼儿科学探究过程的原则,幼儿作为学习者,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只有通过与周围生活的互动才能将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意味着幼儿获得新的知识是需要自己进行探索。幼儿的思维以直观的、具体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再加上科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科学的知识概念也较为抽象,幼儿只有通过自己操作、探索才可理解知识并将知识内化。所以教师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应支持而不是阻止或打断。
(二)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原则
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学习支持,因幼儿特殊的年龄发展特点,所以教师需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建构主义曾指出:"当我们体验新事物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概念内化新事物".John Locke也曾提道:"没有谁的知识能超越经验而独立存在的。"[4]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学习者为主体应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支持者,更应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当教师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教育活动,幼儿将很难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师创设情境以及提供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促进幼儿的知识建构。
(三)引发探索兴趣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幼儿的非正式科学活动时应遵循引发幼儿探索兴趣的原则,教师无论从提供材料还是对幼儿探索行为的引导都需遵循该原则。首先是教师提供的材料应具有探索性,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其次是教师引导幼儿的行为应遵循探索性原则,教师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担当的是支持者的身份,当幼儿在非正式科学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可进行适宜的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的延伸。
(四)及时观察并生成的原则
教师应遵循及时观察并生成幼儿活动的原则,能擅于发现幼儿在生活中的偶发性活动,并能根据非正式的科学活动生成正式科学活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偶发的非正式科学活动,教师对这些活动应及时发现并支持。幼儿既能自发性地产生这些活动,说明这些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有趣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初步的探索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经验总结及提升,将非正式的科学活动的内容生成为正式的科学活动,依据幼儿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
三、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营造宽松的科学探究氛围
教师应营造轻松、自由的科学探究氛围,因为该环境下幼儿的探索行为更容易出现。教师可以灵活地调整一日活动的安排,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放下高控的思想,放手让幼儿去观察或与幼儿一起观察。例如幼儿观察昆虫的事例,教师可以给予幼儿继续观察的机会也可以加入幼儿的观察队伍中与幼儿一同观察。
(二)提供适宜的材料
1.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需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即投放的材料如何帮助幼儿提升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例如教师进行完线路连接的正式科学活动后,幼儿已了解线路连接的基本原理,教师则可在科学区中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线路连接。过段时间后,教师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投放与线路连接的灯泡,增加实验操作的难度。这种有层次的投放既考虑了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又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科学经验发展的引导。
2. 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可探究性
教师投放的材料应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虽然许多科学探索工具为高结构材料,但是教师投放时应平衡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数量。例如科学区中较多的是观察工具或实验仪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适当地投放一些可拆开观察的物体,例如水果,也提供一些可拆装的物体例如人体骨骼的构成,幼儿可以用该物体进行自由的拼搭与观察。
(三)注意观察并支持幼儿的偶发性的非正式科学活动
幼儿的非正式科学活动在一日生活中处处可见,教师应注意观察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并给幼儿提供支持。例如幼儿在推拉椅子时,教师可先观察幼儿推拉椅子的具体行为,在幼儿结束行为后,教师可询问幼儿:"推椅子时,你有感受到了什么?"之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使幼儿进一步提升对力的感知。
(四)结合非正式科学活动生成正式科学活动
正式科学活动和非正式科学活动各有益处,教师应在非正式科学活动的基础上生成正式科学活动,重视非正式科学活动。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是幼儿能够使用自己想到的探索方式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的科学活动。所以,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发生了哪些探索行为并在幼儿探索后进行经验总结。比如,幼儿看到蚯蚓后很好奇蚯蚓的构造,教师则可以生成与蚯蚓有关的主题活动,例如蚯蚓的组成、蚯蚓的生活等,使幼儿对蚯蚓有进一步的科学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张俊,朱福康幼儿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外部影响因素的探讨[J].幼儿教育,1996(5):6-7.
[2]黄慧慧。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教育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7:53-54.
[3]于淑凤,李莉。非正规科学活动中的幼儿探究及教师指导[J]学前教育, 2017(1):40-42.
[4]马丁。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M].杨彩震,于开莲,洪秀敏,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02-204.
文献来源:杨津津。幼儿园非正式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原则与策略[J].现代交际,2021(16):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