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论文第四篇: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
摘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之初,要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先设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学着转变角色,由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以及倾听者的角色,并且把握好契机,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在科学教育的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幼儿合理的评价,让幼儿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式与状态。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依据,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表现与发展的心理前提。[1]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造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应从幼儿开始培养与发展。
2012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 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进行科学活动的探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科学教育对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2]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对外界环境的探索欲望,并且对幼儿潜在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幼儿的科学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以此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幼儿在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身的形象思维,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3—6岁的幼儿受年龄、教育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幼儿科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过多地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如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保持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之后,其探究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幼儿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进行具体探究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过程。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把握好科学教育活动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运用自然环境以及现有条件不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以此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二、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策略
(一)立足幼儿实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加强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3—6岁是幼儿创新意识体验最丰富的时期。[3]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及生活,帮助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才能发出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削弱,甚至夭折。”[4]在进行科学教育之初,教师就应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合理的科学教育。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与实施科学教育时,不能揠苗助长,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立足幼儿的实际,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转变教师角色,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活动
1.教师应成为创新型教师,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有“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思维,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教师的思想固化,那么不仅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容易扼杀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以及创造力。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5]由此可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学方式、人格特征等都对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之前,首先,教师需要精心钻研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形成认同感,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导幼儿的时候,要坚持客观、严谨的态度,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教师应当是支持者、鼓励者,提升幼儿的创造情感与意志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要的职责是辅助幼儿。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6]幼儿从3岁左右开始,会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应该”与“愿意”的区别。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之上,而是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通过探究探寻事物的本质及真相。当幼儿提出不同看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以此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当幼儿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悦纳幼儿的错误,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使之符合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教师要让幼儿在错误中学会分析、提问,并及时观察幼儿,记录和分析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幼儿的行为活动,避免幼儿出现不被尊重的感受,同时也避免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以免增加幼儿出现自卑心理的概率。
3.教师同时要充当倾听者,激发幼儿探究的动机
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扮演耐心的倾听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他能意识到自己是各种行动和心理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职责之一,就是试着去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关心,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被理解。教师同幼儿对话时要多采用讨论、商量的语气,让幼儿感觉到平等。在幼儿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发挥空间,放开手让幼儿进行自主实践、探索,多方位地提升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幼儿的探究活动,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进行衡量,而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水平。对于幼儿的创新活动,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激发探究兴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1.创设良好的创造氛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对世界最初的认识是凭借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7]在对外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这些想法之中不乏隐含着幼儿的想象力,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且精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对于幼儿一些超出正常认知的想法,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或是限制幼儿,而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鼓励幼儿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强化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充满好奇心,而丰富的想象力则为科学探究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接受外界的不同刺激,积累自身的经验。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升其外在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包括生活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科学观察活动的时候,应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引导幼儿自发地对生活环境进行观察。例如,让幼儿每隔两个小时记录一次自己影子的变化,让幼儿自发提问,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思考。也可以在科学角中饲养一些小动物,引导幼儿观察一条尾巴的小蝌蚪是如何变成四条腿的小青蛙的,毛毛虫是怎样化茧成蝶的,等等。在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会明显地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逐渐由原来的形态蜕变成另一种形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更加积极地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更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同时,也为幼儿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2.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唤醒幼儿潜在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之初,要对教育的目的、重难点有充分的了解,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书籍,深入剖析教材和教学内容,将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幼儿。3—6岁幼儿开始出现具体表象思维, 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是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频繁地借助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8]教师通过使用直观教具等方式将书本上的科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能够更容易接受书本上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体验科学教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多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能够体会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同时,应该注意材料的多样性,给每一名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成为实践者而不是观察者。幼儿只有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将主动权还给幼儿,有助于幼儿的独立性发展。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首先,教师将问题抛出,让幼儿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索答案,自己决定该用什么材料、以什么方式进行。其次,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观点、想法。再次,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彼此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效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再进行验证。幼儿在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最能产生创新意识,当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体验动手操作过程的乐趣,自己的探索结果与教师的验证结果一致时,会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这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实际操作带来的乐趣,还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最终不断提升幼儿的探究欲望。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观点,主动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疑惑和问题,也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正处于表象思维阶段的幼儿,语言是能直接表达他们想法的方式之一。当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时,其大脑处于不断运转的状态,有很多创新的想法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迸发出来的。因此,在听到幼儿的回答时,教师的悦纳非常重要。悦纳不一定表示赞同,它意味着教师听到了幼儿的回答,了解了幼儿的想法。教师要与幼儿多交流、互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留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答案要尽量是开放式的,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发散、延伸,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 发展。
3.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这样其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也会有所提高。通过主动参与,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增加学习体验,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长期进行打下基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思维是提高幼儿创新意识的不二法则,也是提高幼儿探究能力的基础,更是幼儿发挥主体性的出发点。例如,教师提问:“如何能让鸡蛋从一米以上的高度落下且保持完好?”教师将问题抛出,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独立思考,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幼儿都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同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导幼儿进行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
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契合幼儿教育理念 。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 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成长, 注重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9]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意志力不够强。因此,教师要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教育评价具有激励性功能,因此教育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激发和维持内在的动机,发挥幼儿的内在潜力,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恰当的评价手段能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当的评价方式可能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阻碍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及时给予幼儿恰当的评价与反馈,让幼儿能够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乐世祯.在头脑奥林匹克系列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教育部.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冯婉桢现象学视域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内涵、表现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15-18.
[4]朝.个性教学彰显美术课堂独特魅力[J].文理导航2013(18):81.
[5]郭洋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学个性的缺席与彰显一-基于课程改革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5(6):199-201.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7]段兰兰.从儿童视角审视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8]张亚妮,邵秀存以绘本教学促进幼儿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5):27-30,56.
[9]张艳艳,吴玲幼儿园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2):71-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