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表态言语行为国内国外研究概况

来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 作者:贾明秀
发布于:2020-01-13 共5515字

  摘    要: 表态言语行为是塞尔言语行为分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向交际对方表示某种心理状态。本文对欧美、俄罗斯和我国语言学界对表态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就目前的研究焦点提出了问题,目的在于为系统性研究表态言语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表态言语行为定义; 内部分类;

  Abstract: The Expressiv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peech acts, which aims to express a certain psychological stat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Europe, Russia and China, and also raises the issue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ystematic study.

  Keyword: definition of expressives; classification;

  表态言语行为(Expressive)是塞尔言语行为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为“表情”、“表态”、“表达”。表达有表示思想和感情之义,表示是用言语行为显示出某种思想、感情和态度。也就是说,“表达具有更为宽泛的表示意义,而表态具有专门的表达态度的意义”,(武瑷华,2016:70)我们采取“表态”译法。

  一、表态言语行为定义

  塞尔按照言语行为实施目的、适切方向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构建了言语行为类别体系。其中,表态言语行为“施事行为目的在于针对命题内容所表述的事件或者状态真诚地表示某种心理状态”(Searle,1979:15)。符号表达式:E?(p)(S/H+property),E是所有表态言语行为都需具备的实施行为目的,P是变项,表明该类别内的施为行为所表示的各种可能的不同心理状态,?表示词语和世界之间的适切方向为零,即在实施一项表态言语行为的时候,说者既不是让世界去适切词语,也不是让词语去适切世界。句法深层结构I verb you+I/you VP=>gerundive num,I/you是与交际双方相关,VP是动词短语,不可接that引导的从句,也不能接不定式结构。

  塞尔曾批判“奥斯汀的分类清单不是给施事行为分类而是给英语的施事动词分类”(Searle,1979:9),因此,在他的言语行为分类体系中动词不是重点。塞尔共列举了六个典型的表态言语行为动词:感谢、祝贺、道歉、慰问、哀悼和表示欢迎。

  二、国外研究概述

  1. 欧美表态言语行为研究

  部分欧美学者学者认为表态言语行为不具备单独成为一类言语行为的条件。Sander(2003)曾指出诸如感谢和祝贺这类行为的本质并在于表示感情,而是执行某种社会功能。Habermas(1984)的行为分类体系中完全没有提及表态的概念,一些典型的言语行为如问候、感谢、祝贺被分散到其它言语行为类别中。对此,Verschueren(钱冠连译,2003)曾指出“如果把这类言语行为定义为表达某种心智状态,那么这类言语行为在逻辑上应包括全部的断言、指令和承诺言语行为”。
 

表态言语行为国内国外研究概况
 

  除了批判态度之外,另有部分学者延续了塞尔对表态言语行为的研究,并提出了修正意见,主要体现在定义和内部分类。Peccei J.S基本赞同塞尔对表态言语行为的定义,但他认为表态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的话语同其内心世界相适切的过程,“陈述类言语行为是词语改变世界,描述类言语行为是词语适切世界(外部世界),表态类言语行为是词语适切世界(心理世界)”。(Peccei,2000:53)

  George Yule(2006)赞同Peccei的论述,他认为表态言语行为是一类声明(陈述)说者感觉的言语行为。它们可以是由说者做的某事引起,也可以是由听者做的某事引起,但是他们都是关于说者的经历,在使用一个表态言语行为的时候,说者使得话语适从世界(感觉)。

  表态言语行为内部分类是目前较为集中的一个方向。Norrick(1978)认为表态言语行为是对某种情形的反应,表达情感和情绪,包括:道歉、感谢、祝贺、同情、抱怨、问候、吹嘘、责备和告别。Jacob L.Mey(2001)提出了表态言语行为研究的新视角:他赞同塞尔的定义,但他认为表态言语行为本质是主观性,体现在不同的社会行为价值评判体系决定了表态言语行为的恰当与否,如日本文化中对于道歉的认知在英语文化中就不完全适用,跨文化对比使得表态言语行为的主观性特点尤为突出。

  2. 俄罗斯表态言语行为研究

  俄罗斯语言学界一直延续着独立的科学研究传统,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往往持有同西方欧美不同的研究态度和视角。上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开始译介和传播西方言语行为理论,在批判、接受和发展过程中俄罗斯学者并未完全依照西方的研究路径走下去,而是形成了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与西方学界存在较大差异的俄罗斯言语行为理论。“考察俄语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特点,就不能回避言语行为理论与言语活动论的关系、言语行为理论与言语体裁的关系、语势与情态意义的关系、言语行为的分类问题”。(孙淑芳,2001:58)具体到在对表态言语行为的研究,分类问题和表态言语行为动词归类占据了多数。部分学者否认表态言语行为单独成为一类言语行为的必要性,另一些学者改变了术语名称,还有部分学者重新划分表态言语行为内部类别。

  Падучева(2010)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在俄罗斯影响广泛,她认为“言语行为的成功条件,实际上是对相应动词及其题元——说话人与受话人——语义分解后得出的要素”。(转自华劭,2005)她将言语行为划分为四类:肯定式、承诺式、祈使和询问,并没有针对表态言语行为给出定义和论述。

  很多俄罗斯学者将表态言语行为同言语礼节和社会行为概念相结合。Арутюнова(1976)认为这类言语行为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将其称作社会礼节的程式化表达。Золотова(1986)提出了“规约礼节性程式化表达”的概念,Формановская(1987)她针对言语行为做了重新分类,将表态言语行为称作“言语礼节程式”,从语法、语义、语用、修辞、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Богданов(1989)采用二分法原则,将言语行为分为表示和不表示心理状态两类,将塞尔的表态言语行为归入到非祈使类表达心理状态的言语行为。包括:感谢、道歉、同情、祝贺、问候、称赞、抱怨和哭诉。Гак(1998)将言语分为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将塞尔划定的表态言语行为内部成员划分为“非信息类言语行为”。Гловинская(1993)将感谢、欢迎/告别、道歉、祝贺、祝愿、邀请、相识行为归入到仪式和礼节言语行为。Поспелова(1992)认为表态言语行为就是礼节言语行为,包括感谢、道歉、祝贺和良好祝愿、祝酒词、同情、问候、告别、接受谢意和歉意。

  Апресян(1986)对俄语施为动词的系统性研究影响深远。他将俄语施为动词划分为十五类,以动词作为相应施为行为的名称。他将塞尔提出的典型表态言语行为动词分散到仪式、赞扬、表扬、原谅类言语行为。

  Трофимова(2008)针对表态言语行为出版了自己的专着《表态言语行为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分析》,认为不能再延续这种开放式而又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因为每个学者对表态言语行为亚类的观点都不一样。“鉴于不能在一本专着中完全列举所有的表态言语行为,所以选取了七类最为有趣而又特点鲜明的表态言语行为”(Трофимова,2008:23),即道歉、祝愿、祝贺、恭维、称赞、脏话和责备,前三类统一称作Социативы,后四类称作Инфлуктивы。Социативы表达了说者对听者与自己同属于同一社会群体认同,后者表达了情感评价态度和情绪。

  三、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表态言语行为的系统研究较少,单独针对表态言语行为发表的论文仅有武瑷华的《表态言语行为的语用和语义》,文中考虑了汉语表态言语行为的特点,将塞尔的表态言语行为的深层语义结构修订为IV(express+emotion/volition)you+I/You VP/gerundial noun。其次,指出了表态言语行为的心理状态应是情感和意志,是语言学中所说的情意动词;此外,她还认为命题真实性是表态言语行为的前提,不进入命题的陈述部分。

  除了该文章是专门针对表态言语行为之外,国内对表态言语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表态言语行为的内部分类。通过CNKI的文献检索系统发现,最受关注的表态言语行为是道歉,其次是致谢、祝贺和抱怨。

  关英明(2014)从行为结构、形式结构以及致歉度对汉语的致歉言语行为做了系统研究,指出了制约致歉言语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致歉言语行为作为语用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致歉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语用原则。刘润清(2005:17-23)采用均值对比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I’m sorry”“Excuse me”同汉语的“对不起”、“请原谅”进行平均值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语用功能异同,论证方法新颖。除了针对道歉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之外,还有跨文化对比研究,中英、俄汉等双语的道歉言语行为对比分析,道歉语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及机构话语中的致歉语研究。

  除了致歉言语行为,国内学界对表态言语行为的关注还体现在对致谢、祝贺和抱怨言语行为研究。董振邦(2015)从行为结构、形式结构和语用条件等方面丰富了致谢言语行为的内涵。高增霞(2008:27-33)分析了致谢、感谢和谢谢作为感谢类动词是“谢”的语法化过程的结果,同文化心理、构词格式等影响因素密不可分。裴劭波(2018:103-106)认为,“谢谢”除了具有感谢义之外,同时也是话语的标记语,具有语音的可识别性,句法的独立性,语义的非真值性和功能的连结性。感谢类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较致歉类较少。祝贺/祝颂言语行为研究主要分布在俄汉对比分析。抱怨类言语行为研究集中在汉英和俄汉对比。

  小结

  通过梳理国内外针对表态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我们可知:1、表态言语行为较其它言语行为研究尚不充分,内部亚类成员的认定存在诸多方案;2、典型表态言语行为亚类的研究呈现分布不均的状态,道歉言语行为研究十分集中,感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研究较少;3、塞尔表态言语行为概念存在值得讨论之处。表态言语行为的心理状态的表示应同其它类别言语行为的心理状态做出区分,同时,表态言语行为在词语和世界之间的适切方向这一块存有一定的争议;4、跨文化对比和交叉学科研究是未来言语行为发展的趋势之一,显然目前的研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多角度对表态言语行为的内涵进行丰富。

  参考文献

  [1] Апресян Ю.Д.Перформати в ывграмматике и словаре[J].Изв.АНСССР.Сериялит.ияз,1986(3):208-233.
  [2] Арутюнова Н.Д.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логик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М].Москва:Наука,1976.
  [3] Богданов В.В.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 речевых актов[A].Личностны еаспекты языкового общения[C].Калинин,1989 27-37.
  [4] Гак.В.Г.Языковые преобраз ования[M].Москва: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8.
  [5] Гловинская М.Я.Семантика глаголов речи с точки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речевых актов[A].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егофунк циониро вании.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аспект.[С].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3.
  [6] ЗолотоваГ.А.Оперспективах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J].Изв.АНСССР.Сериялит.ияз,1986(6):506.
  [7] ПадучеваЕ.В.Высказываниеиегосоотнесенностьс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ю[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ЛКИ,2010.
  [8] ПоспеловаА.Г.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йаспектизученияречевыхактов:иллокутивно-интерактивная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A].Трехаспектностьграмматики(наматериалеанглийкогоязыка)[C].СПб:Изд-воСПбГУ,1992:62-75.
  [9] ТрофимоваН.А.Экспрессивныеречевыеакты: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йанализ[М].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ВВМ,2008.
  [10]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Н.И..Русскийречевойэтикет: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иметодическийаспекты[M].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язык,1987.
  [11]Habermas 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M].London:Heinemann,1984.
  [12] Mey 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3]Norric N.R.Expressive Illocutionary A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78(3):277-291.
  [14] Peccei J.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5]Sander T..Expressive(Rede-)Handlungen[J]Davinatio.Studia culturologica series,2003(18):7-34.
  [16]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17] Yule G.Pragmatics.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8]董振邦.致谢类言语交际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9]高增霞.“谢”“致谢”“感谢”“谢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0]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1]华劭.语言经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2]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3]刘润清.对道歉语的语用定量研究[J].外国语,2005(5):17-23.
  [24]裴劭波.话语标记“谢谢”的语义语用特征.[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4):103-106.
  [25] 孙淑芳.俄语祈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6]武瑷华.表态言语行为的语义与语用[J].外语学刊,2016(6):70-73.
  [27]耶夫·维索尔伦着,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原文出处:贾明秀.表态言语行为研究概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0):52-5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