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心理感受形容词的释义模式与实例分析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作者:张家骅;张月红
发布于:2020-04-15 共11511字

  摘    要: 心理感受形容词具有统一的词典释义模式。由于关注焦点不同,心理感受形容词可在初始状态义的基础上通过转喻方式派生呈现义、致使义变体。3种不同的词义变体用在特定的典型上下文中,在语义配价结构、配位结构、句法行为和搭配关系上有所区别。心理感受形容词词义变体的区分有助于深入对比同义词的语义异同关系,有助于明确心理感受形容词状态义变体的词类属性,有助于提高词典编写质量和词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感受形容词; 转喻派生; 词典释义类型; 词汇语义变体; 语义配价; 配位结构; 致使范畴;

  Abstract: Emotional adjectives constitute the unified type of lexicographical definitions. Based on the metonymical derivation of its basic meaning of state,emotional adjectives often can derive lexical-semantic variations such as meaning of reflection and causation due to different focuses of attention. Three lexical-semantic variations are used in their own typical contexts,and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semantic valency structure,diathesis,syntactic behaviors and collocation with other words. Dividing emotional adjectives into lexical-semantic variations will help to make a thorough comparison of the semant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ynonyms,and clarify the part-of-speech of the lexical-semantic variation of state,and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the effect of vocabulary teaching as well.

  1. 心理感受形容词的释义模式

  一组词如果由于具备若干共同的语义、语法、语用属性而在一些语言规则上有相同表现,那么它们就可用统一的模式在词典中加以描写,这样的模式叫作词典释义模式(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типы)([11])。属于同一词典释义模式的词由于具有共同的概括情景框架,而在词汇语义变体(简称词义变体或义项)的派生种类、派生方式、典型上下文类型、句法行为特征等方面有相同的表现。每种语言的词汇体系都可以区分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词典释义模式。用同一词典释义模式来描写属于该模式的一系列词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这是莫斯科语义学派揭示语言词汇系统性关系,使词典释义模式化、形式化、数字化的一种方式。

  心理感受形容词就属于同一词典释义模式,它们表达的概括情景义是:‘事物、事况Z(原因)使感受者X(感事)处于某种心理感受状态,这种心理感受状态通过外部体征、言行Y(呈现形式)得到反映’。[12]情景的核心环节是语义配价感事X,处于核心环节两端的边缘语义配价分别是心理感受状态的致使原因Z和呈现形式Y。

  心理感受形容词通常具有多义性。由于关注焦点不同,心理感受形容词可区分为状态义、呈现义和致使义3种词汇语义变体,它们的释义模式分别是:1)状态义——‘感受者X由于事物、事况Z而处于某种心理感受状态’,以心理感受状态感事X为关注焦点(“高兴的人”);2)呈现义——‘这种心理感受状态通过外部体征、言行Y得到反映’,以心理感受状态的呈现形式Y为关注焦点(“高兴的目光”);3)致使义——‘事物或事况Z令人处于这种心理感受状态’,以心理感受状态产生的原因Z为关注焦点,感事“人”是隐性语义配价(“一桩高兴事”)。相应地,这3种词义变体的典型上下文分别是:a)状态义——表示人、动物的名词,体现感事语义配价;b)呈现义——表示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的名词、动词,如“目光、神情、样子;说、笑、哭、呼叫”等,体现呈现形式语义配价;c)致使义——主要是概括情景名称,如“事(情)、消息”等,以及各种具体事物名称,包括表动物名词,体现原因语义配价。
 

心理感受形容词的释义模式与实例分析
 

  谓词的语义配价在言语层面体现为句法题元。性质形容词与其语义配价、句法题元的联系方式不同于谓语动词。动词中心说中动词的句法题元与谓语动词的联系方式是,题元在语法上直接依附于动词(“我读书”)。但语言事实远非如此简单,自然语言中具有谓词属性的主要是动词,但不仅限于动词,还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等其他各种词类。广义谓词语义配价的句法题元按照与谓词的不同联系方式,可区分为3种类型:1)积极句法题元(активные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актанты),句法上直接依附于谓词;2)消极句法题元(пассивные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актанты),句法上不是依附谓词,而是支配谓词;3)断裂句法题元(разрывные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е актанты),不与相关谓词在句法上发生直接联系,如“张三是李四的老师”,句中的“张三”用于填充谓词“老师”的关系语义配价,但语法上与关系谓词并没有直接联系,要以动词“是”为中介。(Boguslavsky 2003:129)填充心理感受形容词语义配价的词语(或全句)在大多情况下都属于消极句法题元,语义上从属于形容词,语法上支配形容词。心理感受形容词做定语说明名词时,一方面通过名词实现其语义配价,另一方面与名词组成短语充当句子谓语的题元成分;汉语形容词、俄语副词做状语说明主导动词时,一方面通过动词实现其语义配价,另一方面与动词组成动词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广义谓词具有级次性,如充当状语的很多汉语形容词、俄语副词就是级次高于动词的谓词,它们在语义上不像典型的题元那样依附于动词,而是反过来管辖动词甚至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以动词或全句为题元,如“他奇怪地浑身战栗起来”中的心理感受形容词“奇怪3”就是一级谓词,以包括谓语动词短语在内的句子整体“他浑身战栗起来”为题元,实现其原因语义配价:‘他浑身战栗起来,这使人感到奇怪’。

  心理感受形容词以状态义为初始义,呈现义、致使义是状态义的派生义,即用状态类特征的名称转喻呈现类、致使类邻接特征。转喻派生(метонимический перенос)按传统理解是以事物邻接关系为基础,用一类事物的名称表示另一类事物的词义派生方式。本文遵循[14]的思想另辟蹊径,将词义的转喻派生理解为现实情景概念化过程中的关注焦点转移,亦即前景与背景的相关关系变化,具体而言,就是配位结构变换而产生转喻派生。配位结构(диатеза)是情景参与者语义配价与其句法题元位的相互对应关系,题元位在这里区分为3个交际等级,谓语动词支配的句法位等级依次为主客体位、边缘位和脱落位。([14])如短语“无聊3的电视节目”中“无聊3”的配位结构是“原因Z/偏正名词短语的中心语位”;短语“无聊的人”则有歧义,可能对应“无聊3”,其配位结构同“无聊3的电视节目”,也可能对应“无聊1”,其配位结构变换为“感事X/偏正名词短语的中心语位”。为什么“无聊3的电视节目”无歧义,而“无聊的人”有歧义呢?这里涉及到情景参与者的分类类别(таксономический класс участника)问题。两个配位结构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情景参与者的交际地位变化方面,而且表现在它们的情景参与者的分类类别(活物、人、动物、植物、团体、机关、集合、物体、物质、产品、人造物、影像、图形、器物、容器、容物、信息、符号、参数)变化方面。同一谓词不同词汇语义变体的若干情景参与者,或者通过语义配价类别相互区别(“娶媳妇”<结果>∣“娶寡妇”<受事>);或者在语义配价类别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分类类别相互区别(“打人”<活物>∣“打鼓”<器物>)。([14])短语“无聊3的电视节目”无歧义,因为填充“无聊3”原因Z题元位的名词短语“电视节目”的分类类别属影像类,电视节目只可能是无聊感觉产生的原因,不可能是无聊感觉者;“无聊的人”有歧义,因为填充“无聊”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语位的是“人”,其分类类别所指既可是无聊感觉者,对应词义变体“无聊1”,又可是造成无聊感觉的原因,对应词义变体“无聊3”。上文列举的3种典型上下文“人、动物”“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概括情景、具体事物,包括人、动物”就分别是心理感受形容词状态义、呈现义、致使义词义变体情景参与者的分类类别。

  状态义词义变体为心理感受形容词共有,是心理感受形容词的类别标志,以此区别于外部客体特征形容词“古怪、可怕、有趣”等。呈现义是依附状态义的下位词义,也为心理感受形容词所共有。致使义词义变体则为一些心理感受形容词所有,为另一些心理感受形容词所无。有致使义的心理感受形容词,其致使义词义变体的功能表现也有所不同。以致使义的有无、功能表现为主要依据,可将心理感受形容词区分为3类:1)状态类心理感受形容词,如“愤怒、惊讶、恐惧、诧异、激动、寂寞”等,不用在c类典型上下文中表示致使义(*“愤怒3的事情”),只用在a、b类典型上下文中分别表示状态义(“举国愤怒1”)、呈现义(“愤怒2的目光”);2)中立类心理感受形容词,如“高兴、快乐、幸运、伤心、忧伤、悲哀”等,用在a、b、c这3类典型上下文中分别表示状态义(“大家都很高兴1”)、呈现义(“高兴2的目光”)、致使义(“高兴3事儿”),在b类典型上下文中充当状语时只用于呈现义,不用于致使义;3)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如“恐怖、奇怪、可怜、可惜、讨厌”等,一方面与中立类心理感受形容词“高兴”等相同,可用在c、a、b这3类典型上下文中分别表示致使义(“恐怖3事件”)、状态义(“我不免恐怖1起来”)、呈现义(“恐怖2地发抖”),另一方面与“高兴”等不同,在各类典型上下文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歧义(试比较:“那些恐怖3的目光,像不像禽兽?”/“水浸没到年轻人的脖子,可是贤人毫不介意年轻人那恐怖2的目光,走得更远了”),排除歧义须拓展典型上下文。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与中立类心理感受形容词的另一个显着区别是,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用在b类上下文中充当状语时,只在拓展的上下文中方可做呈现义解读,在一般情况下,其第一选项是致使义。

  状态类心理感受形容词作为广义谓词,其词汇语义的关注焦点之所以仅限于心理感受状态主体感事X、心理感受状态的呈现形式Y,而不包含心理感受状态产生的原因Z,不是因为原因Z和相应句法位的脱落,而是因为该类别心理感受形容词的语义配价组成中原本就没有原因Z。心理感受形容词的种类归属与动词主题类别(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класс)归属 (存在、领有、物理作用、客体位移、空间态势、致使、声响、言语等)一样,预示着其语义配价的数量和种类。([14])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用在b类上下文中充当状语时的第一选项之所以是致使义,也是主题语义类别归属使然。

  2. 助析同义形容词举例

  将心理感受形容词区分为状态义、呈现义、致使义3种变体有助于阐释同义词的语义异同关系。

  2.1 心理感受形容词与外部特征形容词的同义关系

  2.1.1 奇怪/古怪

  《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2005)指出:“奇怪、古怪”的共同词义成分是‘跟平常的不一样’;区别在于:“奇怪”着重于稀奇、少见,程度较轻;“古怪”着重于很不合时宜,很不合情理,程度较重。词典用注释说明,“奇怪”还有一动词义:出乎意料,难以理解,如“他看了以后,倒~起来”。这跟“古怪”的区别较明显。(张志毅、张庆云 2005:317-318)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1024,466)中“奇怪”的释义是:‘(形)1)跟平常的不一样:海里有不少~的动植物;2)出乎意料,难以理解:真~,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呢?’。“古怪”的释义是:‘(形)跟一般情况很不一样,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脾气~|样子~。’

  自然语言中许多形容词的词汇意义都具有以人为中心的特点,这些词从客观事物、事况作用于人从而使人产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感受角度来描写事物、事况的特征。“奇怪”和“古怪”词义的形成虽然都具有人类中心范式的特点,但实际词义彼此有别。“奇怪”的词义侧重于描写客体属性对人的作用和人对于客体属性的感受反应方面,属心理感受形容词;而“古怪”的词义则倾向于摆脱人类中心范式的约束,直接描写外部世界事物、事况的本体特征。

  作为心理感受形容词,“奇怪”表达的概括情景义是‘事物、事况使X感觉跟平常不一样,这种感觉通过外部体征、言行等形式得到反映’,属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区分为致使(“奇怪3”)、状态(“奇怪1”)和呈现(“奇怪2”)3个词义变体。“古怪”不属于心理感受形容词,没有这些变体。

  “奇怪3”表示‘事物、事况令人觉得跟平常不一样’。比如“奇怪3的名字”,语义包含原因和隐性观察者配价,以原因为关注焦点,表示‘令人觉得跟平常不一样的名字’,其中‘令’连接原因(‘名字’)与结果(‘观察者觉得奇怪’),表示因果关系;‘人’为隐性观察者。“古怪”表示‘跟一般情况很不一样’,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而是客观世界客体特征的写照,不包含原因和隐性观察者配价:‘古怪的名字≠*令人古怪的名字’。

  “奇怪1”表示‘X觉得事物、事况跟平常不一样’,语义中包含感事和原因配价,以感事为关注焦点,例如,“我很奇怪,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古怪”跨越事况与人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直接描写外部事况的本体特征,其词义中不包含感事配价,无状态义变体。试比较:

  (1)a. 他很奇怪,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b. 他很古怪,为什么要舍近求远?1

  例(1a)是个歧义句,其中的“奇怪”可做“奇怪1”“奇怪3”两种解读:‘他感觉很奇怪1,为什么X要舍近求远?’,“他”体现感事配价;‘他令人感觉很奇怪3,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他”是被感知的外部世界特征的载体。例(1b)没有歧义,只可理解为‘他跟平常很不一样,竟然舍近而求远’,既不能解读为‘他感觉X跟平常很不一样,竟然舍近而求远’,不能把句子改写为“*他感觉很古怪,为什么X要舍近求远”,因为“古怪”的词义结构中不含感事配价;又不能解读为‘他令人感觉跟平常很不一样,竟然舍近而求远’,从而把句子改写为“*他令人很古怪,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因为“古怪”的词义不包含原因和隐性观察者配价。

  “奇怪2”表示‘奇怪心理状态通过外部体征、言行等得到反映’,词义变体包含呈现形式配价,以其为关注焦点。例如:

  (2)我不顾别人奇怪2的眼光,从垃圾堆里把那些书捡回来。

  如果剥离上下文,“奇怪的眼光”有‘眼光使感事奇怪’‘眼光是某人奇怪心理的反映’两个意义选项,例(2)只取后者,句中的“别人”是奇怪心理的感受者。但短语“古怪的眼光”只表示‘眼光跟一般情况很不一样’。若用“古怪”代换例句的“奇怪2”,将使“别人”由奇怪心理感受者变为古怪特征持有者而与上下文抵牾。

  综上所述,“奇怪”是主观心理感受形容词,可区分出致使义、状态义和呈现义3种变体。“奇怪3”的准确词义不是‘跟平常的不一样’,而是‘令人感觉跟平常的不一样’;“古怪”是外部客体特征形容词,没有致使义、状态义和呈现义的区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古怪”的释义‘跟一般情况很不一样’准确地反映了词义的客观性质。如果遵循相同语义用同一符号标示的元语言释义原则,用‘跟平常的不一样’取代‘跟一般情况不一样’,那么等式可改写为:奇怪3(‘令人感觉跟平常的不一样’)≈古怪(‘跟平常的很不一样’)。

  2.1.2 恐怖/可怕

  “恐怖”与“可怕”的词义关系类似“奇怪”与“古怪”。

  《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四版)指出:“恐怖”与“可怕”的共同词义成分是‘令人害怕、畏惧’。“可怕”强调存在足以令人害怕的因素,广泛地用于人和各种令人害怕的事物。“恐怖”强调使人感到受威胁,含“危及生命,十分吓人”的意味,多用于事情和现象,意思比“可怕”重。(刘叔新等 2011:27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747,738)中“恐怖”的释义是‘(形)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白色~|~手段|那血腥的场面太~了’;“可怕”的释义是‘(形)使人害怕:~的事情|后果不堪设想,实在~’。

  “恐怖”表示的概括情景义为‘事物、事况使感受者觉得生命受到威胁而处于恐惧的心理感受状态,这种感受状态通过外部体征、言行等得到反映’,是多义词,有致使(“恐怖3”)、状态(“恐怖1”)、呈现(“恐怖2”)3个词义变体。“可怕”是单义词,词义与“恐怖3”相近,但与“恐怖1”“恐怖2”不同:

  (3)a. 恐怖的嘴脸≈b. 可怕的嘴脸。

  (4)a. 一提到肿瘤大家都很恐怖。

  b. *一提到肿瘤大家都很可怕。

  (5)a. 病儿不敢哭了,只用恐怖的眼睛望着她们。

  b. 病儿不敢哭了,只用可怕的眼睛望着她们。

  “恐怖”在例(3a)中用于致使义变体——“恐怖3”,词义中含‘令人’成分,以原因配价为关注焦点,可以用“可怕”取代,例(3a)、(3b)意义大体相当,区别仅在于意思的重轻上。例(4a)、(5a)中的“恐怖”分别用于状态义“恐怖1”、呈现义“恐怖2”,词义中不含‘令人’成分,描写对象分别是感事、呈现形式,都不宜用“可怕”取代。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令人”的功能。在“令人恐怖”“令人奇怪”“令人可惜”等短语中,“令人”似有排除歧义的作用,因为“恐怖”“奇怪”“可惜”既可用于致使义,又可用于状态义和呈现义。但“令人可怕”“令人可疑”“令人可笑”类短语中的“可怕”“可疑”“可笑”只表示致使义,不表示状态义和呈现义,此时“令人”是否多余?

  “致使”(каузация)是一个语义-句法范畴,一方面表达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对谓词的题元结构加以重组(“X害怕走夜路/走夜路令人害怕”)。致使标记区分为构词性标记、分析性标记、词汇性标记等不同类型。试比较:

  (6)a. 可怕|b. 令人害怕|c. 令人可怕。

  (7)a. 恐怖的嘴脸|b. 令人恐惧的嘴脸|c. 令人恐怖的嘴脸。

  “可怕”是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其致使语义与功能来自非能产构词语素“可”的被动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016:737),亦即将原因配价提升为关注焦点的作用。“可”在这里是词的构词性致使标记。“令人可怕”中的“令人”是分析性致使标记,同时履行两种功能:1)分析性去致使功能,去除“可怕”中语素“可”的致使义素,使“可怕”回归“害怕”:令人可怕=‘害怕’;2)分析性致使功能,给短语添加致使因素:令人可怕=‘令人害怕’。去除致使义的作用称作“去致使化”(декаузация)。([13])俄语中也有去致使范畴,但其手段不是借助独立词语,而是借助专门的后缀,如сердить(‘使生气’)/сердиться(‘生气’)。此处-ся是构词后缀,不是被动态语法后缀。例(3a)中“恐怖”致使义的表达既没有借助内部的构词语素,也没有借助外部的独立词语,仅通过“恐怖3”词汇语义结构中包含的相应义素成分。这种仅凭借词义层面的致使表达方式称为词汇致使动词(лексический каузатив),如对падать(‘掉’)而言的ронять(‘使掉’)。

  例(6c)、(7c)中的“令人”虽都行使去致使功能,但作用的结果不同。前者通过去除单义词的构词语素“可”的语素义,将一个致使词“可怕”的词义变为另一个非致使词“(害)怕”的词义;而后者则是通过去除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恐怖”的致使义变体“恐怖3”,进而来选取同一词的不同词义变体“恐怖1”或“恐怖2”。从“恐怖”的词汇单位层面上看似乎可以认为,例(7)的3个短语相等,但从“恐怖”的词义变体单位层面上看,这个认识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

  (8)a. 恐怖3的嘴脸=b.令人恐惧的嘴脸=c. 令人恐怖1的嘴脸。

  例(8c)=(8a),因为令人恐怖1=恐怖3,其中的“令人”是分析性去致使标记。例(8c)=(8b),因为令人恐怖1=令人恐惧,其中的“令人”是分析性致使标记,“恐怖”因此失去致使义素,做状态义“恐怖1”或呈现义“恐怖2”解读,与“恐惧1或2”(参见下文2.2.1部分)同义。“恐怖3”与“(令人)恐怖1”虽是不同词义变体,但源于同一个词。在词汇单位层面上,词义变体的差别被掩盖,通常会被忽略:既然“令人恐怖的嘴脸”=“恐怖的嘴脸”,那么“令人恐怖”=“恐怖”。但短语“令人可怕”虽广泛用来表示‘令人害怕’(CCL语料库中“令人可怕”有41条用例),但“令人可怕=可怕”的等式即便在词汇单位层面上也不成立。该等式成立的条件是:“可怕”在等式前项中用于状态义“*可怕1”,以与“害怕”同义。但“可怕”是单义词,只有致使义,没有状态义和呈现义变体。

  “可怕”“可疑”“可笑”等单义致使词在“令人可怕”“令人可疑”“令人可笑”之类短语中表示对应的去致使义“害怕”“怀疑”“耻笑”等,这是“恐怖”“奇怪”“可惜”等多义词在“令人恐怖”“令人奇怪”“令人可惜”中表示与其状态义变体同义的“恐惧”“诧异”“惋惜”的类推。类推(аналогия)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将一组单位的关系向另一组单位迁移的普遍现象。类推既是复制活动的基础,也是生产、创造活动的基础,既可以是规则形式的来源,也可以是非规则或仿造形式的来源。([15])“令人可怕”等就是非规则类推的产物,尽管有诸多瑕疵(宋玉柱 2000:23),但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归结起来,“可怕”与“恐怖”不同,没有状态义和呈现义变体,是单义形容词。“可怕”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包含‘使人’义素,以此区别于“古怪”而与“恐怖3”相同,但这里更多体现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词义描写角度和将原因提升为关注焦点的致使功能。“可怕”与“恐怖”不同而和“古怪”相同,它不是心理感受形容词,而是外部客体特征形容词,但其事况特征描写不是直接的,而是人类中心角度的。类似形容词词义描写的人类中心范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 561、813、1590)释义中大都有明示,如:良好(‘<形>令人满意’)、滑稽(‘<形>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趣(‘<形>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等。

  2.2 心理感受形容词之间在词义变体层面上的同义关系

  2.2.1 恐惧/恐怖

  张志毅、张庆云(2005:440)认为“恐惧”和“恐怖”两个词的共同意义成分是‘遇到危险等心中不安或发慌’。“恐惧”词义较轻,泛指很害怕、惧怕;“恐怖”词义较重,多指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748)中“恐惧”释义是‘(形)惊慌害怕:~不安’;“恐怖”的释义见上文。

  “恐惧”与“恐怖”表达的概括情景义是‘事物或事况使X处于惊慌害怕的心理感受状态,这种状态通过外部体征或言行得到反映’。“恐惧”属状态类心理感受形容词,词汇意义区分为状态(“恐惧1”)、呈现(“恐惧2”)两个词义变体。“恐怖”属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有致使(“恐怖3”)、状态(“恐怖1”)、呈现(“恐怖2”)3个词义变体。

  “恐惧1”表示‘感事X由于遇到危险的事物、事况Z而处于不安或惶恐的心理感受状态’,以感事配价X为关注焦点,感事是显性配价,常由主语体现:“反动派异常恐惧|心里感到恐惧|恐惧心理”。“恐惧1”与“恐怖1”都含原因配价,但前者与后者不同,不仅通过介词短语(9a)、原因从句(9b)体现,而且还可支配宾语,通过名宾(9c)、动宾/形宾(9d),甚至小句宾(9e)、(9f)体现。

  (9)a.对失败的恐惧

  b. 太宗非常恐惧,因为他创立江山的时候杀了很多人。

  c. 不少图书馆还有一种恐惧读者的心理。

  d. 临终的人并不是恐惧死亡,他们只是恐惧疼痛。

  e. 他们恐惧世俗生活会将自己吞没。

  f. 我非常恐惧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太久。

  在一些以“恐惧1”“恐怖1”做中心语的固定短语的整体意义中,前置修饰语都体现原因配价:

  (10)社交恐惧|动物恐惧|飞行恐惧。

  (11)白色恐怖|暴力恐怖|生物恐怖|核恐怖|战争恐怖。

  但例(11)以“恐怖1”为中心语的固定短语与例(10)不同,包含隐性施事配价。如短语“白色恐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26)中解释为‘在反动政权统治下,反革命暴力所造成的恐怖,如大规模屠杀、逮捕等’,前置修饰语体现的原因配价由蓄意手段(暴力手段,如大规模屠杀、逮捕等)和隐性施事(反动政权)两个成分组成,短语意义源于事件因果结构“反动政权的大规模屠杀、逮捕等暴力手段(主语命题)造成恐怖(谓语命题)”。事件因果结构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命题成分:名词短语主语命题和致使动词谓语命题。前者体现原因配价;后者表示涉及直接宾语的间接结果(恐惧、高兴、气恼等)。事件因果结构中主语命题可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主语成分X和方式格成分Y。在通常情况下X为施事,Y为手段。(帕杜切娃 2015:4)例(10)中以“恐惧1”为中心语的固定短语表示心理疾病,原因配价不包含施事、手段成分。因此,“社交恐惧”等短语时常被说成“社交恐怖”(试比较:“市民已逐渐走出非典恐惧|故意传播虚假非典恐怖信息”)尚可通融,但“白色恐怖”类固定短语中的“恐怖”不宜改用“恐惧”。

  “恐惧2”表示‘不安或惶恐的心理感受状态通过外部体征或言行得到反映’,以呈现形式配价为关注焦点,定语的中心语或全句体现呈现形式:“恐惧的目光|我突然恐惧地颤抖起来”。

  当“恐惧”用于状态义(“恐惧1”)、呈现义(“恐惧2”)时,常常可用“恐怖1”“恐怖2”替换,与之构成同义关系,反之亦然:

  (12)看见水就恐惧1/恐怖1|病儿不敢哭了,只用恐怖2/恐惧2的眼睛望着她们。

  “恐惧1,2”与“恐怖1, 2”的用法区别仅表现在:前者只需相应典型上下文标记本身,无须拓展典型上下文(“恐惧的目光”),而“恐怖”是致使类心理感受形容词,“恐怖1, 2”需拓展上下文补充标记以排除致使义。试比较:

  (13)a. 湖渐渐深起来,水浸没到年轻人的脖子,可是贤人毫不介意年轻人那恐怖2的目光,走得更远了。

  b. 你也发现了那些恐怖3的目光,像不像禽兽?简直想用眼神来脱光女人的衣裳。

  形容词“恐怖”凭借中心语“目光”这一标记,尚不足以排除致使义“恐怖3”这一选项,但在例(13)的拓展上下文中,“恐怖的目光”得以排除歧义,分别表示‘恐惧的目光’(13a)、‘令人恐惧的目光’(13b)。

  “恐惧”是状态类心理感受形容词,无致使义,不与“恐怖3”构成同义关系:恐怖的风暴≠*恐惧的风暴。“恐惧”与“恐怖”的同义关系体现在词义变体层面上:恐惧1, 2≈恐怖1, 2。

  《现代汉语词典》中“恐怖”的释义通过同义词“恐惧”指向“恐怖1”,例证指向“恐怖1”和“恐怖3”。事实上,“恐怖”的主要词义变体不是初始状态义,而是派生的致使义、呈现义。通过关键词“恐怖”搜索的CCL语料库前50条用例中,能够被“恐惧”替换、意义相当于“恐怖1”的仅2条。

  2.2.2 其他例证

  诧异/奇怪

  1)奇怪1≈诧异1:“云霖很奇怪/诧异我在大风天出来”;2)奇怪2≈诧异2:“杨贵妃奇怪/诧异地问怎么回事”;3)奇怪3≠*诧异3:“洞中有一眼奇怪/*诧异的山泉”。

  可惜/惋惜

  1)可惜1≈惋惜1:“我可惜/惋惜好好的一块花布让人糟踏了”;2)可惜2≈惋惜2:“女招待员谅解了,但脸上仍留着可惜/惋惜的表情”;3)可惜3≠*惋惜3:“实在是一件可惜/*惋惜的事情”。

  幸运/运气

  1)幸运1≈运气1:“你真幸运/运气,中了头等奖”;2)幸运2≈运气2:“一个贫穷的台湾山民很运气/幸运地挖到了一丛名兰”;3)幸运3≠*运气3:“一个守财奴为了五分钱舍弃一张幸运/*运气的彩票”。

  3. 结语:心理感受形容词1的词类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1018)将第5版(2005:1070)中“奇怪”条目的第二义项‘感到出乎意料,难以理解’(相当于“奇怪1”)由动词改标为形容词,例证由“我奇怪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变更为“真奇怪,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呢”。这个变动维系了《现代汉语词典》心理感受形容词词义变体划归动词的“接名宾”标准,但回避了一个问题:接小句宾、动宾但不接名宾的心理感受形容词状态义变体怎么处理?“奇怪1”能接小句宾应该不是问题。吕叔湘(2007:439)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一样,也将“奇怪1”标作动词,指出了其常带疑问小句做宾语的语法特点。本文以“很奇怪他”“很奇怪你”为关键词搜索CCL语料库,得到了86条支配小句宾的用例。类似“奇怪”的许多心理感受形容词,如“高兴、可惜、气愤、幸运、伤心、恐惧”等,用于状态义时都能够支配表示内心感受原因的小句宾和动宾。例如:

  (14)伦平很高兴他终于有话可以讲了|他可惜自己不该在土匪堆里混了那些年头|大家都很气愤当局对外国人卑躬屈节|我们很幸运能与这位朋友相识|他伤心失去官位|人们恐惧通货膨胀。

  其中有些词带小句宾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以“很高兴你”“很高兴他”作为关键词搜索CCL语料库,得到了多达235条带小句宾的用例。但类似形容词并不因用于状态义、可接小句宾或动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单列义项,改标为动词。因此词典和语法中的形容词概念外延相矛盾。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已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语法规则,按照这个规则,语法中的形容词概念外延是排除“奇怪1”“高兴1”及其类似词义变体的:它们不属于形容词。解决矛盾的合理办法应该是在词典中将常带小句宾或动宾的心理感受形容词状态义变体单列义项,改标为动词,将它们从形容词中排除,尽管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不承认“奇怪1”“高兴1”等支配小句宾的语言事实,如认定句子“我很高兴你经常给我来信|张明十分高兴妻子得到了父亲的遗产”中的“高兴”是错用,应改正为“你经常给我来信,我很高兴|妻子得到了父亲的遗产,张明十分高兴”。(李忆民 1995:403)这种办法虽不可取,但广泛出现在语法书、教科书、教学词典中。如此看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忆民.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刘叔新等.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四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帕杜切娃.否定词可以否定预设吗?[J].张家骅,译.外语学刊,2015,(1):2-9,22.
  [5]宋玉柱.“令人可敬”之类[J].语文建设,2000,(1):23.
  [6]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0]Boguslavsky,I.On the passive and discontinuous valency slots[C] // S.Kahane & A.Nasr.Proceedings of the1s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ning-Text Theory.Paris: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2003:129-138.
  [11] Апресян Ю.Д.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 в конце XX столетия[J].Известия АН.Се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1999,58(4):39-53.
  [12] Кустова Г.И.Типы производных значений и механизмы языкового расширения[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2004.
  [13] Мельчук И.А.Курс общей морфологии[M].Т.II.Москва/Вена: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Wiener Slavistischer Almanach,1998.
  [14] Падучева Е.В.Динамические модели в семантике лексики[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4.
  [15] Ярцева В.М.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Z].М.: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1990.

  注释

  1 文中汉语例句大多数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张家骅,张月红.心理感受形容词的词义转喻派生模式描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06):81-90+1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