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服务业”是被高频率使用的经济学词汇,总计达到14次,而其他的经济学词汇使用频率都没有它高,如城镇化10次、小康社会9次、改革开放8次、国有企业8次、市场化7次、创业创新6次等等。“服务业”词汇使用频率高,虽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说别的事情不重要,但是至少可以推论,它在2016年的经济工作安排中,以及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已经发挥和将要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服务业”这个范畴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化的出现,主要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某些显着和重要的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含义和偏向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指向性,主要体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服务业已占据我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达到50. 5%,远超制造业的比重;
二是包括创业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增长不断下行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这与服务业高速发展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三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通过创业服务业发展,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以及养老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等的发展,服务业加快了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未来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四是要通过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同时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
五是服务业是未来国家开放的主战场,在制造业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奇迹之后,我国需要大力鼓励服务业开放发展,充分利用服务业存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去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外资进入服务业,有利于增强服务业竞争,带来崭新的管理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服务业首次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他们主要担心: 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是制造业要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服务业发展与这一经济工作和政策的主线有什么关系? 服务业成了我国第一位的大产业,制造业从此不行了,中国经济是不是有可能会重蹈西方国家服务业过度发展的覆辙,进入所谓“产业空心化”时代?
应该说,上述这些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如果我们不对其做出明确的回答,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压力,未来服务业发展的舆论和政策环境也将会比较恶劣,轻则会影响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重则将影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成效。因此完全有必要给予正面的回答。
一、服务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内容
如果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 即“三去一降一补”) 的角度看,说供给侧结构改革针对的主要是制造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国现在相当多的过剩产能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建材、钢材、煤炭等产能,过剩更为严重。这些过剩产能形成的背景,一是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面向外需出口导向形成; 二是国内需求在地产、汽车高速成长的基础上被拉起,由此带动产能过剩; 三是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因4万亿人民币的量化宽松,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慢的情况下,由于仅仅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所以形成了许多的僵尸企业。
但是我们能不能撇开服务业发展去谈供给侧结构改革,去研究怎么在制造业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显然不行。按照中央权威人士的说法,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①按照这一理解,我觉得如果我们撇开服务业发展去谈供给侧结构改革,单纯在制造业中研究怎样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不仅无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会影响这项战略性改革任务的完成,同时还会有碍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