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威海发展现状分析
2.1 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基础及发展态势
2.1.1 现代服务业的涵义、特征及类型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名词,在十五大报告中最先被提出。此后,“现代服务业”开始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热议和普遍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其基本概念和具体范畴还没有达成共识。代表性的见解主要有两种:一是狭义说。
刘重等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34].郑吉昌、夏晴等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分离自传统制造业环节,为生产过程服务而不是为最终消费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35].二是广义说。卢涛等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36].在这里,本文认同广义说的概念内涵,采用邓泽霖等人的观点,即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在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是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后的传统服务业的总和[37].结合威海实际,本文认为,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应涵盖以下行业:金融业、物流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在把握现代服务业涵义时,需要将其与传统的和国外的类似概念作对比分析,以明确差别和不同。传统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员工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对资源的消耗比较高,生产效率较低。而现代服务业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代表,员工素质比较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创新程度高,规模效益显着,环境承载能力强。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其涵盖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和界定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外现代服务业有两个典型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关理论认为上述服务业分离自制造业环节,并为其生产服务。而国内理论认为,现代服务业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服务生产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一是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基础和关键。
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业形态,现代服务业既具有传统服务业所具备的服务产品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1)高附加值。随着人们对体验式消费等新型服务模式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利润开始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向服务业的服务过程转移。同时,与传统服务业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不同,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产品往往是中间产品,但正是这个中间产品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使得现代服务业成为获得利润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2)高技术性。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其中,既包括以新技术等的应用为基础的专业技术服务等产业,又包括应用新的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后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等。这些产业正逐步成为运用技术最广泛、最深入的行业。(3)高人力资本含量。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高技术性的特点,为其发展提供了硬件方面的准备,而要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驾驭这些资源,提供软件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竞争。(4)高集聚性。实践证明,现代服务业企业有明显地向城市集聚发展倾向。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拥有便利的配套设施和丰富的人力、技术资本,有助于降低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市场需求的依赖度高,需要选择人流量大、消费能力强的中心地带。因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相比制造业,集聚特点更突出,并热衷于在城市中心地段布局[38].
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和分类还没有统一标准。因为,在发展实践中,同一类服务业往往可能既有传统服务业的要素,又包括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既可能用于制造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又可能用于最终的消费目的。同时,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高技术性、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集聚性的四项具体特征,也并不是在每一个具体现代服务业行业都具备和有所体现。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已有的分类结构,统筹考虑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国情,本文将现代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个大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现代物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是为制造业生产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商贸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是为满足居民物质文化消费需求服务的。本文中相关现代服务业数据的计算主要以上述部门的统计资料作为来源。
2.1.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经济飞跃的重要力量。
(1)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飞速发展,其增速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提高,从业人口也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趋势[39].公开资料表明,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 70%,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40].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也开始迅速发展,截止目前,所占比重也都接近或达到 50%,并且增长势头强劲,有力推动了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2)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密切。随着制造业生产环节服务投入的增加,制造业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服务外包开始成为普遍性选择。发展经验表明,新型工业的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基于分工的细化和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对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异军突起,也为制造业拓宽了发展领域,提升了产品质量。强化服务要素的嵌入,正成为制造业企业的普遍性选择。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和划分不再明显,产业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3)服务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服务贸易快速崛起,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增速已超商品贸易[40].而且在其内部,现代服务业的份额不断提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随着产业在节能减排、创优创效等方面的产业特性被广泛接受,服务业也取代制造业,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当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1)对先进知识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适应产业调整升级需要,知识技术成为服务业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具备高技术性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且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相应地,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在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重视和需求程度不断提高,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2)制造业内部“服务化元素”成为竞争重点。受资源、环境等条件制约,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目光和资金投向企业的服务部门,经济活动的中心由制造变为了服务。以通用、海尔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将服务作为竞争主要手段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正加速由产品销售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依托,服务环节成为引领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导向。
(3)集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常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了产业的规模效益。特别是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阶段,适应城市产业布局调整需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的制造业一样,产生了空间位置上的集群发展趋势。许多城市逐步发展为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此形成。集聚区内企业在共享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集约发展,提升了品牌价值。
具体到我国,建国后的很长时间,我们的产业发展秉承苏联模式,片面重视重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服务业才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到 1985 年,产业占比由最初的“二、一、三”变为“二、三、一”.自 1978 年开始,服务业就业比重逐年提高,到1994 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由于在经济结构、产业环境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特殊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在整个 GDP 中的占比偏低。据世界银行 2005 年数据,2004 年,我国服务业占比为 40.7%,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 68%,低收入国家为 50%,这也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有着独一无二的显着特征。从内部构成看,既有需要着力推进的尚处工业化初期的传统服务业部门,又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属于工业化后期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匹配的服务业。
此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总量增加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高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将何去何从?威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又将怎样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既要紧跟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又要结合威海市的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对威海市而言,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取得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抓手。要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促进产业转型跨越,就要坚持两大类服务业齐头并进,并强化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进而不断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水平。
2.2 威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2.1 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服务业尤其是其中的现代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人员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威海市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强化领导,完善载体,优化环境,成效显着。
(1)发展速度稳步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产业发展,威海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驶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通过近七年来的数据可知(如图 2-1 所示),威海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特别是 2010 年至 2013 年,威海市服务业增加值由 703.73 亿元扩大到1033.29 亿元,比重由 36.2%提高到 40.5%,年均增长达到 11%,高于同期GDP 平均增速 1.56 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现代农业、工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也大大加快了全市的现代化进程。
(2)重点产业持续发展,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近年来,威海市物流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重点产业稳步发展。2013年,这三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 583.5 亿元,比重达到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56.5%.在巩固提升传统重点产业的同时,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需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日渐丰富并快速发展起来。以 2013 年为例,金融业创造增加值 58 亿元,同比增长 14.2%,引进了首个外资银行-韩国友利银行,青岛银行、兴业银行威海分行获批开业。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306.6 亿元,同比增长 16.9%,引进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基地,建设了九龙城购物广场、雨润北海湾商业体、韩国商业文化体验中心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在新型生活服务业方面,全市新增 3 家 AAA 级景区,举办“中华三百姓氏免费畅游威海”活动,建成全省首家“12349”居家服务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图书馆等一批便民设施。
(3)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社会贡献作用显着。从有关统计数据可知(如图 2-2 所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 2007 年的 297 亿元提高到 2013 年的1233 亿元,占年度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比重,也由 2007 年的 39.59%提升到2013 年的 64.1%,远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此外,在加大自有资金投入的同时,威海市还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无偿资金支持。仅 2013 年,威海市争取的产业无偿资金就达到 1210 万元。大量资金的注入,推动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加速扩张。伴随着服务业的日益壮大,一方面,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持续提高。以个体经营为例,“十二五”初期(2011 年),威海市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到 77062 户,占个体总户数的 91.2%,吸纳就业人员 13.4 万人,占比达到 82.3%.另一方面,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着提升。“十二五”初期(2011 年),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 67.8 亿元,占到地税总收入的 63.8%,到 2013 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已达 108.4 亿元,占比为 67.78%,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城乡居民创收增收,显着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2.2.2 具体行业发展情况
2.2.2.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1)金融业。致力于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威海市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开展金融招商,引进包括浦发银行、民生银行、韩国友利银行在内的多家异地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新型地方金融机构,探索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多种金融业态。
截至 2013 年,全市共有市级银行 16 家、保险机构 44 家、证券营业机构 12家、小额贷款公司 21 家,初步形成了业态多元、运行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股权、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华鹏玻璃、三角轮胎顺利进入上市审核阶段,指导华东数控、新北洋等上市公司完成股权融资。同时,建立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对入库企业进行跟踪辅导培训。2013 年,威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58亿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2)物流业。威海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以港口为载体,集中发展港口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努力提高 5 个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拓展商品物流集散、报税仓储、冷链物流、港口中转等业务,加快威海湾港区、石岛湾港区等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扶持威海港、中外运、青威集装箱、鑫通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以威海港国际物流园、石岛港冷链物流园等园区为支点,初步形成了以港西、成山等 6 大冷链物流基地聚集发展格局。2013 年,威海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7001 万吨,发送旅客 197 万人次。在加快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强化专业市场培育和物流基地建设,先后建设了金蚂蚁汽车广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家家悦物流配送中心、韩国商品交易中心等生活类物流市场。此外,为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威海市还以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为契机,积极申报成立综合保税区,目前,方案审核、设施建设等工作正稳步推进,已有北辰物流、山海仓储物流等多个项目签约落地。
(3)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近年来,威海市十分重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从创业服务、投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借鉴大连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以省级软件产业园区、高区创新创业基地火炬软件专业孵化器等载体为突破口,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招商力度,积极培育软件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成效明显。2013 年,纳入省软件业统计范围的 25 家软件业企业实现业务收入 11.15 亿元,同比增长 18.9%.但同时,产业规模总体仍然偏小,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与邻近城市青岛、烟台相比,差距较大。2013 年,青岛、烟台两市纳入省统计范围的软件业企业为458 家和 101 家,分别是威海的 18.3 倍和 4 倍;实现业务收入为 701.28 亿元和 166.20 亿元,分别是威海的 62.9 倍和 14.9 倍。
2.2.2.2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1)商贸服务业。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坚持着眼特色,提升品质,全力做好特色街区、高端商贸区的规划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集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高端综合体项目,如威高广场、九龙城购物广场等;成功引进乐天百货、振华奥特莱斯等知名商贸品牌,韩国风情街、韩乐坊步行街等重点打造街区正式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在加快建设镇级商贸中心的同时,鼓励商贸企业向社区、乡村拓展市场,以社区便利店、直营“农家店”的形式,完善覆盖城乡的商贸流通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由 2007 年的 399亿元提高到 2013 年的 1082.2 亿元(如图 2-3 所示)。201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3.5%,实现增加值 306.6 亿元,占整个产业的比值达到29.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大大增强。
(2)休闲旅游业。近年来,威海市围绕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积极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不断优化旅游发展软硬件环境,对千公里海岸线进行整体包装,着力推进刘公岛、大乳山、赤山、成山等滨海景区建设。同时,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先后开发了温泉养生、海滩休闲、海水热疗等特色高端旅游产品。截至 2013 年,全市共有 A 级景区 34 家,包括1 处 5A 级景区、11 处 4A 级景区。威海市还成功通过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评审,并获得“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称号,享誉海内外。旅游业资源的深入开发,在提升威海旅游知名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产业效益。以入境游为例,人数由 2007 年的 26.73 万人增加到 2013 年的 43.95万人,同期外汇收入由 1.25 亿美元增加到 2.3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 27.4%和 31.9%.2013 年,威海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 2996.7 万人次,实现收入 338.85 亿元。
(3)健康养老服务业。近年来,随着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逐渐加大,威海市在医疗康复、养老照护、休闲旅游等健康养老领域发展成效显着。一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发展迅速,以社区为依托,建立 12349 居家服务呼叫中心,提供包括生活百事服务、紧急救助等日常服务和照护服务;2013 年出台专门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 118 家,养老床位 21089 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 35 张;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306 个、农村幸福院 212 个,分别覆盖 70%的城市社区和 40%的农村社区。二是医疗资源和健康产品日益丰富。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卫生机构 1114家,拥有床位 18601 张,卫生技术人员 19194 人;大力发展养生食品种养、养生产品加工产业,涌现出百合、好当家、泰祥、宇王等一批生产和创新能力强的龙头健康骨干企业。2014 年,全市规模以上健康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 30 亿元。三是与休闲旅游、房地产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依托文登、乳山“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沿海景区观光、温泉疗养等多元化旅游产品,积极推介旅游养老、分时度假养老等新模式,打造“候鸟式”养老方式;以养老中心,集中式公寓等为开发重点, 2013 年以来,锦祥享老中心、盛泉地产等一批建设规模超百亩的养老地产项目先后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