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精神养老的主要障碍因素探究(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4-05 共8363字
2. 建立和完善与精神养老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可设置精神养老专项经费制度,并将相关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实现资金投入制度的法制化;完善休假探亲和就近就业制度,为子女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提供客观条件。[11]建立精神养老奖惩制度,从那些和父母合住,孝行突出的子女中评选出模范孝星,通过村委会宣传专栏、当地电视媒体、当地政府门户网站等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营造农村尊老爱老的文明风尚。制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蓄意伤害老年群体的精神、心理、情感等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者给予一定金额惩罚乃至治安处罚。探索建立老年协会、慈善组织、养老基金会组织、志愿者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精神养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设立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等。探索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多种合作模式,实现这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政府将部分服务外包给社会组织,或者利用招标等商业化操作,使多家组织之间相互竞标,最后优胜劣汰,赋予资质高、效益好的单位特许经营权,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或者通过免税、低息贷款、补助等方式,吸引众多社会组织从事精神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工作。
(二)建立老年人精神养老保障机制
1. 建立精神养老服务的物质支持机制。我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整体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很大改观,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总体上我们在此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制约了它的发展,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政府应当专门列出用于健身设施购买、娱乐活动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书籍购买等财政预算支出清单,也可以通过慈善募捐、发售福利彩票等渠道拓宽老年群体精神养老的专项资金。[12]加强农村财政补贴,通过推行乡镇企业、农产品价格、家电的补贴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村民把积累的资金用于扩大精神养老服务。[13]同时加大对生活困难的失独、空巢、失去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的经济补贴力度,减少他们对生活的焦虑和担忧。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充分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合法集资、有奖募捐、村委会出资等方式多方面筹措养老资金,为老人们购买基本文化娱乐设施,尽可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2. 建立老年继续教育机制。由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等多种因素,我国农村老年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其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这些不利于他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引导和支持发展老年教育。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乡镇老年人教育中心,与当地职业学校合作,开设识字、初级数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鼓励其中知识水平较高者通过函授、远程教育以及自考等多种形式获得老年大学毕业证。同时,也可以从老龄群体身心特点和需求出发,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短期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其各种知识文化水平。
3. 建立心理健康疏导机制。老龄群体进入老年期后,其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部分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寂等负面情绪,调查显示,我国 70% 的老年人有心理障碍,27% 的老年人有抑郁心理,[13]这些状况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对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关爱与支持。乡镇政府聘请相关专家到各个村庄轮流定期举办老年心理讲座,帮助其解答各种老年期遇到的难题,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正确认识老年人角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农活,减少对子女的依赖,鼓励其培养一些新的兴趣和爱好,完成心理转换。村委会及各种社会组织为老社会组织经常举办一些促进老龄群体心理健康的活动,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同时倡导子女帮助长辈建立畅通的情绪宣泄渠道,尽量抽出时间多陪伴他们。
(三)倡导新型孝道文化理念
1. 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加强新型孝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引导相关部门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工具,定期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人物事迹,鼓励相关媒介增设精神养老专题栏目,设立“敬老爱老爱心热线”.农村基层宣传部门通过广告宣传车,在各个村庄流动宣传,并发放以爱老、助老等为主题的宣传画册。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精神养老服务小组,让他们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相关主题的宣传与教育,让村民们懂得新型孝道的涵义和重要意义,耐心给他们讲解为何尽孝和如何尽孝,使关爱、敬重、知恩、感恩、报恩的新型孝道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感恩老人的优良风尚,为精神养老提供良好的氛围。
2. 学校和家庭要大力配合和落实精神养老的代际传递工作。新型孝道文化观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经常开展尊老敬老、感恩等主题班会,定期组织“敬老人、献爱心”活动小组去养老院以及空巢、失能、失智的家庭进行慰问、表演文艺节目,增强双方的互动交流,使老年群体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以关爱和照护长辈为主题的电影、话剧等,推荐一些相关书籍。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家庭对新型孝道文化传递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父辈在日常生活中尊敬、关爱长辈,下一代人也会像他们一样孝敬关爱长辈。父母要积极传播正能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和奉献,为下一代人在精神养老服务方面做出榜样,把这种优秀文化传统传递下去。
(四)加快精神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提高精神养老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政府鼓励并支持在一些职业高中、职业学院、高等学校等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等专业,为精神养老服务提供中、高层次的、不同类型的服务人才。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闲散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中年和低龄老人具有时间和身体优势,为他们安排定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技能培训,经常为其开展有关老年心理健康、照料护理、老年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的精神养护专业技能。[14]不定期聘请老年心理专家、老年护理专家给他们做讲座,及时解决在养老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集中组织观看有关老龄群体精神、心理需求、照料护理、营养、保健等方面的影视专题片,动员养老护理员阅读与学习老年群体精神关爱与照护方面的书籍。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老年人精神服务交流会研讨各种难题。及时公布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列为学习的榜样,鼓励相关人员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专业水平和护理能力。
2. 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弥补专业护理人才的不足。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向社会中有爱老奉献精神的个人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组织发出号召,鼓励、支持和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精神养老服务队伍中来。[15]充分发挥农村热心人士、党员的作用,积极吸纳他们参与到相关服务工作之中。给这些人员发放“夕阳红志愿服务储值卡”,根据服务类别和时间储存在志愿服务存储卡内,按照换算成点值的多少再把它换算成购物积分,凭借这些积分就可以在特定的爱心超市兑换成商品或者可以低折购物,也可以将储存的志愿时间保存下来储存在志愿银行,老年后兑换成相应的养老服务。考虑到农村条件艰苦,还可以给他们增发副卡--“上山下乡暖系夕阳红志愿服务储值卡”,此卡除了具有主卡的功能外,还可以在评优和升学、就医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参与精神养老的工作积极性,又可以使其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