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及对策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118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奉贤区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邻里关系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理论视角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第四章】国外邻里互助基本经验
  【第五章】我国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及对策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 邻里互助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意义
  
  农村邻里互助,是指建立在一定“地缘”基础上的邻里,在情感上相互关心,生活上相互照料,生产上相互照顾而形成的一种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社会关系形态。50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关系模式,是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在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运而生的51.诚如马林诺夫斯基站在功能主义的角度曾说:“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52.
  
  长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维系亲友邻里间的密切关系,在必要时从亲友间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助是十分重要的53.正如俗语所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是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因此,邻里互助在农村非常普遍。邻里互助不仅对农村人员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邻里互助有助于满足农村邻里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按照阶梯状分布,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是实现的需要”.邻里,因其地域上的一致性,能够互相满足其基本的需求。
  
  第二,邻里互助有有利于社会稳定。在农村,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时,邻里的劝解具有重要作用。如社会学家科塞所提出的“安全阀”的概念一样:“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54相对于“矛盾双方当事人来说”,邻里是外人,具有公平的前提,并且能够对周围的人员监督和约束的作用,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控制力。邻里互助成为了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第三,邻里互助是一种储蓄机制。农村的邻里互助其实是一种储蓄,储蓄的是人情。其本质也是一种交换,只是不同于市场中的等价交换。人情交换是无法衡量其具体价值,不可表明其具体价格的。这种相互欠人情的互动模式,具有其特有的作用。“其一是相互欠着人情,变相地促进了亲友间的互动,从而增进了情意;其二,人情类似于一种储蓄,可备不时之需。要么可以解救自身于危难,要么可找机会感恩图报”55.
  
  一、邻里互助是农村稳定新模式
  
  林语堂说过:“在乡土社会,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们都以自己的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56.林语堂先生的话形象揭示出了传统农村邻里具有调节争端、解决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邻里互助对于农村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邻里互助有助于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治安问题不容乐观:
  
  第一,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量有所攀升。其中盗窃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因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借贷纠纷引起的治安问题仍有不少;因法律意识不强,造成的纠纷处理不当而犯罪数量仍很多。
  
  第二,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发生率高。农村这种群体性事件,影响范围广,处理困难大,延续时间长。对农村治安管理形成严峻的考验。
  
  第三,赌博、吸毒等不健康的活动仍比较多。农村的教育水平一般较低,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对于不良文化的辨识与抵御能力交差。所以,农村是赌博与吸毒事件高发地带。
  
  针对上述农村治安高发的问题,农村邻里互助,对其有预防性与解决的作用。首先,邻里互助能够形成联动监督机制,对农村的盗窃、赌博等不良行为起到监督察觉的作用,能够及时有效的预防农村治安问题的发生。其次,农村邻里互助有利于互助村风的建设与普及,能够引导村民文明健康的交往行为。减少邻里纠纷,减少邻里矛盾的的产生于激化,及时有效的遏制邻里纠纷的发生。再次,邻里互助能够有效的为农村人员提供实际的服务于帮助,对于遏制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具有切实的作用。再有,邻里互助能够增加农村管理组织与农村人员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农村人员的问题,将治安问题遏制与摇篮中,并且能够施行对农村人员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双赢”的作用。总而言之,邻里互助有利于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的管理,为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保障。
  
  其次,邻里互助有助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的化解。
  
  当前,我国农村的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由婚姻关系引起的矛盾纠纷。例如,家暴、虐待儿童、虐待老人等。第二,由财务关系引起的矛盾纠纷。例如,借贷问题、借物纠纷等。第三,由土地引起的矛盾纠纷。例如,宅基地占用问题、耕地征用问题、土地承包问题等。
  
  究其根源,农村矛盾纠纷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农村村民法制观念薄弱,遇到问题,不能依靠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跟多的是进行私了,而私了无法保证其公正性,所以较容易引起村民矛盾,邻里不和。第二,基层领导对于解决农村矛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农村的工作比较具体与繁琐,基层领导没有充分发挥好,农村核心人物的作用。对村民的矛盾纠纷不关心、不作为、不解决。第三,农村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因农村人员的素质偏低,邻里相处交往方式的文明程度有待提高。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农村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交往行为的文明选择,对解决农村的矛盾纠纷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开展邻里互助有利于农村人员矛盾纠纷的化解。首先,农村邻里互助能够加强邻里间关系的纽带,减少“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纠纷,增强农村人员的积极互动,增加村民的宽容度,同理心能够增强村民的感情,减少邻里矛盾纠纷。其次,农村邻里互助能够加强农村人员的集体意识,增强其参与程度,这样就对农村的矛盾问题与纠纷问题形成了监督机制,同时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减少因矛盾纠纷而引起的“激烈‘后果。再有,农村邻里互助有利于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为农村提供”自治式的保障机制“,减少农村的矛盾纠纷。
  
  二、邻里互助是农村养老新模式
  
  我国目前已全面步入老龄化时期。老龄化是指某地区某段时间内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数量相对增长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整体呈现老年状态。根据 1956 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超过 7%时,则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 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多于 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有关资料显示,预计 202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2.8 亿,2050 年则将达到 4 亿,占那时 16 亿人口的 25%,而这些老年人中约有 70%存在于农村,我国农村将面临着沉重的养老问题57.现如今,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据统计,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于子女和亲属的供给,占其生活来源的 59%5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家庭正在朝着”小型化“、”核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慢慢失去它的功能。福建师范大学郭丹阳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家庭结构的突变,’家本位‘思想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农村养老问题引发严重社会问题,凸显城乡矛盾;现有养老机构不能满足和覆盖农村老人;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导致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弱化,削弱了家庭养老的根基,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除了家庭养老模式以外,农村急需适合自身特色的社会养老模式途径来填补家庭养老失位所造成的空白“59.农村邻里互助对农村养老有其特有的优势。
  
  首先,邻里互助能够增进农村老人感情交流。
  
  我国农村老年人在心理、精神方面普遍处于缺乏关心与关爱的状态。农村老人的普遍心理状态是”养儿防老“.子女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全部情感寄托。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量的青年人口流向城市,离开了故土离开了父母。这使得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对于丧偶的老年来说,这种情感更加真切。其次,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代沟加大,生长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两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了两代人的疏远。最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地下。他们跟多的时间用在了发呆、静坐上。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往往被人们忽视。他们的精神生活几乎为零存在。更多的时候是面临着孤独。邻里互助能够增进农村老年人的情感交流。邻里互助为农村老人提供了倾诉、互动与外界联系的平台。根据心理学所说,有共同感受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倾诉会变成相互依赖的精神支撑。并且邻里互助能够增进老年人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感,同时能够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生活经验,为邻里互助的服务提供更好的保障。
  
  其次,邻里互助能够减少农村老人对子女的精神依赖。
  
  自古以来主要通过文化与习俗强调要依靠子女实行家庭养老(孝经圣治章)写道: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生之,续莫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说明,子女孝敬并赡养老人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乡村社会特有的亲子关系及儒家孝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60这种亲子关系呈现一种有如费孝通教授所说的”反馈模式“61.上一代抚养下一代,待上一代年老之时下一代有赡养上一代的义务。这样的思想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造成了农村人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养老希望都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邻里互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老年人的注意力,减少他们对于子女的精神依赖,同时减少他们在这种依赖得不到满足时的空虚寂寞与孤单。
  
  再次,邻里互助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养老费用。
  
  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梁漱溟先生一生支持农民群体的互助合作。他指出:”合作制度是经济上弱者的自卫,农民最相宜,工人有些处也可以,资本家却不适用“62.笔者无比赞同。这样能够解释邻里互助对于老年人的意义。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来源一般是:子女供养、老年人自己劳动收入或退休金收入,子女供养占了大部分。然而这部分老人的养老供给没有稳定性,也缺乏自主性。极易挫伤老人的自尊心。邻里互助一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基本所需,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监督作用,监督老年人的儿女尽孝情况。从而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养老费用。同时,我们可以为老年人的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让老年人能够用他们的努力获得报酬,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份经济保障。
  
  三、邻里互助是农村社会保障新模式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组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员离开了故土邻里,进入城市务工。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大多数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风险:失业、工伤、疾病等。家庭结构的变革,使得农村家庭保障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随之下降。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起步晚,保障对象的范围不普遍。所以,亟待创建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笔者在此认为,邻里互助可以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新模式。
  
  首先,邻里互助对社会保障”查漏补缺“.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云在其文章中指出:”互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6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面临如下问题: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对基本生活之外的社会保障问题难以承受;二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意识空乏。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除养儿防老自给自足的思想外,缺乏社会保障意识;三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狭窄;四是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五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不足,渠道单一;六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财政资金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选择邻里互助的保障模式,是最佳的方式。能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起到”补充性“作用。
  
  其次,邻里互助可以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
  
  邻里互助可以满足人们施与仁爱之心的优良中华文化传统,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屈天海曾指出,邻里互助在农村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一是劳动上的互帮互助。例如,农耕;二是物质上的互帮互助。例如,借钱;三是精神文化方面的互助。例如,关心。”睦乃四邻“是我国古代人们处理邻里系的一项道德准则。孔子的”大同社会“如是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情,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美好的生活,只有建立在邻里互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相对应的,邻里互助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再次,邻里互助保障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福利水平。
  
  邻里互助有利于满足不同人员、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社会保障。王建云在其文章中概括了邻里互助的相比较社会保障所具有的优势:一是”就近“,具有地缘优势,能更好的了解所需服务的人员;二是”方便“,相比较社会保障提供的”机械化“的服务,邻里互助可以提供更具有”人情化“的服务;三是”积极“,邻里互助相较于社会保障提供的服务,根据有归属感、融入感和责任感;四是”互惠“,在邻里互助组织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来达成自己所需。总而言之,邻里互助的服务模式与社会保障提供的服务相比较,跟像是给农村量身打造的一般,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弹性,更加具有”人情味“和”本土特色“.能够提高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福利水平。
  
  第二节 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对策
  
  我国自 2005 年来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我国建设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将我国农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64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邻里和谐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视建设农村和谐的邻里关系。构建农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社会的实践体现。针对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现状,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疏导解决:
  
  第一,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增加农村人员的收入。继续推进我国的”小城镇化“道路,改善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背井离乡“农民的数量。开发更多的城镇产业,引导农民就近务工。物质条件的改善是实现农村邻里和谐的基本条件。
  
  第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邻里关系的重塑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具有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与传承的作用。农村文化的建设能够整合农村群体成员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协调他们的行动,消除隔阂,促成合作;农村文化的建设能够指导村民的行为;能够建立共同遵循的秩序;能够使得一代代的传承。总而言之,文化是农村邻里关系重塑的凝合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在农村中恢复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加强村民法律意识,引导和调节农村人员的人际交往行为。摒弃不良社会风气对农村传统优良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高贵品质,富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如:”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因此,农村应该充分重视挖掘传统的文化资源,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重塑来良好的邻里关系。
  
  第三,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俗话说”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市场经济下具有它本身的缺点。社会保障体制度的存在,是社会安全的查漏机制,能够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农村是市场经济竞争下比较薄弱的环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改善农村邻里关系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第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组成人员素质。农村基层组织为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与引导性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队伍建设。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素质。
  
  第五,提高农村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村邻里关系的重塑,其本质是对农村人的改造。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素质,改善邻里关系的不当相处方式。可以在农村建立图书馆,展览区等文化传播平台。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传播文明人际技巧与方式。
  
  第三节 推广农村邻里互助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文所诉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发展与改变。市场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了了挑战。邻里互助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与传统农村社会的重塑;有利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最主要的是在我国农村具有推广农村邻里互助的可行性条件:
  
  第一,我国农村具有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邻里很早就成了我国先贤圣哲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最早将”睦邻“连用的是《尚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睦,许慎解释为”目顺也,从目,坴声,一曰敬和也(《说文解字》)。“也就是说睦是”敬“与”和“的意思。众所周知,”敬“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何谓敬?敬,肃也(《说文解字》),就是恭敬、端肃、认真的态度。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就是说人的言行忠于内心,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毋不敬何允“(《礼记·曲礼》)。和,相应也(《说文解字》),就是和谐、协调之意。所以,睦就是和谐、协调的意思66.儒家学者将邻里关系视为治国瑰宝,指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远亲不如近邻“更是直接道出了邻里互助的重要性。再如,我国古代的《吕氏乡约》的四大纲领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种邻里互助文化,我国农村邻里互助的道德基础。
  
  第二,我国农村具有邻里互助的实践基础。在中国出现了大量大量的互助行为,涌动出了新村运动、工读互助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等互助活动。虽然这些运动在中国的大地上相继失败了,但社会互助的精神却留在了人们心中。梁启超也曾指出:”互助之精神将为世界之新精神,世界文化将由此开辟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的合作制度,在不少农民的生活经验里,仍然留有深刻的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促成互助与合作的形成。
  
  第三,”逆城市化“的出现。”逆城市化“是现在对于”城市化“而言的,指的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迅速发展,大量的城市问题出现(城市病),例如犯罪、城市污染、城市规划拥挤等问题,在这些城市病的压迫下,昔日的城市人口向城郊地区或者农村地区方向流动。慢慢导致城市中出现城市中心空缺,城市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该现象。再此我们姑且不谈及”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先来谈一谈逆城市化对于一直处于发展末端的农村来说,则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逆城市化“也能够为农村带来生机与活力。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外出人口,为农村邻里互助提供了实现的人力保障。另外,从城市进入农村的人口,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认知方式、交流方式等,也能够为农村的邻里互动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以奉贤区开展宅基互助网建设为例论证邻里互助推广的可行性。
  
  2012 年以来,奉贤区政府工作开展、实施了大型惠民工程”宅基互助网“.实行”四个一点“经费保障和”四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即项目费用由区里奖一点、镇里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村民掏一点,进行统一安装多户联防设施,统一发放用户手册,统一制作告示牌,统一验收考核。奉贤区开展的”宅基互助网“建设,主要是针对家庭安全来进行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多户联防报警系统“,在农户家庭安装一门直线电话和远红外技防报警装置,使村民家中的家庭技防设施实现全覆盖,并且每户农家都安装好了宅基互助网终端,终端以 10 户为一组,形成了”宅基互助网络“.设备的操作也十分简便,只要启动布防按钮,若预警范围内有人员进入,报警器将在 10 户农户家自动启动。如果在家中遇到身体不适,也可以按动报警按钮,警报也会立即在 10 户人家同时响起,得到邻居们的及时帮助。到 2014 年,奉贤区已全面建立了”宅基互助网“,为解决农村的治安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
  
  奉贤区建设”宅基互助网“的做法不仅是解决我国农村治安问题的有效方法,推而广之,更是为解决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奉贤区的”宅基互助网“能够顺利建成迅速发挥其作用,其原因有:
  
  第一,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奉贤区由区政府为主导牵头,联合(乡)镇、村、村民,建立了一个以点带面的联动局面。使得”宅基互助网“能够迅速覆盖。
  
  第二,资金来源多元化。施行”区里奖一点、镇里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村民掏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大大减轻了政府作为的资金压力,也减轻了村民的承担压力,切实为村民的实际生活提供了帮助。
  
  第三,充分利用农村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住房“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场域特征。”宅基互助网“以家庭住宅为单位,建立互助网。既符合农村人员的”心理归属感“,在实际的操作中也符合”物理位置“的要求。物理距离短,互助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以奉贤区”宅基互助网“的建立为案例依据,在我国农村建立村民邻里互助具有可行性:
  
  第一,农村社会的特点是互助的基础。首先,农村是依附于特定土地而形成的。共同生活的区域,决定管理农村村民有共同的土地归属感。依附于土地而生,决定了农村人员生存区域的”一致性“.这位农村开展邻里互助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其次,代际的稳定传递。农村社会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亲缘众多“,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这是农村人员血脉传承的传统思想,同时也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农村代际的稳定传递,也将人与人间的”熟悉“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也为在农村开展邻里互助提供了可能性。奉贤区”宅基互助网“的建立基础,就是农村的地域特性。
  
  第二,我国传统文化是互助的思想保障。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邻里非常重视。就词源学角度而言,”邻里“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居民组织,其指称范围,《周礼》中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简其兵器,教其稼穑“.66朱熹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67除此之外,儒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章更是影响深远,其中也不乏教人礼让互助互爱的教诲。孔子倡导:”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即宣扬邻里相处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氛围的邻里环境才是美的。孟子关于邻里关系建设的主张更具体:”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曾这样描述:”千金难买是乡邻,思意相欢即是亲。年若少时宜敬老,家才足后合怜贫。“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对于邻里的观念,也成为了我国开展邻里互助的重要思想保障。奉贤区的”宅基互助网“的建立就是基于我国这样的邻里互助观念之上,以 10 户为一组,形成了”宅基互助网络“.设备的操作也十分简便,只要启动布防按钮,若预警范围内有人员进入,报警器将在 10 户农户家自动启动。如果在家中遇到身体不适,也可以按动报警按钮,警报也会立即在 10 户人家同时响起,得到邻居们的及时帮助。这说明,在我国农村开展邻里互助具有思想意识上的可能性。
  
  第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自我国 2005 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我国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对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解决。2012 年,奉贤区”宅基互助网“的建立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开展的大型惠民工程。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与改进。农村医疗保险的建立,大大减少了我国农村家庭因病致贫的数量。为我国农村人员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这为我国农村开展邻里互助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四,我国农村管理组织人员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推行了”村官“政策,为农村引进了大量的管理服务人才,为农村的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赔培育了大量的高素质基层服务人员。另外,我国农村的管理队伍素质逐渐提高,对于工作的熟练程度与理论掌握程度有所提升。这为我国推广农村邻里互助提供了管理保障。有助于促进农村邻里互助的实践。奉贤区”宅基互助网“的建立就是在乡镇、村的共同管理与指导下,引导村民组织建立起来的。
  
  第五,国内外经验的借鉴。虽然农村邻里互助的实践研究相对缺乏,但仍有国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的参考与借鉴。德国”代际互助“的”时间储蓄“模式、日本的互助模式以及美国的社区互助模式等,对我国的农村邻里互助具有深刻的借鉴指导作用。奉贤区以宅基为单位的邻里互助模式,也是我国农村邻里互助的本土实践模式的重要参考。
  
  第六,对于城市社区邻里互助的借鉴。我国目前,大量存在对城市社区邻里问题的研究,其中提出了不少解决邻里问题的优秀对策。虽然我国目前关于农村邻里关系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对于城市社区的研究,同样有利于我们从中发现规律与模式,用以指导农村社区邻里互助的推广。
  
  第四节 我国农村邻里互助推广的可行方法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广邻里互助的过程中,有下几点主要困难:
  
  第一,邻里互助在农村缺乏组织领导,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第二,邻里互助的内容单一,服务者少,渗透力不强,受益面不广,形不成体系
  
  第三,邻里互助服务缺乏应有的资金,使一些活动得不到正常、持久地开展
  
  第四,邻里互助服务吸引力不强,服务队伍队伍有待培育。
  
  结合前文所述,推进农村邻里互助,解决农村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扶持、推进农村邻里互助,使其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宏观层面。首先,搞好政府主导是搞好邻里互助服务工作的关键68.政府应该在意识层面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视,加强对农村邻里互助重要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以便在其对农村的政策中有正确的引导,改善我国农村现有邻里互助存在的问题”量小分散,不能全面推动农村邻里互助的服务“.其次,加大对我国农村邻里互助的宣传,引导我国农村人员的广泛参与。大张旗鼓地表彰鼓励邻里互助服务中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充分利用媒体、农村宣传局域、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引起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意识,引起社会的关注度。社会力量捐赠一点的办法集资融资,对在农村开展邻里互助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广大农村,这种类似城市社区服务的活动,广大农民迫切呼唤,邻里互助本身也赋予了自身更加丰富的内涵,各级政府给予正确地指导和大力扶持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一步开展集体主义为中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开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开展传统邻里互助美德文化教育,加强城乡居民的团结友爱观念,为邻里互助打下坚实的群众道德文化基础。再次,结合我国现有农村邻里互助的经验,并参考多年来,我国对于城市邻里的研究与作为,探索出一套具有较强总结性与实践性的农村邻里互助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次。从理论着手,有方法有步骤的指导农村邻里互助,逐渐地由各乡(镇)民政办(所)出面,负责牵头组织,变自发的邻里互助为有意识地开展利民便民活动。
  
  第二,中观层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邻里互助队伍的建设。首先,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推进邻里互助的组织管理部门。其次,加强对邻里互助管理组织队伍的建设,提高组织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调解工作的开展质量,提高对农民工作的熟练程度与专业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员的集体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邻里互助,为邻里互助及时地排除阻碍因素,促进农村邻里互助的推进。
  
  第三,微观层面。首先,在邻里互助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要进行研究。具体做法如下:(1)根据农村人员的具体需求,确定邻里互助的主要内容。不能盲目地、一味地采用固有的经验直接套用到农村中去。(2)就地取材地为农村人员提供便利的可以接受的服务内容。并且组织多样、符合日常生活需求的邻里互助的服务内容。(3)利用农村”地缘“”血缘“特点与优势,开展农村邻里互助活动。(4)组织建立农村邻里互助活动的表彰机制与惩罚机制。从制度层面鼓励与发展农村邻里互助的开展与推广。(5)利用农村邻里互助的”人情储蓄“特征,建立农村邻里互助的”时间储蓄“机制,充分调动农村邻里互助的积极性,并改善农村邻里互助的当下”代际无法传递中断“的问题。(6)培育农村邻里互助的村民牵头人,逐渐建立农村邻里互助的核心领导团体,采用村民自治的形式,完善农村邻里互助的方式。其次,提高农村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宣传正确的邻里相处方式,鼓励其采用正确的文明的相处交流方式,以减少农村邻里矛盾的产生。再次,提高农村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他们法制观念,引导其掌握学会对邻里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减少邻里矛盾产生的恶劣后果。再次,利用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作为平台,推广邻里互助的理念。例如,在我国农村现如今仍然存在几个村落链接的定期开展的”庙会“、”36 岁人员集体过生日“、”节日集体庆祝“等活动。可以将这些已经机构化存在的集体活动,作为推广农村邻里互助的推广平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