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北异地商会发展困境探究
【第一章】河北异地商会建设问题分析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行业协会研究综述
【第三章】河北异地商会发展现状
【第四章】河北异地商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河北异地商会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
【第六章】切实推进河北异地商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参考文献】推进河北异地商会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基于商会和异地商会近年来在国内研究的持续升温,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缜密的梳理和详尽的罗列,以期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夯实的基础性工作。相较于国外学者而言,国内学者对于异地商会和商会的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对于异地商会所面临的问题起初更多建设性意见。
2.1 国外研究综述
商会就研究方法和内容看,国外学界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商会史视角研究;二是从商会性质、功能与政府关系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研究。
2.1.1 商会史视角
我国商会史研究的鼻祖始于海外学者。最早关于我国商会史的论着,当属马高温(D.J.MacGowan)(1883)所着的《中国的行会及其行规》,1886 年马高温又发表《中国的行会》,两篇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所着的关于我国商会的综合性介绍性文章,对后续行会史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与资料;西方学者关于考究中国商会较有影响的论着是马士(1909)的《中国行会考察》,透过商人会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三个方面来研究我国行业协会;张伯伦(2003)所着的《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主要对商会的发展历史、会员管理和经费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费正清(2001)指出,中国商人基于强化自身的社会地位、维护自身权益,透过借鉴官绅会馆的模式而把同乡、同行成员组建起来的一种互助组织。此外,J.S.伯吉斯所编的《北京的行会》和 S.D.盖伯《关于北京的一项社会调查》都对中国行会进行深入研究。
峙坚造所着的《北京市商会的同乡性》、田清主编的《关于会馆公所的起源》、白山反正所着的《中国行会和它的独占政策》、仁井田升着的《中国的社会与基尔特》、大谷孝太郎的论文《上海的同乡团体及同业体》、田隆信主编的《关于北京歙县会馆》、清水盛光的论文《传统中国行会的势力》、幼方直吉所编的《帮、同乡会、同业公会和它们的转化》、横山英的论文《中国工商业劳动者的发展和作用--以明末的苏州为中心》、宫崎市定的《明清时代的苏州和轻工业的发展》增井经夫的论文《会馆录数种》等对中国商会研究所做的贡献尤其值得赞许①。
2.1.2 商会性质、功能与参与公共政策研究
基于商会性质描述。Streeck Schmitter(1985)透过 12 项指标对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治理角度来剖析商会的性质;Douglass C. North(1999)认为商会是社会个体基于自身利益所形成的自我约束的组织化团体;塞缪尔。P.亨廷顿(1989)认为:商会具有“俱乐部式的组织”和“代理人”双重属性也就是说,行业协会是一种管制方式。Weisbrod.B(1997)把商会视为非营利的社团组织,认为商会的存在基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太少,大多数的公共产品,如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市场管理服务等,往往需要社区或民间团体自己来提供。
基于商会功能的描述。马科斯·韦伯(2003)指出在中国古代城镇繁荣时期,会员的整个生存把控权掌握在行会组织②。Ouchi.Aoki(1988)考究日本汽车阀门协会的经济作用,并探究政府。企业和商会如何处理关系。William Gouchi(1986)指出政府所实施的产业政策,之所以成功是基于政府部门、商会和企业一起,通过相互沟通来达成统一意见,进而形成高效运转的社会。Eduardosilva(1988)认为行业协会左右着主要的经济资源,其对经济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着政治的稳定性。倘若,政治体制的改革严重阻碍其经济发展,商会组织可能组建政治同盟或者广泛的社会运动参与政治体制改革,进而迫使政治体制改革符合其利益需求。③McMi1lan and wood ruff(2000)在研究中发现,开展集体行动除了拥有充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协会组织在培养成员诚实意识和搭便车方面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Thomas Reichenba(2001)认为中国商会应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开拓为会员、为社会的有偿服务,健全商会的资金来源渠道。Greif(1993)运用博弈论工具对行业协会的荣辱兴衰进行剖析,明确指出行业协会对于商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耶克认为商会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因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前文 Streeek 和 Schmitter(1985)对商会行为方式的归纳其实已经涉及到商会组织的功能。
基于商会参与公共政策的研究。萨托斯(Sontos1985)在对拉美民主运动的研究中发现,商业组织促进了拉丁美洲民主化运动的出现。Andrew (1995)基于对日本、德国、美国的行业协会组织的深入探究,行业协会通常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国家政策的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荷尔格·施旺内克(2000)以德国商会为研究对象,认为商会的存在对于政府治理是存之有效的。Helzmanetal(2003)的国家俘获理论认为,基于商会的性质及职能发挥,国家需要允许其进行组织性性和经济性活动;sul1ivanetal(2007)认为,商会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权力寻租行为;Done and schneide:(2000)认为基于商会的特殊性,政府不应对其进行过于监管,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其生存与兴旺。
2.2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异地商会地方治理功能的内容相对广泛,研究的视角更加多元化。国内主要以温州异地商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主要是它在地方治理中扮演角色和所承担责任,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国内学术界对于异地商会的研究大致分为六个方面:第一,商会的性质研究;第二,商会的功能研究;第三,商会的内部治理;第四,商会与政府关系研究;第五,商会的法律法规研究;第六,中国异地商会问题与对策研究。
1 商会的性质研究
全汉生所着的《中国行会制度史》认为明清时期的会馆产生的原因及其运行机制等问题。顾廷培所着的《上海最早的会馆--商船会馆》(1981)、胡如雷所着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1979)、吴慧所着的《会馆、公所、行会:清代商人组织演变述要》(1999)、洪焕椿的《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和作用》(1980)、李华的《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1978)、贺海的《北京的工商业会馆》(1981)以及台湾学者邱澎生的《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汪士信的《论明清商人会馆》(1986)等都是基于商会的性质及由来进行研究①。蒋兆成(1994)认为会馆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规格与标准有具体的规定。②。彭泽益(2005)所着的《中国工商业行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清代拥有自主圈的行业协会,依靠于政府的亲密关系,广泛组织活动,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严建苗、刘伟峰(2007)认为近代行业协会的变迁是政治体制变迁的衍生品,商会存在有益于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商会的存在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①。
2 商会的功能研究
国内学者往往是基于商会的综合功能进行探究的,如陈清泰(1995)认为商会基于其特殊性,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建立有效地交流机制、参政议政机制,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民主性和决策科学化等②。陈宪(1999)把商会组织的功能主要分为发展、自律、互助、服务、协调、沟通、调控和制衡八大类。余晖(2002)从商会弥补政府失灵来研究它的治理功能,研究认为,商会的社会性是对政府的公序的补充,进而完善政府的治理功能。张志东(1998)认为商会是利益的代表,通过其达到利益的表达,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政治参与和政府决策的准确性。
王林昌(2003)认为商会组织的功能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有利于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③。吴敬琏(2002)认为商会 不应仅仅是政府的助手,而是应该成为社会管理主要成员之一,各个社会组织通过协商、讨论、舆论诉求谋求各种组织之间的利益制衡。贾西津(2004)认为行业协会的功能本质就是降低交易费用,其通过结合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分析来进行阐述④。秦诗立(2002)通过成本角度研究商会组织,认为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外包,而不是替代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进而降低高昂的社会治理成本⑤。黄勇(2001)以温州的小电器市场为例,通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研究商会组织在与政府部门完成相同的公务任务的成本的差别,进而阐述商会产生的原因,和揭示商会组织最佳服务界。周仁准(2008)认为,要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效率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政府简政放权和行业协会自治是其不二之选。张善杰(2008)以枣庄担保商会为案例,认为担保商会以其独特的性质,建立了高效的融资机制,实现了担保、融资和信贷的良性循环⑥。蔡灵跃(2009)以苏州、杭州两地温州商会为调研对象,研究商会如何解决会员融资难问题和提升商会服务职能,通过调研取证和实证分析,提出可行性见解。
认为商会应由骨干会员牵头和会员自愿加入,共同出资、共担风险设立的商会会员互助担保机构①。随着学术界对商会活动的关注增加,自然而然对商会功能的负面效应关注也略有增加。李红春(2005)以我国反倾销案为例,研究会员在“应诉中”搭便车行为,运用博弈理论合理的解释了个体从不合作到合作的选择行为改变的原因②。何继新(2008)以温州商会为例,对政府、企业、商会合作与不合作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基于商会会员之间共同的利益需求,会员之间可能会达成“纳什均衡”,难以避免的会产生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刘湘科(2008)以汽车配件合谋涨价为例,认为商会组织若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商会组织良好的内部治理和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更需要有效的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
3 商会的内部治理研究
余晖(2002)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业协会的产生机制,提出了四种可行的商会产生机制。陈清泰(2007)基于研究商会内部治理指出,商会的职能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商会的组织架构和内部制度的建设。王名(2009)认为商会内部治理应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体制和民主决策机制,在商会内部治理中给予民主主导作用。陈剩勇(2003)认为若想提升商会的内部治理效果,政府需要加强对商会监管。马斌、徐越倩(2006)基于商会组织的性质,提出了商会组织有效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进而归纳出商会组织自主治理的基本条件。
古桂琴(2010)认为有效的商会内部治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会的运行机制。商会最初的人际关系嵌入式合作,已经难以跟上当今商会的发展步伐,指出商会的内部合作需要正式的、规范的运作机制。杨光飞(2007)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社会契约理论,研究归纳出有效的温州商会内部治理机制,进而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商会内部治理机制③。徐林清(2008)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和纳什均衡理论,基于理性人的角度,商会会员的利己需求,会损害商会的有效运转,有悖于商会的生发机制④。
4 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郁建兴(2011)等人对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商会的参政议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究①。郑春荣(2011)认为基于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商会作为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理应取得合法的与政府沟通地位②。荣敬本(2010)认为要想处理好政府与商会组织的关系,那其就必须确立一种公私合作关系。而姚小霞(2002)提出一套政府与商会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郑韶(2001)着重研究商会组织如何处理好政府和企业良好关系的有效机制。鲁篱(2002)探讨了商会组织在企业与政府间权力制衡的关系。
5 商会的法律法规研究
商会的法律制度的缺失是严重制约我国商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还未设立国家层面的商会法,商会的法律地位是根据国务院 1998 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确认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商会发展的要求。黎军(2006)认为,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如果通过设立国家层面的商会法,以期规范商会的发展,难免操之过急③。魏静(2007)通过对商会的法律制度的设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商会法律制度设立的可行性结论④。鲁篱(2003)从法律法规的视角,围绕社会组织的自治权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必要条件等若干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⑤;陈清泰所着的《商会发展与制度规范》(1995)是我国第一本详细介绍西方各国商会法律制度的着作⑥,金晓晨(2003)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的商会法律制度,提出我国商会、行业协会立法的构想。
6 中国异地商会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政府对异地商会管理角度。刘云能博士(2013)以杭州异地商会为研究对象指出,政府的管理体制对于异地商会的功能发挥、组织运转和商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江华(2009)以异地商会的登记注册为切入点着重说明异地商会的制度滞后严重影响异地商会的发展与功能发挥,指出政府应该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加强对商会的政策扶持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建设。李长文(2012)指出随着异地商会的活力不断增强,现在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商会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江眺(2012)基于我国的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的异地商会管理体制严重阻碍商会的发展,认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由重事前管理向全程监管转变,应逐步废除双重管理体制,完善现有阻碍商会职能发挥的体制等对策建议。
杨宇(2012)通过跨学科、多角度进一步分析现有政府对于异地商会的管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有效的提出稳步推进异地商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王红梅(2011)指出现行的官商互动机制一方面有益于政府对商会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可能存在权力寻租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现有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职能边界。向佐春(2012)以广州异地商会为研究对象,指出广东省现有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应该进一步完善异地商会的管理体制,进而促进异地商会的职能发挥。孙斌(2010)基于江苏省异地商会登记管理调查和研究,指出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工作应该在不违背现行政策的条件下,逐步完善程序和规则。
基于异地商会的党建视角。赵景然(2011)认为异地商会除了完成好基本的纽带和组织作用下,还应该注重和强化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促进异地商会的发展健康有效的发展。李妙然(2013)认为异地商会要切实提升党建工作力度,为异地商会功能有效的发挥及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保障。指出政府管理部门和商会组织不仅要在思想上提升认识,还需加大对异地商会的党建工作的监管和投入。防止异地商会的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沈祖文(2010)通过对浙江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研后指出,异地商会的党建有效的开展,有助于加强行业自律,有利于党的执政理念落实到位。因此,政府和商会组织应该携手共进,逐步提升党建工作的力度。
杨跃伟(2012)通过对湖南异地商会的调研得出,强化异地商会的党建工作,促进商会稳步、快速发展。赵道盛(2010)基于异地商会的党建工作有效开展所面临的困难,依据有效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推理,对于破除党建工作所面临的藩篱,其提出建设性意见。孙学娟(2014)通过对天津市异地商会调研得出,商会的党建工作能够促进商会健康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有待于改进的地方,需要加大商会的党建的人员和资金配置等对策。张洁云(2013)指出,推动异地商会的党建工作,有利于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和落实党的执政理念。
鉴于异地商会法制建设角度进行研究。金晓晨(2003)运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商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制度①。叶骄凌(2012)运用实证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现有法律规范,指出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严重制约商会的健康发展和职能发挥,从微、宏观两个方面提出创造性见解。李妙然(2013)指出,我国现行的商会管理制度严重制约商会的健康发展,切实需要尽快落实异地商会法律规范,使政府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和商会的工作开展有法可循。杨茜(2013)认为,基于现行的外部环境和商会职能有效发挥,商会组织需要聘任法律顾问来辅助商会的规范化发展和有效的职能发挥。
蒲文昌(2013)借鉴国外商会的管理体制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异地商会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相应的具体的见解。韦烨剑(2012)基于现有商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形势,认为,我国异地商会的立法应该着眼未来和面对现在,尽快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混合型商会法律体系。陈欢(2011)指出现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严重阻碍商会的健康发展,认为,我们应该借鉴他人着眼未来,尽快落实异地商会法律规范,为政府和商会的权力边界提供法律依据。王圆(2011)从历史视角,提出我国异地商会自治的法律地位。刘成涛(2012)指出我国异地商会的立法,需要着眼未来和结合实际,积极营造出一个充满信任、互惠的法制环境。
鉴于异地商会内部治理视角。李长文(2013)指出我国现有的异地商会内部治理的研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而为有效推进异地商会的治理建言献策。王华(2013)以天津异地商会为研究对象,对商会如何提升内部治理效果,发挥商会职能,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缜密的推理。
郁建兴等(2008)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的对我国商会组织给予详尽的研究。杨光飞(2007)以温州商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社会契约理论,对商会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
李恒光(2001)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商会运行机制和职能范围,提出了商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中介性。江华(2008)通过调查研究民间商会存在失灵现象,并罗列出商会失灵的原因②。江眺(2011)认为异地商会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也存在诸多内部治理不规范问题。因此,商会组织应该完善内部治理和健全民主决策机制。陈剩勇(2010)以温州异地商会为切入点,指出异地商会在发挥其职能的同时,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界定好治理边界,异地商会应该完善内部治理。
杨宇立(2002)调查了沪、穗、温州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协会现状,认为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商会组织的发展和功能的培育,对其监督和管理逐步趋于完善。李强(2012)指出基层异地商会的组织活动兼具公益性和集团性等多重角色特征。郑月娇(2013)指出基于异地商会治理层次,展现出我国异地商会的产生、内部治理完善和外部环境趋于良好的复杂情况。乔莉(2012)采用个案研究,以点盖面,阐述商会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王媛(2012)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异地商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依然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异地商会需要从人员管理、绩效评估、监督引导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曹培红(2013)指出异地商会已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河北异地商会的研究,目前相对而言还有待深入。史佳(2006)以保定商会档案原始文献为基础,对保定商会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于保定商会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葛森的(2011)《保定商会的研究》,应莉雅的《天津商会组织网络研究(1903--1928)》(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版 )、徐纯性的《河北城市发展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版)冯小红的《试论高阳商会与高阳织布业》(社会科学论坛 2001 版)、杨晓娟(2004)的硕士论文《河北沦陷区新民会研究》、史佳(2009)的硕士论文《1907--1927 保定商会研究》陈雪芳(2009)的硕士论文《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宋美云的《近代天津商会》(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多是基于商会史视角从商会成立、组织结构、与政府关系、组织网络、经济功能、活动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缺乏跨学科的视角。
综上所述,学界对异地商会的理论研究不断成熟,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初步形成对于异地商会的成因、发展、成熟、管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机制,为异地商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至今仍未有学者对河北异地商会的参与社会治理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学者透过跨学科角度对河北异地商会治理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因而,笔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引起政府、社会及学界对河北异地商会组织的高度关注,进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