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恐怖分子犯罪的心理学研究(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3 共8979字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识别和防控
  
  所谓的重点人群是指有恐怖主义犯罪倾向,即可能参加或被物色为恐怖组织成员的人。[17]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重点应该是控制犯罪的人数,而这种防控思路首先在于如何发现和识别重点人群。根据前文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分析,如下几个方面的人群要重点关注:一是持有极端宗教思想的狂热分子。对于这类人的识别一定要与一般信教人员相区分,不可扩大监管面和打击面。二是失学、失业的青少年人群。这类人往往正处在思想形成阶段,极易接受极端思想的侵蚀。三是刑满释放人员和在押人员的亲属。这类人因自己或亲属受到刑事处罚而产生报复心理。有关部门一到要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安置和对其亲属的思想教育工作,防止出现“打击一个,得罪一片”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该犯罪的主体即恐怖分子,也正是由于恐怖分子在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以及在群体上存在的聚众效应,才使得恐怖主义犯罪在行为方式上呈现出区别于其他犯罪类型的顽固性和残忍性。较好地把握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学特征,加强舆论宣传的引导,制定合理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国际人道主义关怀,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识别和管控,有助于有效打击和防范恐怖主义犯罪。
  
  参考文献:
  
  [1]Brien Hallett. Dishonest crimes,dishonest language:An argument about terrorism[A]. Fathali M. Moghaddam,Anthony J. Marsella. Understandingterrorism:psychosocial roots,consequences,and interventions[C]. 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
  [2]施丽云,黄金成。论恐怖主义的定义及其新特征[J].法制与社会,2009(13)。
  [3]Alex P. Schmid,Albert J. Jongman. Political terrorism[M]. Amsterdam:North -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8,pp. 5 - 6.
  [4]张将星。恐怖主义定义的心理要素分析[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
  [5]张保平,徐永新。犯罪心理学[M].北京: 法制出版社。 1999.
  [6]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7][美]阿瑟·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69.
  [8]赵桂芬。个体恐怖分子的人格探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6)。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0.
  [10]David G. Myers.社会心理学( 第八版) [M].侯玉波,等,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2.
  [11]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0.
  [12]Raymond R. Corrado. A critique of the mental disorder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terror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Vol. 4,No. 3 - 4,1981,pp. 293 - 309.
  [13]John Horgan. The search for the terrorist personality[A]. Andre wed Silke. Terrorists,Victims,and Society: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Terrorism and Its Con - sequences[C]. Wiley Series in Psychology of Crime,Policing,and Law Publication:Chichester,West Sussex,England,Hoboken,NJ John Wiley& Sons,Ltd,. 2003.
  [14]Cooper. The terrorist and the victim[A]. Emilio Viano. Victim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C]. Novato Visage Press,1976,pp.229 -391.
  [1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98.
  [16]Rex A. Hudson. The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Terrorism:Who Becomes a Terrorist and Why? [R]. the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Libraryof Congress,Washington D. C.,September 1999.
  [17]赵桂芬,毕惜茜,等。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