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高校戏剧艰难上升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14-08-28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653字
论文摘要

  1.高校戏剧发展鸟瞰

  高校戏剧活动,就是指在各高校团委的组织和领导下,在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戏剧的编排演出,并面向高校学生观众的非专业戏剧演出活动。中国戏剧博大悠远,门类丰富,本文仅研究在高校中开展较为广泛的,20世纪以来兴盛起来的自西方引进的新戏剧形式。

  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始,校园戏剧就在戏剧整体格局和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教会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圣经,中国高校话剧滥觞于此;20世纪初期,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话剧第一个社团春柳社并上演的 《黑奴吁天录》,在现代话剧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校园剧社先后发掘出洪深、曹禺、马彦辉等一大批优秀戏剧人才,这些杰出的才人与佳作造就了中国戏剧史的辉煌时代。

  而辉煌过后,高校戏剧如流星过眼,渐渐消失在主流文化的平台上,更多了孤芳自赏的小团体意味,成为学生课余生活微乎其微的一个消遣选择。高校戏剧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以武汉地区为例,一直到九十年代,整个武汉地区仅存武大一家峨眉剧社,且最终解散。

  可喜的是,自九十年代末,一度沉寂和边缘后的校园话剧逐渐复苏。以武汉为例,调研过的几所主要高校都在这一时段设立剧社,且剧社总量大。几乎每个剧社都有具有自家特色的剧目,且获奖情况十分可观,剧本质量高,演出场次多,上座率高。不仅武汉如此,2001年初具雏形的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在北京发展起来,并逐步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分会场,成为全国性的高水平戏剧活动。大戏节发起人、剧评人水晶曾说:“最好的明证是有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开始有自己的剧社,校园剧社的剧目产量不断提高,来自校园的观众也已成为戏剧观众的主力军。”可见这一时段高校戏剧的回暖之态。近期《蒋公的面子》 在口碑和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又一次把高校戏剧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有效途径推至风口浪尖。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我们科研小组对武汉六所高校的九家剧社展开了调研,进行了对社长及社员内部的访谈和剧社资料收集,分发了校园内的随机问卷和剧社内部成员问卷。我们所选取的学校类型各异特色分明,调查的剧社包括:武汉大学的文华剧社、踪点剧社;华中科技大学的蓝天剧社;华中师范大学的晨雨剧社、勾沉剧社、未名剧社;武汉理工大学的溯源剧社;中南民族大学的月亮化石剧社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首义剧社。学校类型囊括了理工科,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艺术类院校。

  在我们的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发现,从九十年代末发展至今,高校戏剧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趋于稳定,但完成上升突破仍然艰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调研的每家剧社中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下面我们将具体释其原因。

  2.高校戏剧艰难上升的原因

  2.1、社会经济背景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科技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戏剧这种借助媒体手段较少,受众面较窄的文化活动的竞争力明显减弱。调研中显示更多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借助网络手段丰富日常生活,观看电影的意愿也大大高于观戏,问卷反馈中发现有自费观戏意愿的学生占不到两成。同时,高校戏剧并非专业团体,剧社低廉的票价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了剧院。而现在社会上高票价模式由于缺乏稳固的观众群,只能以大腕和大规模宣传吸引观众,高规格高票价的模式最终将形成恶性循环,对实力相对较弱的高校戏剧造成一定冲击。最后,武汉地区的话剧氛围较之北京上海并未完全形成,只有几家零散的小剧团,演出活动场次极少,常常是一年都没有大型的戏剧演出,人们了解戏剧的渠道较为狭窄,现阶段受访的九家剧社都与武汉民间的剧社社团缺乏合作交流。

  2.2.面临的发展困境

  2.2.1、经费紧张

  资金短缺是高校戏剧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一问题的干扰下衍生出许多小问题,比如场地短缺,剧本质量不高,演出场次减少等。而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一是戏剧社团与其他社团相比,演出花费较多,需要的服装、道具、场地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戏剧社团所得补贴与其他社团是同一水平,故而入不敷出时成常态。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高校戏剧为迎合学生观影群体的经济能力,低廉的票价使得剧社的创收能力很弱,作为学校普通社团的剧社很难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赞助。在访谈中采访的多家剧社的演出费用多是由社长和演员自行分担的。

  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晨雨剧社为例,在访谈中,社长及剧社成员告诉我们,学校团委一年给每个社团报销的活动费用是同标准的,一千元。但这对于戏剧社团来说是很难维持收支平衡的,一年出演一部大戏就可能将这部分资金用尽。而对于一年排练六七部成品剧的剧社,多余产生的费用只能依靠出售戏票来填补。而戏票的定价一般较为低廉,采访的几家剧社的票价从五元到十几元不等,不足以补贴排练造成的多余的费用,所以这部分费用常常由社长本人或是主创小组分摊,这在大部分剧社已经成为了一种既定的传统。而另一方面,为了减少经费的支出,剧社只能依靠简化道具服装及舞台效果来削减开支,这无疑会影响高校戏剧的质量和影响力。

  2.2.2、缺乏专业水准

  访谈和问卷中我们都设计了关于如何培训剧社新成员和如何学习戏剧专业知识这两个问题。每个剧社都有自己独特的培训新人的方法,比如统一组织去兄弟社团观戏、在网上观看经典剧目、在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阅读等形式的训练。但从这些方法中,我们也看到了共同存在的问题。

  一是很难得到系统的理论化培训,武汉地区各高校均存在这一现象。戏剧社团的社员想要武装自己的戏剧相关理论知识只能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摸索实践,“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手段虽有效但不具备传承性,常常是一批老社员已经对戏剧有了成熟的理解后就退出社团,接下来是新成员的止步不前和回炉再造,这一弊端的驱动是和高校戏剧社团人员流动性紧密联系的,不利于高校戏剧的长久发展。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未名剧社为例,2012年一年未名剧社的戏剧演出活动数量几乎为零。招收的新社员多数缺乏对戏剧知识的了解,而有经验的老社员退出了剧社,不能给新社员指导,新社员自己要花很长时间摸索,从而错过了大戏节和迎新专场的时间。

  二是学校方面缺乏戏剧理论知识的课程和师资,在实际做戏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这实质上是学术素养和文化娱乐建设上的脱节。这一点上在各个学校各个社团上都体现的较为明显,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在本科生通识选修课上只有一门选修课与话剧理论知识相关。武汉大学的文华剧社和踪点剧社在成立初期由本校艺术学系的教师提供指导,但因为教师个人事务和学校政策的变化,现阶段已不再与艺术学系合作。参与调研的所有剧社都表示,团委老师多只是在思想倾向上对剧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实质性的指导较少。

  2.2.3、戏剧人才缺失

  《蒋公的面子》 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其优秀的剧本,它的编剧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本科生温方伊。但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出一个温方伊,好的剧本不易得。以武汉为例,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的经典剧目 《晨雨之死》 由赵阳光创作,数年数次展演,成为经典剧目。勾沉剧社的 《0508》 也是老成员的作品,剧社近年再也没创作出超越经典的作品。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人才撑起的剧社。但人才不是年年都有,每届断层的瓶颈期剧社只能回归经典剧目的改编。从大环境下来说,创作优秀的原创作品才是一个剧社发展出自我特色的长久之策。这一点与建立长效的新成员培训机制和招新工作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

  2.2.4、市场与艺术

  当前高校戏剧消费的群体主要是广大学生,为提高戏剧的上座率,剧社成员不可能闭门造车,而是在最大限度上迎合了学生群体的需要和审美。这虽无可非议,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戏剧内容的价值观念不积极、一味无厘头搞笑而忽视了精神意义的传达,甚至忽视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核,在思想上的倾向性出现了原则性错误。市场的驱动性和艺术的独立性的共存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点在理工类学校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华中科技大学蓝天剧社的社长的接受访谈时坦言,考虑到演出效果和上座率,许多有深度但缺乏趣味的好剧本都不敢排练。走轻松幽默的风格是迎合受众口味的无奈选择。

  针对当今武汉地区高校戏剧发展的种种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条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和发展方式。

  3.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戏剧社团内部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针对性的调整内部结构。其次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的规范和引导,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戏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靠学校戏剧社团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3.1、拓宽资金渠道

  学校应该适度加大对戏剧社团的扶持力度,比如提供稳定的排练场地和固定资金支持。而对剧团来说,首先可以加强与兄弟社团的合作,共享软硬件资源,降低排戏成本。这一点武汉大学的踪点剧社和文华剧社的经验可以提供参考,他们在拍戏时会共用演出支架,这样就减少了一半的道具支出。其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和商家合作,在道具和服装的选择上通过商业渠道来降低成本赢得赞助。最后剧社可以多开展实践性的演出活动,除了在校内演出外,可以邀请校园外的戏剧爱好者来观戏,分票分价以创造收益,来维持收支平衡。

  3.2、培养戏剧人才

  学校应适当开展文化通识课程,为对戏剧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解其理论知识的途径,并可以通过学校文化艺术节等文艺形式为剧社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打响文化品牌。而剧社内部也要建立戏剧社团的有效机制,不仅排练好戏,而且要争取将如何做好戏的方法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戏剧内部成员培训上行程一套有章可循的系统性培训体系,保证剧社传统不断层,实践中沉淀的精华能为之后发展所吸纳。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的“表演工作坊”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表演工作坊”就是每周末有针对性的对新成员开展表演课程,并布置作业,由剧社的老成员批改并提出意见,这实质上提高了老成员和新成员双方的戏剧能力。

  3.3、市场与艺术齐飞

  学校应在这一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戏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对不积极和不符合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予以批评,监督剧社始终贯彻积极的思想。而剧社则应发挥自主性,不仅在选材上贴近广大学生,更要挖掘出其中具有艺术性的优质资源,切忌为了迎合观众而失去艺术的底线。

  同时,原创剧目和经典剧目也要同行,回归经典是皈依艺术的有效手段。深入探究经典剧目的内在价值,并将其移植入原创作品的基因之中,是走出独特剧社风格和创作有价值的作品的有效手段。

  3.4、加强戏剧交流

  社会各界可以定期举办针对全国高校的校园戏剧节,为全国的戏剧社团交流促进提供一个平台。虽然现阶段已有大学生戏剧节的先例,但仍需将它塑造的更加专业,更高水准,提高影响力和宣传力度。除了校园戏剧节的举办之外,可以成立更多固定的校园剧社联盟,通过团体的协助和竞争的并进从而来保证校园戏剧的积极发展。高校的剧社社团还可以通过观看演出等方式加强与民间戏剧社团的交流,从专业人士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打牢原创戏剧的专业性根基。

  4.结语

  无论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还是学校政策的导向,无论是因为自身发展遇到了瓶颈还是为了顺应主流媒体的潮流走向,不能否认的是,高校戏剧以其自身独特魅力占据校园精神文化的一席。但是,高校戏剧不能为求发展而丧失一代代戏剧人所坚守的“戏剧不死”的根基。高校戏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怎么走,关键还是要看戏剧社团自己的能力。我们坚信只要有戏剧精神在,虽前路崎岖,但前途依然光明。

  参考文献:
  [1]桂杰.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学生戏剧节.中国青年报.2005-09-05.
  [2]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张佳蕾.当代校园戏剧剖析[D] 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