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1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化产业“质”的规定性的把握,从不同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意义上,导致了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文化产业”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德国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 1947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中的“cultural industry”.
“1997 年,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对欧洲文化现状进行调研后文化产业被定义为‘是基于文化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除了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网络业、文学艺术、音乐创作外,还包括一切具有现代文化内容标识的产品和贸易活动。而美国在同期出台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把新闻出版、影视、通信和信息四大门类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与欧盟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有着较大区别的文化产业体系。澳大利亚把文化和休闲作为一体来定义文化产业的。”
在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文化产业被定义为“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由于各国文化地位的差异和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多样性,文化产业在各国所指的范围并不相同,而且因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产业,所以文化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综上所述在 21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在我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产业群”,它们奠基于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经商业刺激和经济中介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渗透。将原创变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而整个过程是在现代知识产权的基础之上。
4.1.2 舞台剧
舞台剧在《辞海》中将其定义为:“由演员扮演角色,在特定的场合(舞台)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及声光等艺术形式,具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它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舞台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哑剧、武术舞台剧、诗剧、偶发剧、木偶剧等。舞台剧的剧情可以原创也可以根据小说、动漫、电视剧、电影等改编而来。舞台剧基本上采用”演唱+舞蹈+对白“这样的形式,再加上是现场演出,因此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另外还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音乐、剧本、造型、舞台设计、灯光等专业技能知识的人协力配合,所以一台成功的舞台剧所具备的条件是很苛刻的,是一项极为严谨可贵的综合艺术门类。
4.1.3 武术舞台剧
武术舞台剧是在武术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它将武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所产生一种新颖的艺术样式。”
就武术舞台剧的艺术形式而言,它“以中国武术为主要元素的,其他艺术形式为辅, 将武术的技能与音乐、舞台背景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有完整故事情节,最后整合出的理想的视听效果展现给观众的艺术形式。”
就武术舞台剧的艺术内容而言,它是“具有故事情节并以武术元素为主体内容,以武术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展开的具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
因此,我们认为:武术舞台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特定的场合(即指舞台)当众表演的一种艺术,以武术为主要表现内容,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综合其它艺术元素,具有一定完整故事情节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
4.2 文化产业视域下武术舞台剧的历史进程
4.2.1 武术舞台剧的萌芽
对于武术舞台剧而言,武术是作为其本体存在的。武术,是从人类求生存和最原始的斗争中产生的本能行为,最早前的人类为了生存与野兽争夺食物是武术技击萌生的诱因之一,而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则与武术的产生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斗争促进了武术技击的发展。以适应于那时战争的需要,人群要做战斗的演戏操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人群中萌发了武舞,另一种说法也叫战舞。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持各种武器,进行技击动作姿势的演练。另外,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的崇拜,都凭借着原始武舞来体现。而在最初的原始部落之中,人们为了庆祝战争或获得胜利,人们徒手持械进行手舞足蹈的表演,这些简单的形式最终为武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武术舞台剧的前期发展可以追溯早期的武术与舞蹈的发展形式。早在商周时期,二者就已经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并出现了初步的分化,但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武术也仍然不完全具备技击的功能和价值,而是与舞蹈艺术化的成分难以分开。这个时期的武舞,是以表达思想、情感和心理的主要主体,如“周武王伐纣的决战前夕,宿营尚郊,将士斗志昂扬,歌舞达旦,歌舞一方面是士气高昂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武艺的演练。”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为:一生产力的提高并且伴随经济的空前发展,为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文化学术的繁荣发展以及战争的频发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尚武的风气,因此,武舞的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而到了秦汉、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武术发展最为显着的成就就是着作的大量出现。从兵器的产生与流源来看形成了早期的流派,在军事战场上刀逐渐取代了剑在战争中的地位,而剑也并没有完全陨落而是演变成为非军事用途的达官贵族之间的一种配饰。舞剑成为了当时极为盛行的一种娱乐项目之一。
随着时间的纵轴顺推,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和战乱频发的时期。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碰撞与交流,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保留各自特性的基础上也促成了新兴民族艺术的出现,武术与舞蹈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更为亲近的融合。此外,在这一时期,武舞的艺术因素比武术表演更为浓厚。先前流传下来的宫廷“武舞”在两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在汉代开始改称为“巴渝舞”,到了晋代再次更名为“宜武舞”.这个时期的宫廷舞在之前简约的形式基础上,又融入了新型的元素,剑舞的地位逐渐减弱其他一些冷兵器开始出现在舞台形式上。而这个时期正是隋唐时期兵器武艺开始出现分化并丰富的转折阶段,所以,各种器械的表演与演化的新形式推动了武舞的进一步发展。
南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大成时期,戏曲、杂技、小说、词曲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当然这其中不乏武术与舞蹈的内容。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经历了前期朝代的繁荣阶段之后,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阶段。因此,人们在这种祥和、安逸的环境当中,逐渐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的艺术形式。其中,单就中国武术技艺或者表演发展的繁荣景象而言,有文字记载“北宋时,皇室集天下精兵与京师组成数量庞大的禁军从各地军队和民间征召了一些精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专习技艺以供表演。军队武艺表演也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规模之大,非前代所及。这些按规定的程式、规定的动作进行的表演,不仅将攻防技击动作连贯起来,同时为了增加表演效果,也加入了技巧动作,对后事武术向表演方向发展有了相当大的影响。”
而武术的发展到了明清开始出现了显着的分化,随着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减少和长期的和平稳定,冷兵器时代的刀、剑、枪、矛等兵器开始逐渐淡出了军事战场,而另外的一种形式开始逐渐兴起,就是以民间或者街头为另类表现形式的武技花法,比如枪械从“兵枪”向“游枪”的转变,就是其中最为显着的代表。而与此同时,武术开始逐渐出现了许多流派,少林、峨眉、武当等,我们暂且不说各门派之间武术技艺的高低,这些不同流派的出现与发展,就足以显见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技艺发展的盛景,这也为后来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向武舞的演变过程开始进一步加速,因为伴随着国家主权的确定和经济社会的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显现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精神需求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华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武术在受到国家重视的同时也开始新一轮的改革之路。建国初期,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作用和地位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除了技击、防卫等基本功能之外,它作为人们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参加竞赛的中国体育形态,开始出现了武术表演的新形式,其中主要是以套路和短打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从 1960 年开始,我国武术表演团先后出访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组织了上万场次的精彩表演,简单的布景、漂亮的服饰、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产生了轰动社会的效应。许多外国人大为赞叹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以及魅力,这也为后来武术舞台剧的海外推广和演出做好了铺垫。
4.2.2 武术舞台剧的形成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逐渐由最开始的“武舞”,后来的武术表演转变成广泛意义上的舞台剧。其中在其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是一些以武术为题材的电影、影响较大的舞台形式功夫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本研究在本小节将以个案的形式进行阐述,透过这些早期较为成功的舞台剧的展现,探析舞台剧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有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才为 1978 年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逐步有了起色,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业、娱乐业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已经开始从自己本国的特色出发,奋起直追。其中,在世界大范围内的影视产业中,中国武侠电影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在早期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就已经为将来中国武侠电影的世界地位做好了铺垫。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写意”的民族,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内容多样,所以成就了后来影视武术的繁荣景象。
20 世纪 70 年代,在中国的影视业中是李小龙的时代,形成了武侠片创造的第一次高潮,他不仅使得中国功夫在国内名声大噪,并且首次闯进好莱坞市场,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中国武术的热潮。而到了“20 世纪 80 年代,电影《少林寺》上映,少林功夫一举成名,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再创了中国武侠电影史的辉煌,内地的观影人数高达 5 亿人次,日本票房收入高达三千多万人民币,香港突破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纪录且轰动国际影坛,观众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此而带来全世界各地众多的武术爱好者开始来到中国,走进少林寺感受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少林功夫,少林寺由此成为了中国武术在海外宣传或者人们认知中国武术的一种名片和标识。观影和观光的同时也带动了少林寺当地的旅欧、经济发展,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武术馆校,这也进一步为武术人才的培养和武术表演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青睐,吸引了世界众多目光的聚集,同时也吸引了国外很多影视公司的眼球,很多着名的导演开始来到少林寺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电影《少林寺》在全球的影响,使得武术表演业空前高涨,也使得少林寺的名气开始远扬。1994 年,奥地利演出商凭借着对武术的痴迷,“在少林寺待了 2 个月,对少林功夫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决定要排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武术舞台艺术作品,他们耗费了几十万元美金聘请了编剧和导演,最终将《沙弥走进少林寺》搬上了国际舞台。这场演出时武术表演走向国际与舞台艺术结合的首次,居中由一老一小和尚的谈话引出一场场不同武术内容的表演,同时配有少林禅功的讲解以及较真实展现武僧的寺内习武、坐禅的大致情景。”
而随着这部不严格意义上的武术舞台剧的面世和推广,人们开始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并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武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摆脱了单纯武术技术动作和固定套路的展现形态,融入了舞蹈、故事情节、舞台效果以及艺术化创作之后的很多元素,使得武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了新的活力动态。
在武术舞台剧发展的起步阶段,更多的主要是少林功夫被作为题材搬上舞台。1998 年的一部舞台剧《生命之轮》是以“少林五祖”的传说为故事原型,“通过少林寺武僧的习武修禅以及入世修为等反映了少林寺的禅武文化与禅宗思想,该剧开创了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创作之门,为少林武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篇章。”
4.2.3 武术舞台剧的现状
步入 21 世纪以后,由不同的文化影视公司创作的不同的武术舞台剧开始在更多的场所上映。其中就有学者提出:“2002 年以后,舞台功夫剧创作,是少林文化传播形式从纯粹展示表演到综合艺术化表演的创新与跨越。武术自身的艺术特性,为武术舞台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经与生活的发展,武术舞台剧逐渐增多,《生命之轮》、《少林魂》、《少林雄风》相继问世,每一部剧目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由手拎武术馆推出的《少林雄风》,经过多次修改后,重新推出了《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这部剧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它的许多舞台表演、编排、创作的经验和整个过程为以后武术舞台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以《少林雄风--慧光的故事》为例,该剧自始至终都是以少林功夫为主要的表现手段,除了武术最基本技击动作的元素外还融合了戏曲、歌剧、舞蹈等其他舞台化的艺术形式,“创编武术舞台剧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使少林武术更具有美感和观赏性。它是首次在百老汇演出的中国内地戏剧作品,并获得了特别演出体验奖提名”艾米奖“提名”这样的成就在中国武术舞台剧的发展阶段起到了更为深远的重大意义。
进入 2004 年以后,我国武术舞台剧开始逐渐步入了正轨,走向成熟。“首先从数量上看,国内以武术功夫为题材的剧目近几年逐渐增多,而在功夫题材的武术舞台剧中,少林元素占据了武术舞台剧的大半壁江山,少林功夫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符号,在国内外均具有了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从制作上而言,舞台剧大都具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繁衍出了所谓的棍棒产业链,其市场效果、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的反响非常好。”
然而,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武术舞台剧的类型化是一种进步,它反映了武术演出产业的成熟和进步。然而,武术舞台剧的类型化也显现出它的单一性。单纯的以少林功夫为题材或者主线的舞台表现效果,不可能长期持久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和视线,推陈出新,在原有武术舞台剧创作的基础上,结合并参照现在的舞美设计形式、人们的观赏需要等融入新的理念,首先要保证从源头上的创新和内涵丰富,才能使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武术舞台剧显现出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