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06 共90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绪论  第一章】沧州木板大鼓的历史概述
  【2.1  2.2】木板大鼓拜师方式及学费情况
  【2.3】非遗艺人的木板大鼓学艺经历
  【2.4  2.5】木板大鼓的折子与春典
  【第三章】沧州木板大鼓的音乐特色
  【第四章】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沧州大鼓的艺术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发掘沧州木板大鼓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做出的努力,本人于 2014 年 12 月先后多次对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邢程谦、沧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建国及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人刘金芳,进行了多次走访调查。

  由于沧县木板大鼓同时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项目,而且这一曲艺形式不但有着沧州之绝唱的美誉,同时又被多位行内专家认定是北方鼓曲的母根,因其自身具有的历史价值,因此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家乡曲艺事业的热爱,于是便积极地投入到对这一曲种的研究中。通过多次与沧县文化馆的领导们采访和多位艺人们的访谈与调查,我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随着调查期间有的年迈的老艺人的过世,这些及时收集整理到的资料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4.1 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

  4.1.1 沧州木板大鼓的历史价值

  木板大鼓起源于河北省沧县的民间,是沧州独有的一种集语言、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曲艺艺术形式。它是由古代的说书发展而来,追溯它的历史,我们可以在唐代寺院中法师念唱时的俗讲与变文中窥探到它的原貌,经过后人的逐步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清朝初期确定了北方鼓曲表演的雏形。木板大鼓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声韵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之声。吐字行腔用地方语言,唱法质朴粗犷,因此有着沧州之绝唱的美誉。听着老艺人们演唱的大鼓曲调,我们仿佛得以窥见到北方的鼓曲在古代全盛时期的鲜活的形态。鼓乐被今人所享,给有史无声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音响资料。作为北方鼓曲种类的重要代表,它曾孕育产生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和梅花大鼓等重要曲种,因其历史价值,木板大鼓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2004 年 8 月木板大鼓成功申报为"河北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由于其自身具有十分独特的历史传承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 年 6 月,沧县木板大鼓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1.2 沧州木板大鼓的艺术价值
  
  沧州木板大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它是以沧州的民歌小调为基础,随着曲艺文学的成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呈现给观众的是独具沧州乡土气息的音乐美。其艺术价值只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和非审美价值方面。所谓审美价值,只要是通过和艺术品的接触,个人艺术修养的提高和精神心灵的陶冶,它主要指人的精神层面。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愉悦我们的心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大鼓的曲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交融在一起的快乐,它能够让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和超越。因为大鼓在沧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内容到曲调它都非常契合百姓的生活,符合人们的欣赏需求和审美习惯。听着大鼓的曲调我们的心灵可以逐渐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心情能够更加愉悦。二是,可以抒发我们的情绪。我们可以借助艺术这样的手段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感得以有效的释放。木板大鼓的非审美价值主要是指艺术活动的功利性层面包括辅德、益智、健体等。其非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木板大鼓这种说唱的形式,可以正确传达时代的呼声及时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服务,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声筒。二是,通过听唱木板大鼓,我们可以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和寄托,并把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可接受的文明形式.木板大鼓的唱词内容主要是宣扬孝道、劝人行善、通过讲故事这种感性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来教化育人,宣传中国的传统美德,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道德的教化,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4.1.3 木板大鼓的当代功能

  沧州木板大鼓是在清代高度繁荣发展起来的一门曲艺艺术,由于木板大鼓诞生于封建社会,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呈现出和当时的社会平衡发展的进程,加之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使得木板大鼓在沧州的广大农村汇集了大批的热情观众。

  起初木板大鼓演员是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的,由于出身卑微,多数演员经常身上背着弦子鼓走村串巷去求书。后来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艺人们开始在庙会、茶楼、书场演出,所到之处弦声不绝如缕,弥室盈巷。在群众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木板大鼓成了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生活主要的调味剂,由于电视、网络没有广泛普及,人们唯一的乐趣就在于听大鼓艺人说唱大鼓,尤其在酷热难耐的夏季,当大鼓艺人在场院里支好鼓架用鼓槌连敲几声响鼓之后,群众便从四面八方摸黑赶来听书。尽管大鼓的曲调单一,但是由于故事内容通俗易懂,群众的鉴赏水平较低,因此比较符合当时群众相对简单的审美需求,也可以说这时期的大鼓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了比较完美的统一。这时期的木板大鼓艺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点功能:一、知识传播功能。木板大鼓的受众者大多是知识层次较低的群众,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甚至没有读过书,而木板大鼓由于题材内容广泛,有的涉及历史名着故事、英雄铁骑,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有的讲述百姓生活常识,因此老百姓通过听书这个渠道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风云人物及生活方面的经验教训。二、道德教化功能。中国千百年来秉承的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以及人们信守的种种做人的准则和为人处世的规范,一部分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听书这种方式,使得百姓的思想逐渐被教化。例如有的木板大鼓艺人讲唱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二十四孝》、《劝善谚语》、《老来难》、《报母经》等,内容是教育百姓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要诚实守信,教育人们明辨是非的标准。三、时事传播功能。过去在传媒和通信不发达的年代,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往往是借助说唱艺人来进行传播。他们会及时将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编入自己即兴创作的鼓词中,对广大的百姓进行及时的评述。

  大鼓艺人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当今社会的时事评论员。我们所熟知的民间艺人阿炳最擅长的一方面便是讲述时事,将发生的事件用唱曲的方式唱出来,因此深得百姓的喜爱。曲艺音乐由于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紧跟时代脉搏,其唱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呼声,因此曾被广泛的赞誉为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四、娱乐审美功能。在过去由于群众的鉴赏能力有限,因此木板大鼓作为一门曲艺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而且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对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体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在忙碌了一天的傍晚,听上一段大鼓,可以看成是生活的福祉和极大的享受。在新媒体不发达的旧时代木板大鼓艺术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群众的追捧。

  因此可以说,木板大鼓是封建时期农耕文明和城镇休闲文化的产物,这种艺术形式也承载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和通俗音乐文化的应运而生,传统的木板大鼓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精神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艺术审美群体,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并呈现出了多元文化选择的趋势。传统的大鼓艺术其具有的原始功能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比如其知识传播功能,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利,知识传播的功能就变得弱化了。

  传统的道德教化功能也受到了现代社会新道德风尚的冲击。

  审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对具有美的事物进行的领略、品评和鉴赏。在过去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听说书被认为是一种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多样化。传统农耕社会延续下来的大鼓音乐,由于曲调缓慢、曲目内容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故事陈旧、唱腔和伴奏比较单调,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新生代群体的审美需求,因此开始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日渐萎缩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当木板大鼓在社会上能发挥其功能时,便会受到大众的重视和追捧,当它的社会作用逐渐变淡时,这种曲艺形式便逐渐由主流文化变为了边缘文化。

  4.2 木板大鼓的获奖情况

  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了沧桑古韵,谱写着时代的新曲,任其岁月的更替变换,燕赵慷慨悲歌的旋律始终不绝于耳。进入历史的新时期后,在习主席号召全民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沧州木板大鼓这一濒临灭绝的曲种,如今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又续写了新的华丽篇章:

  1、2004 年沧州木板大鼓被河北省文化厅评选为"河北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2006 年 6 月沧州木板大鼓被国务院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04 年 6 月新创作的剧目《公仆情》不仅一举夺得了河北省燕赵群星奖老年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多次代表省、市参加了一系列的重要比赛。

  3、2007 年程大龙和刘世恒表演的《爸爸回家》夺得中央电视台第三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金奖;4、2009 年沧县被文化部成功批准为"中国曲艺之乡",2011 年经过专家的评审与界定,沧县又荣获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与"中国木板大鼓之乡"的荣誉称号。

  5、2010 年 5 月,沧州木板大鼓艺人王银杰、刘凤鸣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一举夺得大赛的最高奖项"法国卢浮金奖".

  6、2010 年 8 月,孙红苗和程大龙表演的沧州木板大鼓《追苍蝇》在全国"东方朔杯"第四届少儿曲艺大赛上夺得金奖。

  7、2011 年 5 月,程大龙和孙红苗代表中国赴法国演出。

  8、2012 年 12 月,程大龙和孙红苗代表中国赴美国演出。

  9、2014 年 4 月,苗寿荣获得全国曲艺专业比赛组金奖。

  4.3 阻碍沧州木板大鼓发展的原因

  目前全球正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飞速前进,中国也在积极地搭建平台与世界接轨,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与威胁,中国大批非遗项目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沧州木板大鼓这一曲艺音乐的活化石正在面临着新时代的洗礼与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号在逐年衰减以至于部分的遗失,长此以往那么中国还有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来与世界接轨,中国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标签吗。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认为:"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但是目前经历了数百年历史岁月的蹉跎与磨砺的沧州木板大鼓正在面临着走向衰亡乃至灭绝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木板大鼓的影响

  沧州木板大鼓是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而来。民间演唱的艺人也都是半艺半农的农民,但是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改革的大潮风起云涌,中央的政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

  在国家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民经商的热情高涨,能够建工厂、搞企业、做老板成了大部分追求的梦想,在此大背景下沧州木板大鼓艺人大多弃艺经商,村子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致使传承难以为继。

  二、新民俗的介入也对这一音乐事项产生着重要影响

  "民俗具有稳定的传承性,但是民俗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加新的内容,影响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播.过去每当农闲时节,大鼓艺人都会走村串巷的去演出,这时每到一处村落,村干部都会把说书先生留下来,包吃包住两个月,让先生给百姓们讲书。但是现在新的民俗介入了农村人们的生活后,每当农闲时节村里往往会花钱请一些一些歌舞演员过来演出,或是在村头为老百姓播放电影,这是影响大鼓发展的一个原因。

  三、木板大鼓学艺难,收益低,没有演出市场,学成之后没有就业出路,是抑制沧州木板大鼓发展的主要原因。老艺人们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调试即简化拜师学艺的程序,不收学费,即便这样木板大鼓的传承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四、缺乏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曲目和木板大鼓创作人才

  沧州木板的唱词格调独特,专业性强。目前艺人们年龄都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王银杰能够顺应时代创作几个新段子外,其它艺人几乎不能写出畅想时代呼声的作品,同时缺乏专业创作的人员,几十年来艺人表演的仍以传统的老段子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杨家将》为主,缺乏新的题材,这些古书,年轻人不爱听,小孩听不懂,只能吸引一部分岁数偏大的长者。

  五、现代传媒的影响:现代的传媒几乎"似水银,无孔不入",凭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已经侵占了人们的主流生活。现在农村的经济收入有了增加,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电视、电脑几乎遍布各个村镇,老白姓足不出户就可以打开电视机欣赏节目,同样是一部《杨家将》,影视对人们往往有着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它用声画的方式结合起来,瞬间就能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而相比之下木板大鼓的表演形式则单调的多。

  六、学生家长的不支持:面对着学生出师之后,就业难得问题,采访中很多学生家长表示,可以让孩子当作业余爱好来学,但是不能耽误自己的文化课,将来决不能把木板当成职业。家长的担忧也很现实,目前传承的过程中正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徒弟学成之后,大的文艺团体进不去,小的演出不挣钱,在家呆着没人请,外出游走风餐露宿又太苦的窘境,因此,这也是学生家长听到要孩子搞专业后,闻之色变的原因。

  4.4 沧州木板大鼓发展的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2003 年 10 月就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号召人类对自己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沧州木板大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同,作为音乐的承载体"民间老艺人",也要给以活态的维护。

  因为目前非遗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如果对他们不及时给予关怀和照顾,当老艺人过世后,这种音乐文化就真的断代了。

  木板大鼓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师傅口传心授来授徒,没有音乐谱本,这是由于木板大鼓唱腔的丰富性和变异性造成的,艺人们在实际的表演中,经常会临场发挥进行即兴创作,甚至是同一个小段每次表演时声调唱腔都有变化,这是因为艺人每次在表演中都会对唱腔进行润色,而倘若用五线谱或是线谱固定下来的话,往往会令曲调变得呆板缺乏灵动性。部分人提议对木板大鼓进行改编,我觉得这是木板进步的第一步,但是改也是要有规范的,无论怎样改革,木板大鼓中标志性的唱腔和特点不能动,可以提倡出新,但是其标志性的东西不能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它进行创新后假如原有的艺术形式变化了,那也就不是木板大鼓了。同时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要提出相应保护方案与措施:

  一、沧州的木板大鼓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属于国家的艺术瑰宝,国家应该给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并且加大扶持力度和经费、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木板大鼓的宣传力度,扩大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促进木板大鼓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民间的保存是很重要的阵地,同时也不要放弃音乐院校的学堂教育。在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设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当地的曲艺文化,借此来维系音乐的传承并培养新一代的审美群体。

  三、培养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或是给予艺人一定的经费,经常聘请老艺人来高校进行授课和演出,学校要为广大师生创作更多的机会来使学生能够广泛的了解和接触本地的乡土文化,进而能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事业产生兴趣,激发年轻人的学习热情。

  四、木板大鼓由于受到当今社会娱乐方式和接受群体审美情趣多样化的冲击,因此首先,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原本陈旧而老套的唱词和故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紧密联系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其次要努力提升木板大鼓学员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受教育的文化水平。

  五、要想使木板大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让木板大鼓走出人们狭窄的视野,摒弃人们对于木板大鼓及艺人的鄙夷态度和偏见,提高沧州木板大鼓的知名度,名人效应必不可少。

  六、要想促进木板大鼓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为艺人多修建演出的场地,然后固定演出时间、扩大演出的人员队伍,使艺人们都能够有机会去登台演出。

  七、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力度,防止传承人断层现象的加剧,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让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八、深化大鼓文化进社区,让非遗更加地贴近民众,多开展一系列演出活动,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接触到木板大鼓、了解并喜欢大鼓。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木板大鼓延续几百年来积蓄的精华,国家及河北省的财政部门分别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木板大鼓的复兴与保护工作,沧县政府、沧县文化馆、沧县电视台,三方通力合作,积极地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保护非遗工作的号召,将国家的保护政策一步步平稳地落实到了实处。

  沧县文化馆从 2001 年开始,便利用每年暑假的七、八月份在沧县礼堂的广场上开办"古韵书场"栏目,届时会邀请多位民间木板大鼓老艺人登台演出,在艺人们进行表演的同时由沧县电视台进行录音录像,通过举办这种类似于消夏晚会的节目形式,不仅吸引了很多的年轻观众让他们开始逐渐地了解木板大鼓并产生兴趣进而融入其中,到最后深深地热爱上这一曲艺形式,并且通过开办"古韵书场"栏目,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地接触木板大鼓的机会,也让更多的老观众重拾了当年追随木板大鼓艺人听书的热情,从 2001 年到 2014 年间,古韵书场栏目每年都如其举办,14年来从未间断过。

  2007 年,沧县文化部门的领导们意识了到木板大鼓的生存现状与传承问题的严峻性后,为了能够延续曲艺的香火使传承问题不出现断层并且能够更好的培养传承人,沧县文化馆成立了木板大鼓传习所,专门在每年暑期的七、八月份对入班的小学员进行为期 50 天的大鼓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是由现今仍活跃于舞台的老艺人们担任,学员们大多年龄在十几左右,他们来自于乡镇并且主要来源于老艺人的亲缘朋友。文化馆对教工和学员们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待遇,来学习的学员不但免除一切学习费用而且对师生们车接车送、管吃管住,不仅如此沧县文化馆还给予师生一定的资金奖励,2012年以前每位授课的艺人每天可得 60 元,学员得 10 元的补助费。2013 年至今,艺人授课每天可享受 100 元的酬劳,学员每人可得 20 元的鼓励费,对于平时授徒较多并且成绩突出的艺人,文化馆会给予更多的资金奖励。这一项资金奖励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考虑到学员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大多来自于乡镇)且受教育程度较低,沧县领导为了让学员们像市里的孩子一样享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权利,便通过多方的协调组织制定了一个政策:只要是来自乡镇上的木板大鼓学员,沧县教育局就可以为其开通绿色通道,让他们直接到沧县实验的中、小学来就读,接受更好的教育。

  由于沧县领导们出台的种种鼓励措施,木板大鼓师生们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说书热情,从 2007 年木板大鼓传习所成立之后至今已举办过十期的培训班,并且每年的暑期都会有大批新的学员踊跃报名来传习所学习。

  星移斗转,寒来暑往,沧州木板大鼓浸润着沧县一代又一代人,它是慰藉心灵的食粮,也是鼓动航帆的劲风。作为北方鼓曲种类的母根,沧州木板大鼓对中国北方文化艺术的发展衍变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面对着这样一个濒临灭绝的音乐文化事项,局外人应持有一个客观的观念,以此来协调现代化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2003 年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曾提出,人类要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前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文明急剧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意识形态都会在这一时期交锋、碰撞,依附着传统的小农经济生活的人们,如今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得比以往更加活跃。当前社会是多元文化交汇后形成的集合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附着在社会上的文化艺术也应该保持其自身的多样性。

  国家在场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存在着哪些利害,客观的分析,国家政策的保护应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个大的保护伞,民间的艺术瑰宝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其光彩,民间的文化艺术也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但是民间艺术都有其自身生存的空间,有着适宜自身发展的生存环境和土壤,当民间艺术一旦被官方纳入到主流文化的渠道,其自身的自发性和调试性都会变得非常薄弱。2015 年 3 月 10 日,在对国家级木板大鼓项目传承人刘银河老师的采访接近尾声时,我问道:"刘老师您对沧州木板大鼓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评价呢?"老师很朴实的说了一句:"沧州木板大鼓就要完了,"我补充道:"老师,您看当前国家给予木板大鼓这么多政策上的扶植和保护,木板大鼓还是能够重新焕发它的生机的。老人回答:"木板大鼓大势已去,已经不行了".说完,我清楚的看到他的眼里明晃晃的含着泪。我明白老人对于木板大鼓投入了怎样的热情与心血,我能够体会到老人心底对待木板大鼓的那份深深的情怀与眷恋,我更能清楚的体会到,当老人说木板大鼓终将灭绝时,心底是怎样的一种苦楚与深深地无奈。刘老师说唱木板大鼓已经六十年,在这六十年的岁月里,无论春播秋种,寒来暑往,他一直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默默地坚守着这份自己投入了一生的事业,老人表示,现在除了希望能够为大鼓的传承多培养些徒弟之外,别无所求。沧县传承木板大鼓的几位老艺人平均年龄已近 70岁,他们在艺术上有着炉火纯青的造诣,但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老人们对待艺术的这份坚守与传承精神。假如传统音乐文化的消亡终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希望这种传承了几百年的艺术能够尽可能的消失的慢一些,晚一些。对于中国存在的多种类似于木板大鼓这样的传统文化,无论有没有被官方纳入到主流文化体系内,研究者们都不能以个人的兴趣或是某个群体的喜好来评定它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领导人一时的主观臆断,中国大量优秀的宝贵文化遗产被我们亲手给断送、被销毁,而今当我们重新再审视这些传统文化时才意识到,这些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但是已经追悔莫及。木板大鼓如今的境况与文革时不同,它只是偏离了年轻人的视野,却被官方有效的保护起来。

  对于一种音乐事项而言,无论是政府的官方介入也好、社会上的自发保护也罢,作为音乐事项的局外人,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越位。因为领导们的包办往往会导致文化事项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变异,导致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打破,原来的文化属性被改变,自己原始文化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到破坏,而所有这一切的改变都是有悖于国家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初衷的。因此,无论是学者的关注也好,官方介入保护也罢,作为局外人,要尊重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要让附属于社会的文化艺术尽可能展现它的多样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