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1911年至1949年在中国的美国形象建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0 共8686字

  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美国形象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文化现象。对美国形象构建的研究,不能仅仅驻足于归纳具体作家或具体文本构建出了怎样的他者形象,也不能沉迷于简单梳理美国形象构建的谱系。思考形象构建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和各种现实关系,是美国形象构建研究的应有之义。描述形象构建的过程、结果和特点等层面的问题,仅仅是进入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工作,而深入思考形象构建发生的动力和发挥的作用,是更有意义、更加艰难的课题。事实上,只有将文学话语实践的过程、结果和特点,与内在逻辑和多维影响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完成从现象描述向内质剖析的过渡。

  中国现代作家将目光投向美国,并将自己的认知和感受行诸于笔端,美国无疑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和叙述美国就成为他们构建或维护自我职业身份的重要方式。然而,形形色色的现代作家大量参与美国书写,绝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可以为他们提供新的创作素材,也不仅仅是因为书写美国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或者维护自己的作家身份。因此,我们还需深入分析现代作家书写美国的深层动力。总体来看,中国问题的迫切性和美国自身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各种社会的、文化的、个性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美国成为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形态各异的美国形象也得以被不断构建。

  任何文学活动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特定时空语境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最为严峻的问题,往往备受思想敏锐的作家瞩目。现代中国进入了遭遇现实危机、文化危机的急剧“转型时代”[6],如何实现“外竞内存”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国进入了许多中国现代作家的视野,成为现代作家想象与叙述的客体。然而,这种客体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主体发生互动,既成为作家借他者来言说自我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他们思考、想象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文化重建问题的重要参照。现代文学中之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美国书写,与作家的自我焦虑、家国忧患和担当意识不无关系。

  有学者不无诗意地指出: “在现代作家眼中,整个西方文明又何尝不像是一名既专横自私、骄傲自大又充满性魅力的年轻女郎?”[7]

  确实如此,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美国充满了诱惑力,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美国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大幅提升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不但国富民强,而且政治体制较为完备,这些都是很能吸引中国人的地方。但这同样一个国家,既参与了侵略中国,也在自己的本土大力排斥、迫害华人。面对复杂、矛盾的美国,许多现代作家在感到极为困惑的同时,也对它充满了既爱又恨的情感。作家的内在体验是促动文学创作的最原初动力,因此,书写美国就成为现代作家抒发和宣泄面对美国时复杂情感的重要方式。

  从宏阔的时空语境出发,整体考察现代文学,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现代作家之所以积极参与美国想象与叙述,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美国的复杂情感体验,释放自己面对中国问题时的焦虑情绪,传达自己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思考和想象。然而,过于突出现代作家是一个整体,就会抹杀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而存在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要考察现代文学中美国形象构建发生的动力,我们还需关注个体作家的文化选择、生存体验、个性特征等,因为这几个方面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对美国的情感态度,从而间接制约着他们的美国形象构建实践。

  就文化选择与美国形象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言,胡适和吴宓就是一对呈现出显着差异的例子。

  胡适在“一生思想和志业的定型时期”[8],选择了信奉杜威的实验主义,崇尚朝气蓬勃的现代美国。在他笔下,美国主要呈现出来的是积极形象。而同样是留美的吴宓,信奉的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更多看到的是美国现代文明的弊端,从而对其主要持批判态度。

  就生存体验、个性特征与美国形象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言,冰心与闻一多、朱湘之间的差别就很有意思。冰心留美期间,尽管难免“去国”之感,在作品中时不时流露出“乡愁”情绪,但她体会更多的是美国人的友善和美国环境的怡人。因此,倾情赞美美国几乎成了她散文的主调,美国几乎被她描绘成了人间天堂。然而,朱湘和闻一多在美国感受更多的是“屈辱”,美国人或许并无多少恶意的举动,都会伤及这些“弱国子民”脆弱的心灵。因此,前者愤然结束美国学习生涯,也发誓创作时要避免提及美国,而后者尽管不像前者这样偏执和愤激,但《孤雁》《洗衣歌》等篇什非常明显地流露出对美国的厌恶情绪,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也彰显无遗。

  

  现代文学构建出的美国形象呈现出绚丽夺目的形态,而发生的动力又如此错综复杂,那么,众多的现代作家共同参与创造的这一文学、文化盛宴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学形象构建在历史和当下语境中功能的实现问题。

  在现代中国的大众传播语境中,文学构建美国形象既承担着引导读者认知美国、理解美国的功能,也暴露了作家自己的心灵状态。美国的确就在那里,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在现代中国,包括在当下的中国,许多人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美国却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各种传播媒介就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美国的重要平台。通过读冰心的《寄小读者》,现代中国人知道了美国人是多么善良,威尔斯利学院的环境是多么优美怡人。但立足当下语境重新考察冰心的美国书写,我们便会感受到她因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女性视角、人生哲学,有将美国过于乌托邦化的嫌疑。或许,她笔下的美国确实是她感受到的美国,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美国的全貌。

  闻一多的出场便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通过读闻一多的《孤雁》,现代中国人感受到了“不幸的失群的孤客”在“苍鹰底领土”上是多么凄楚。即便是在当下语境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涉足异域时忐忑无奈、愤懑失望的心灵状态。再比如,到了战后,随着中国人“反美”情绪的高涨,文学“反美”也声势浩大起来,各种街头诗、朗诵诗之类的文字开始使劲揭露美国的“丑陋”面目。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语境中,对负面美国绘声绘色的书写,确实能煽起普通民众的仇美情绪。正是通过这样的书写,艾青、袁水拍等文人的心灵状态得以暴露,他们在历史中的复杂存在也得以展现。

  现代文学中的美国形象构建,既见证了现代中国艰难的文化选择,也映射出现代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自“闭关锁国”政策结束之后,尽管中国的文化传统依然在发挥重大影响,但努力借鉴西方文化资源,却成为许多中国人实现“救亡图存”的不二选择。面对中国的过去,面对存在内部差异的西方,该做出怎样的文化选择,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难题。

  就西方资源而言,与中国文化选择关系最大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而这两个国家都是现代文学书写的重点对象。尽管就事实而言,现代中国因为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苏联被最终选定,但现代中国对美国从热情拥抱到最终抛弃,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上文对此已有涉猎,在此不赘。

  我们考察现代文学构建美国形象发挥的作用,无论是说它见证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还是映照了现代文人的心灵状态,抑或是佐证了现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其实突出的是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然而,我们在当下语境下研究历史现象,更有必要挖掘历史与当下之间的内在关联。只有这样,历史研究才会彰显出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才会具有“当下性”或“接地性”.在当下,美国依然在国际社会发挥着巨大影响,而中国也踏上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历程,因此,如何认知美国、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依然是重大问题。尽管作家对美国的想象与叙述不会直接作用于国际关系的层面,但却对读者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为整个国家营造着舆论环境。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总结现代作家书写美国的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确实是一个具有“当下性”或“接地性”的话题。如果能够从现代作家的美国想象与叙述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那么,这一已然成为历史的现象就可能在当代发挥出重大作用。五尽管以柯文等代表的汉学家坚持“中国中心观”,“力求从中国和中国人的角度来再现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与结构形态”[9],但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中国几乎是被迫融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至少我们可以说,要是没有外部力量的剧烈冲击,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可能要推迟许多年。文学是记录或者反映时代语境变化及其活跃于特定语境中的个体或群体心灵状态的重要载体。中国社会情态的变化和知识分子心灵、精神状态的变化,直接渗透到了文学书写层面。因此,有学者就曾指出: “20 世纪中国文学是全球化历史的产物。它既记载了古老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承认并学习‘他者’的苦难历程,也积极参与了‘国民性’的挖掘和改造工程,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10]

  确实,中国现代作家在自我与他者交相互动中构建出的异国形象,实际关乎着中国的自我想象。如果说“沉没的破船”( 《老残游记》) 、“沉陆”( 《孽海花》) 、“铁屋子”( 鲁迅) 是现代作家对中国现实的形象描绘,那么,从国富民强的君主立宪国家,到现代民主国家,再到以苏联为榜样的共产中国和社会主义文化样态,都是现代知识分子对未来中国的设计和想象,而这种想象蕴含着知识分子探索民族振兴之路的强烈现实关怀意识。因此,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美国书写,考察现代作家构建出的美国形象的同时,我们还得深入探究现代作家在构建他者形象的过程中构建出的中国自我形象,以及他们对未来中国图景的想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进入现代作家的心灵世界,才能更为深入地剖析美国形象构建的历史文化内涵。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美国书写,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想象和叙述现代作家书写美国的历史。在《想象与叙述》[11]一书中,赵园先生反复强调,历史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而进入历史、寻找历史的“真相”,又是多么艰难; 就算是返回了历史的“现场”,触摸到了一点历史的“真相”,但要对其展开叙述,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指出,历史学家追述往事应当秉持“文疑则阙”、“析理居正”的“素心”,而钱钟书先生更强调“诗心”的意义: “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12]

  那么,就让我们既怀着“素心”,又努力拥抱“诗心”,到中国现代文学丰富多彩的美国想象与叙述中勇敢探险,去深切感受那段既沉重压抑又复调争鸣的历史,去深入体悟那些既激情澎湃又忐忑不安的鲜活灵魂。

  参考文献
  
  [1]Kotler,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 9thed.) [M]. 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 ,1997: 607.
  [2]Martin,I. M. and S. Eroglu. “Measuring a Multi - 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 28) :193.
  [3]张月。 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J]. 郑州大学学报,2002,( 3) :110.
  [4]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9.
  [5]孙良好。 林语堂笔下的美国形象---以《唐人街》和《奇岛》为中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 4) :220.
  [6]( 美) 张灏。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 北京: 新星出版社,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