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鲁迅文学作品对创新写作引导模式的作用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作者:陈建平
发布于:2021-11-02 共44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鲁迅作品论文(热门推荐6篇)
【第3篇】探讨徐兆玮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
【第4篇】 鲁迅文学作品对创新写作引导模式的作用
【第5篇】鲁迅作品中"狼"情结的复杂性探讨
【第6篇】鲁迅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典型作品与艺术方法研究

鲁迅作品论文范文第四篇:鲁迅文学作品对创新写作引导模式的作用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轰动当时文坛并持续影响后世的文学大家,因此,通过追溯其写作思想,建构起一套真正有效的写作引导模式,应当成为高中语文写作教研的方向之一。鲁迅的写作思想可概括为多看大作家著作、多看各类书籍、多观察多思考、写完多读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又以依次递进的次序构成一个较为完整且富有创新意义的写作引导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鲁迅写作思想;鲁迅作品;创新写作模式;

  作者简介:陈建平(1970-),湖南邵阳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陈建平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写作"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写作主要指向"议论文写作",但在"育人"原则下的写作教学应当是多体裁指向的,这样才能适应学生自由的写作兴趣,拓展其写作视野和经验。因此,探究写作通用的底层逻辑应当成为写作教研的中心任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写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杂文等多个领域,且在各个领域都建树颇丰,因此,到鲁迅的写作思想和作品中去探究写作的底层逻辑,以指导现今的写作教育是合理可行且行之有效的。

  一、多看大作家著作

  1935年6月29日,鲁迅先生在回复赖少麒的信中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在"文无定法"的交代之外,鲁迅先生还是指出了"多看"的写作秘诀。那么该如何"多看"呢?

  (一)对比未定稿与定稿,以知"不应该那么写"和"应该这么写"

  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但如何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呢?鲁迅先生劝人学习名作家手稿,从手稿增删改替的修改痕迹中学习名作家为什么那么修改,修改的意义是什么,将其与原文定稿做对比和研究,则可得到不少启示:"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并提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

  若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去对比其未定稿与定稿,则可知"不应该那么写"与"应该这么写".看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的未定稿,其中一部分为:"还有一种小缘故,我也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但其出版的定稿为:"还有一种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其中带"[]"的几处便是作者的增改处。对比分析为什么"不应该那么写"和为什么"应该这么写",则会发现鲁迅先生的改动或是出于使表达更清晰,使读者阅读更顺畅的目的,如将"我也屡次声明"改为"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在"特地留几片……"之前增加"所以自己便";或是出于使情感表达更充分的目的,如在"给他们的世界上多……"之前增加"站着"一词。如此,学生就能获得诸如"行文要前后有逻辑而畅通,情感表达要充分"的写作启示。总之,教材之外的鲁迅作品自可成为"不应该那么写"与"应该这么写"的实践案例,当然,教师若能找到教材内鲁迅作品的相关未定稿,自然更好不过。除此之外,教师亦可充分利用其他作家的著作未定稿,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未定稿与定稿,使之获得更全面、更有用的写作启示。

  (二)看内容与形式,以充分汲取思想内容的营养

  在引导学生看大作家著作时,除对未定稿与定稿进行对比分析外,还应兼顾定稿文章中的内容与形式,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耗费了极大的精力,付出了宝贵的心血,呈现出来的,则是极尽其思想水平与艺术技能的精品。

  在承认作品的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前提下,还应着眼于作品的"形式",具体为:文本结构和表达。关于"表达",重点在"辞能达意",也即,词汇贫乏是"死文章"的病根之一,作者行文到关键处时,找不到富有表达力的"恰如其分"的词汇,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去选择"代用品",不断地"退而求其次",文章就会毫无光彩、死气沉沉。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思想感情,在老练的作家笔下会表达得细腻、委婉、生动、有力,而别人却是费尽心思也无计可施。因此,在阅读大作家著作时,在注重深挖思想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分析其行文结构和遣词造句的方式。

  以对《阿Q正传》一文的分析为例,在"形式"方面,分析其生动出彩的表达,会发现作者高超的语用艺术。如"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作者用来描绘阿Q形象的词为"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将阿Q的精神状态(懒洋洋)、身体状态(瘦)、生活状态(伶仃穷苦)全都呈现了出来。这样分析之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将此类词语积累下来。这种持续的分析和积累自会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储备,提升学生的语感,促使其做到"辞能达意".在"内容"方面,《阿Q正传》的主题在于揭示以"精神胜利法"为标志的民族劣根性,对此,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鲁迅其他作品的阅读来加以理解,如"生活中,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很容易想不通,但若转念一想'议论代表着关注,而关注则表明了自己的突出',难过的情绪不仅会快速消散,而且还会开心自足".此外,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也写道:"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由此可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并不仅仅是"民族劣根性",而蕴含着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深刻意味……如此对大作家著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挖和积累,必然会潜移默化地深化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认知品位,而这也将作用于学生的写作,使之在写作中深入地表达思想,灵活地拿捏形式。

  (三)看多个作家著作,以助思想形式的灵活驾驭

  鲁迅先生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在"看大作家著作"的维度上,除上述两点之外,读者还需注意对多个作家著作的阅读,这有助于读者受到多类思维方式、多元思想生活空间、多类语言表达风格、多种艺术趣味的影响,进而形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形成宽广的认知视野,形成运用多类语言风格进行表达的能力,形成多元艺术创造力,而当这些能力作用于读者的写作时,便会综合为对文本思想和形式的灵活驾驭。

  如鲁迅先生在致赖少麒的信中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即揭示了鲁迅先生自己的创作也是建立在"多看"基础之上的。教师将"多看"的写作思想运用于写作教学中,可以这样落实:看鲁迅的作品,受到其"思想深沉、主题深刻、描写犀利"的创作风格的影响;看毛泽东的作品,受到其"立意高远、豪放大气、文采飞扬"的创作风格的影响;看朱自清的作品,受到其"朴实、细腻、优美、清新"的创作风格的影响;看杜甫的作品,受到其"沉郁顿挫、无限悲慨"的创作风格的影响;看李白的作品,受到其"飘逸豪迈、浪漫奇妙"的创作风格的影响……这所有的影响相综合,必可促成学生多元的思想认知、多样的艺术趣味,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思想认知、灵活切换艺术风格的能力。

  二、多看各类书籍,以促"百花酿佳蜜"

  在阅读文学著作之外,鲁迅先生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没有常识的作家,怎能写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呢?作家不但要有常识,而且还要知识丰富,采得百花酿佳蜜。"

  我们据此来看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如《拿来主义》中就涉及了历史(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哲学(尼采)、地理(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生活(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等多类非文学内容,这些内容被鲁迅先生灵活地用作有力论据。反过来,若是鲁迅先生没有这些常识,那么他自己也写不出如此论据多元、论证严谨的文章来。

  三、多观察多思考,以使写作具有"典型性"

  上文提到,鲁迅先生对于创作是"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的态度,也即"观察"是鲁迅先生在"看作品"之外的第二大写作思想,具体表现为:对于小说中的"模特儿"问题,他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此处的"看"便是"观察".观察的结果便是作品的"典型性",如《阿Q正传》一经发表,被鲁迅先生指责过的张三看了,以为阿Q是指张三的,被李四看了,又以为阿Q是指李四的,而实际却是:阿Q既非张三,又非李四,而是一个来源于作家对多人观察与思考的"综合体",一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而可影射多人的艺术创造。

  这种"观察"的写作思想虽在如今的写作教学中也多被承认、多被运用,但却多止于"径直复刻"的浅层次上,也即多指向对一个"一定的人"的写作,如,观察父亲而写父亲,观察母亲而写母亲,而很少类似于鲁迅写阿Q一般向"综合"、向"高于现实"的层次进阶。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落实"观察"的具体策略可以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并综合多人特征,建构一个可以典型反映主题的新形象。如,主题若为"反映当代人的精神空虚",则可择一人之事,如"空虚的一日生活",再择另一人之言,如"生活就该是这样慵懒随性的",再择第三人之神态,如"常常发呆,无所适从",整合成为一个可以充分反映主题的"艺术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构造训练不仅将促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还将大大突出其写作构思的典型性。

  四、写完多读,以旁观发现写作问题,完善文章

  上文关注的方面皆可归入"写作积淀"一类,对于"写后工作",鲁迅先生亦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及:"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对此,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写道:"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究其原因,是因为只有在写完文章后,写作者才能从读者、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文章全局,发现写作问题,进而完善文章。从鲁迅先生布满增删改替痕迹的作品手稿中也可看出其对"写后工作"的认真践行。

  "写后多读多改"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也是师生相当重视的环节,这里为什么又要单独列出,且冠以"创新写作引导"的名头呢?一是因为它确实很重要,是佳作成型的必要前提之一;二是因为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虽然师生都知道需要多读多改,但这个环节却很少能被学生落实好,很少能被教师监督好,写作教学一直处于"重指导轻讲评、重讲不重读、重一次作文不重二次作文"的状态。

  总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深挖其写作思想并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加以运用,对于教师改进写作教学理念,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皆是有力的拓展、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陈丽贞。论鲁迅的写作思想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李保来鲁迅写作思想简论[J]龙岩师专学报, 1998(4)。

  [3]陆晓燕试论鲁迅的写作观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4]杨峰。创意写作视域下高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作者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
原文出处:陈建平.从鲁迅作品出发创新写作引导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5):13-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