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结论
5.1 海德格尔式的解读。
在解读尼采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是按照自己的学术准则和思想结构进行的。
就xuwuzhuyi历史的重复或者关于当前之物的形而上学重复来说,实际性概念的引入证明了海德格尔与尼采之间的某种一致性,他们所针对的都是xuwuzhuyi这一历史事件。从艺术第四命题中可以看出,无论海德格尔还是尼采都以审美艺术作为克服xuwuzhuyi的出路。然而不同的是,尼采选取的是一种价值理路,而海德格尔则延续了《存在与时间》里他的基础存在论思路。
把尼采作为研究主要课题后,海德格尔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转变,不过也不难发现,这种转变却始终游走在《存在与时间》所筑成的围城之内。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转变,只能通过某种海德格尔式的重复来完成,其本质不曾偏差。海德格尔在思想后期谈论艺术始,始终是围绕存在之真理的发生进行的,目的是要将人纳入到存在的真理之中,使之成为存在的看护者,而不是支配存在。他希望以这种方式颠覆那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用海德格尔的语言就是存在之真理的遗忘传统,让新的可能性和真理得以向我们显现。海德格尔同狄尔泰、胡塞尔一样,认为现代性的危机归根到底是西方文明的危机,是这个文明的核心即形而上学的危机。西方形而上学从开始就走错了路,遗忘了存在,以为人可以随意支配存在,从而使人的地位获得极大突出,这显然是不妥当的。随着现代进程的不断加快,局部文明向世界文明转变进程的加快,西方文明的危机也渐渐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随其产生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对根源--西方文明的危机--予以反思。
对艺术的思索构成了海德格尔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思的主要课题,与这一线索并行的是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海德格尔中期的思想行走在追问存在历史的道路上。鉴于历史性地思考存在对海德格尔而言并非偶然,相反,它揭示出了思想的必要性,因为"作为生成的存在就是历史".与尼采不一样,海德格尔不仅思考历史,而且还追问历史的本性。历史的本性在于发掘出本质性的历史,而存在的历史就是这种本质性的表达。存在的历史首先是自身遮蔽的历史,它发生为形而上学的历史。艺术作为存在的发生为这样的历史建立基础,是本质性意义上的历史。
5.2 艺术第四命题在本质上是反形而上学的。
现在,我们把对艺术第四命题的审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时间似乎需要回到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化和理性化的不断深入,主导着现代文明,二者的联合催生出一个无灵性的世界,而人作为有灵性的生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
海德格尔说,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但是,不难发现,现代文明的发育却造成了诸神的缺失,人在庸俗的功利品味和冷漠的科学理性的支配下,变得污浊破损,生命的血液仿佛流散在荒芜的沙丘之中。因此,性灵的漂泊乃是浪漫主义者的基本生存体验,而精神返乡则成为他们的首要价值关怀。虽然哲学家们的思想各异、表达多样,但不论其样态存在多大差异,内在的精神支柱却有着高度的契合,那就是坚持并伸张审美对功利、艺术对科学、情感对理智、诗人对俗人、天才对大众的价值优先性西方基督教传统中严格设定了一条区分神圣与邪恶的道德界限,宗教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把守这条界限,防止人们堕入邪恶的深渊。随着人类进程的跃步向前,这条边界被一步步蚕食。卢梭以"忏悔"的方式表现自我,成为一代新风的树立者。尼采或许会认为卢梭所奠定的这座里程碑高度不够,在尼采看来,《忏悔录》的作者争辩"谁比我好"之类的问题时竟是跪拜在上帝法庭,这是十足的弱者之病态呻吟。尼采干脆宣称上帝已死,既如此,就再无神圣的道德法庭,因而一切都可以探索,一切都需要细细咀嚼。
上帝之死乃出自一个疯子之口,如此丧失理性的疯狂,从侧面印证了价值重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这也正是积极的xuwuzhuyi的开端。
5.3 未完成的路径。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古典的xuwuzhuyi"是一种完成了的xuwuzhuyi,是一种最彻底的、意识到自身的xuwuzhuyi,而且只有这种极端的xuwuzhuyi才有可能被克服,因为,"xuwuzhuyi不能从外部来加以克服。仅仅用另一个理想,诸如理性、进步、经济和社会的'社会主义'、单纯的民主之类的东西,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从而试图把xuwuzhuyi强行拆毁和排除掉--这样做,是克服不了xuwuzhuyi的。"反过来,"重估"一切价值,颠倒先前一切形而上学的价值设定甚至形而上学本身,用强力意志取代生命力的萎缩,从而克服xuwuzhuyi,这也正是尼采的"反运动"思路。"尼采把他的形而上学理解为极端的xuwuzhuyi,而且,这种xuwuzhuyi同时已不再是xuwuzhuyi了。"因为尼采把虚无的对立面--存在--理解为"价值",最高价值的贬黜就是xuwuzhuyi,这样一来,克服就意味着重建:一切价值重估。正因为重建了一种新的价值--"强力意志"--所以它虽然是对一切自在的价值的毁灭,但同时也意味着对一种动态的、人为的价值的恢复,这就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绝对价值。我们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黑格尔"主体即实体"和"真理循环"原则的影子,海德格尔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把尼采和黑格尔的思想相提并论,统称为"主体性的形而上学".
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其颠覆性就在于不再用任何自在价值作为此岸世界事物的尺度,而是要凭借生命的强力意志在此岸中创造出自身价值来。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不但揭示了欧洲xuwuzhuyi的源头,而且使这种xuwuzhuyi的本质得以暴露。欧洲xuwuzhuyi认为自己是立足于坚实的存在论(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它是不肯把自己叫做xuwuzhuyi的,但是,自信的高傲使其愈加偏离,它实际上从一开始便遗忘了存在,而把存在者设定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它从来没有思考过存在本身,而只是考虑存在者的问题,从而始终隐含着无根性。但海德格尔同时也指出,尼采自己虽然揭示了欧洲xuwuzhuyi的这一存在论上的本质,却并没有理解这种本质,他仅仅把存在理解为价值,尽管消解了彼岸世界,但又在此岸世界种下一个新的存在者为根,因而他也无法真正克服xuwuzhuyi。
就方法论而言,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一方面带给人们空间可能性,扩展了人们的思路和想法,另一方面,现象学方法对一切确定性的陈述、定义和说明的反对,直接导致了不确定文字和无休止的争吵。就思想本身而言,海德格尔认为xuwuzhuyi就是存在的遗忘,就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而克服xuwuzhuyi也就是对存在本身的寻找和思考。他创新了自己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思考xuwuzhuyi的新道路。他以存在维度看待虚无,而非从价值维度,这是他与尼采的不同。
这一思路对认清xuwuzhuyi本质、追溯xuwuzhuyi根源有重要作用,进而引起人们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并且尝试去克服xuwuzhuyi。海德格尔从初出茅庐到现在已近一个世纪之久,但其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他以极大的勇气拒斥整个西方文明传统,这种反抗是极为彻底的,因此,他对西方传统的反叛具有摧毁性的影响。相较于后人如德里达、伽达默尔等对西方文化传统反对的保守性,更凸显了海德格尔精神的可贵。虽然海德格尔这种追溯源头以期从根本上克服xuwuzhuyi的设想未能获得成功,而且这个过程也不顺利,但哲学本身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道路,因而后人也不该求全责备。他的理论成果正如他的作品名称那般,已成为无止境之路上的临时路标,为后人的前进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1][德]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6.
[4][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 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7][意]詹尼·瓦蒂莫。《现代性的终结》[M].李建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法]阿尔弗雷德·登克尔等主编。《海德格尔与尼采》[M].孙周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9][德]尼采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14.
[10]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1]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2][美]梯利着。《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3]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7]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古希腊]柏拉图着。《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二、外文着作:
[1]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transla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HarperSanFrancisco, 1991.
[2]Martin Heidegger, The Basic Problem of Phenomenology, 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dter, Indiana Unibersity Press, 1982.
[3]Martin Heidegger, Basic Writings, edi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8.
[4]Stanley Rosen, Nihilism: A philosophical ess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5]Karl L?with, Martin Heidegger and European Nihilism, translated by Gary Stein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6]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The Will to Power,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 and R. J. Hollingdale, edited by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1968.
[7]Louis P. Blond, Heidegger and Nietzsche: Overcoming Metaphysics,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2010.
三、论文类:
[1]邓晓芒。 欧洲xuwuzhuyi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J]. 江苏社会科学,2008,02:1-8.
[2]孙冠臣。xuwuzhuyi的精神坐标--尼采、海德格尔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A].见: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5 年年会会议论文(下册)[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2015:681-693.
[3]吴增定。 尼采与"存在"问题--从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解读谈起[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1-68+95.
[4]余虹。 xuwuzhuyi--我们的深渊与命运?[J]. 学术月刊,2006,07:14-22.
[5]孙玉良。 论海德格尔对尼采阐释的态度转变[J]. 学术界,2010,03:156-161+287.
[6]庄忠正。 尼采: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论尼采与形而上学[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1-46.
[7]赵静蓉。 诗意栖居的本真性--论海德格尔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返乡之途"[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13-117.
[8]张晓兰。 论海德格尔对xuwuzhuyi的反思和超越[D].华中科技大学,2013.
[9] 伍永忠 . 海德格尔对尼采审美主义的超越 [J].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5:69-72.
[10]孙柏林。 论海德格尔的"大地"之思[D].云南大学,2012.
[11]王恒。 xuwuzhuyi:尼采与海德格尔[J]. 南京社会科学,2000,08:8-12.
[12]任景辉。 论海德格尔对xuwuzhuyi的哲学反思[D].辽宁大学,2008.
[13]陈浩。 从重建等级制看尼采对xuwuzhuyi的克服[D].清华大学,2007.
[14]舒志锋。 尼采美学思想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15]缪勇。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6]杜学敏。 海德格尔的艺术创造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3.
[17]尹上。 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8]何江新。 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9]陈治国。 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
[20]陈嘉明。 现代性的xuwuzhuyi--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19-125.
[21]刘森林。 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xuwuzhuyi的根源[J]. 学术月刊,2014,12: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