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口密集,人员规模通常较为庞大,其人员结构趋于年轻化、动态化,成员年龄处于由较为不成熟向较为成熟的关键转型期,心态和组织认同较弱,建筑场所配备使用和物资管理工作极为复杂,所以一直是防火管理的重点单位和难点区域.特别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在各个地区分布的数量和规模都极为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 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442 所( 尚不含 36 所其他机构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和 823 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在校学生31953953 人( 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各类本专科生,不含网络本专科生) .因此,推动高校防火管理工作具有特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从目前的成果看,却鲜见有研究人员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一、高校防火安全管理现状
从高校防火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看,我国一直重视高校防火安全管理,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从地方到高校都有相应的防火安全管理建章建制.在国家层面,我国从 2010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2009年 7 月 3 日审议通过) ,从三个方面强化了高校的防火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职责,检查、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督促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是要求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对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消防监督检查,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三是要求各类高校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
在地方层面也相应地制订了高校防火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学校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和《学校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江苏省制订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规定》,福建省制定了地方高校学生防火安全管理专项制度《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各类高等院校也陆续制定了自身的防火安全管理办法,如《浙江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北京邮电大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中国人民大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部分高校还加强了防火器材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等现代防火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化了消防安全管理培训( 如 2013 年 5月 20 - 23 日为期三天的江苏省高校首届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 .
但是,由于高校内部建筑设施、物资设备和人员构成等方面的特殊复杂性,防火安全管理的难度大幅增加,火灾仍时有发生.据消防部门官方统计,2007 年至 2013 年,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共发生火灾 7739 起,充分证明在现阶段加强高校防火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二、高校火灾频发的根源分析
从近几年高校的几大具有典型性的火灾,如 2007 年 1 月11 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 2 舍一楼火灾,2008 年 5 月 5 日中央民族大学女生宿舍楼火灾( 容纳学生 3000 余人,起火原因为未安全用电,事发后该宿舍楼被查出 1300 余件违规电器) ,2008 年 11 月 14 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火灾( 宿舍使用"热得快"引发,4 名女生遇难) ,2011 年 10 月 10 日中南大学本部化工学院理学楼火灾( 因未将遇水自燃的实验用化学药剂放置于符合安全条件的储存场起火) ,2013 年 6 月 6 日太原理工大学西区家属院突火灾 ,2014 年 6 月 21 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餐厅火灾( 位于西北大学餐厅 4 楼露台违规加盖的活动板房失火) ,2014 年 6 月 19 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废弃南大楼、宝山校区一栋学生宿舍楼火灾,等事件看,高校发生火灾的原因虽然极为复杂,但大体归可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人口结构为高风险火灾诱发人员构成的密集型社区群里,易引发火灾.高校人口过于聚集,人员结构趋于平行化、年轻化、活泼化、幼稚化,性格多未成熟,特别是多刚从由家庭较大约束的高中学习生活环境,转移至有较大自由度和自主管理性质的高校环境,生活经验不丰富,对火灾危害的认识不深,日常生活中容易马虎大意,忽视防火安全,从而引发火灾.2008 年 5 月 5 日发生的中央民族大学女生宿舍火灾、2008年 11 月 14 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火灾等,都属于由于学生缺乏防火安全意识,未安全用电所致.
二是面对复杂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部分高校未建立的健全周密的防火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防火管理不善的问题.高校人员密度大,隐藏火源较多,但是在未引发火灾前,这些火灾隐患的信息很难全面收集,如果未对校园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教学、实验、学生和教职工课外活动以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进行基于防火安全要求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则极易诱发火灾.上文 2011 年 10 月 10日中南大学化工学院理学楼火灾即是未按照有关防火规范保存火灾高危化学药品所致.
三是高校致火因素较多,客观上为高校的防火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高校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其核心任务,因此,基于人才培养需要而建设的各类教学实验住宿等场所极为密集.一些易燃、易爆、高毒、高能等高危害物质时有使用和储备,而学生教师和其他行政后勤人员的个人日常用品中也多有可导致火灾的物品,给高校的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所以,即使大部分高校业已建立起完善的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却多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难以杜绝火灾的发生.如上述几所发生火灾的高校,在制度上大多都有相应的规定,如东北师范大学制订有《东北师范大学消防安全工作条例》,上海商学院制订有《上海商学院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太原理工大学制订有《太原理工大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但是仍然无法彻底防止火灾的发生.
四是高校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被边缘化.高等院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所以所有的管理活动皆以此为中心,加之火灾通常只是"偶发"的突发性事件,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从一般的情况看,其重要性尚被排于一般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之后.这一思想认识常常导致高校在日常防火安全管理上疏忽大意,对防火设施维护、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火灾隐患排查不及时.如上海商学院火灾发生时,宿舍楼的灭火器居然是久未更换的过期产品.
三、加强高校防火安全管理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防火安全管理: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防火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健全防火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应重点完善防火安全制度执行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健全各类易燃教学、科研、生活物资的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总体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教育部、公安部制订的高校防火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执行高校防火责任人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和防火宣传教育制度,做到学校防火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有法可依; 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管理,建立防火安全管理记录制度,对日常防火安全管理活动进行痕迹管理,确保管理责任能够落到实处; 加强对学生的防火安全规范教育,树立学生安全用火用电意识和易燃物资管理意识,建立减少乃至杜绝人为引发火灾风险的主观认识基础.
二是加强易燃教学、科研、生活物资的防火安全管理,从源头防范火灾风险,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防火安全管理的重心应放在火灾的预防工作上,其核心应放在防患于未然阶段,放在加强日常的程序性防火安全管理层面.切实加强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食堂、报告厅等场所的日常火灾安全排查管理.特别是电和火作为一大日常生活最常用,但火灾隐患又极大的物资,应加强二者的使用管理,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日常学习生活用电设施,并建立学生安全用电规范,防止因学生用电或用电不规范引发火灾.
三是建立防火安全网络治理机制.利用高校学生资源较为丰富且与同学有天然的密切联系的优势,成立学生志愿防火安全管理组织和志愿消防组织,建立校园防火安全管理的网络治理制度,扩展防火安全管理的主体来源,扩大学校防火安全管理的辐射范围,弥补学校防火安全管理教职员工相对有限、管理范围的辐射能力相对较窄的限制,建立多中心、网络化、全辐射的校园防火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四是加强现代自动防火灭火系统和耐火材料在高校各类教学、科研、办公、餐饮、住宿等建筑场所的建设运用,提升高校防火系统的防火灭火能力和将火灾消灭在萌发阶段的能力.
具体而言,应强化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和联动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等防火安全管理系统和消防系统的建设力度,提高高校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耐火能力和防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