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少林拳和少林禅宗相互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19 共50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文化学视角下少林拳“拳禅合一”的特点研究
【第一章】少林武术拳禅融合探析引言
【第二章 第三章】少林拳与少林禅宗文献综述
【4.1】少林拳“拳禅合一”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脉络
【4.2】少林拳“拳禅合一”的文化学阐释
【结论/参考文献】 少林拳和少林禅宗相互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
  
  经过查阅有关少林拳和禅宗的历史史料和文献,总结和逻辑分析少林拳和禅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5.1 禅宗的世俗化对防卫能力提出了需求,是少林拳形成的基础。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借助少林寺平台,经过禅宗有条件选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处处体现禅宗思想,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拳种特点的少林拳。
  
  5.2 从文化学角度对少林拳形成和发展可划分为“散兵游勇”、“枝繁叶茂”、“花满人间”三个阶段,划分依据为少林拳文化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对少林拳文化结构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5.3 少林拳“拳禅合一”主要体现在“以禅引拳”和“以拳修禅”两方面,二者相互影响和促进,修禅为最终目的,习练少林拳是修禅的方法之一。
  
  从武术文化三层次角度分析,禅宗对少林拳文化物器技术层主要从“顿悟”教义引导拓宽了少林拳体系结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禅方式引导丰富了少林拳风格多样,禅宗“渐修”的修行方式成就了少林拳的高超技艺,禅宗戒约引导影响了少林拳的技术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了引导。禅宗对少林拳文化制度习俗层主要从禅宗的世俗化直接促成了少林拳的产生,宗法门头制度的确立促成了少林拳体系成立两方面进行了引导。禅宗对少林拳文化心理价值层主要通过“普度众生”的禅宗目标赋予了少林拳正义的象征,禅法要求僧徒行为“忍”,心理“悟”的处世态度两方面进行了引导。
  
  “以拳修禅”方面,少林拳物器技术层面主要通过习练少林拳可以明显提高寺僧的修禅效率,研习少林拳拳理和拳法可以实践禅宗要求的“大慈大悲”两方面对禅宗发展施加影响。少林拳制度习俗层主要通过少林拳具备的防卫能力为禅宗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保障。少林拳心理价值层主要通过“悟”拳理达到“明心见性”的禅宗目的。


  致谢
  
  此时此刻感觉就如三年前参加面试一般,不知不觉中在上海体育学院度过了三年的青春时光,三年前的自己仿佛就如昨天一般熟悉,只是岁月交给了我很多东西。写到致谢,思绪无法平静,想到即将告别的学生时代,想到将要面临的未来生活,借此机会整理下过去三年的情感思绪。
  
  感谢上海体育学院对我三年的培养和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感谢武术学院老师们在专业知识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让我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又快乐的三年。
  
  郭玉成老师是一位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导师,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榜样。郭老师在平日里对我的学术和生活要求对我今后的做人做事都起到了重要的标杆作用,形成了我今后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凡事要用心,踏踏实实。在学术方面郭老师一直教导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严谨的态度,要对自己所发表的论文负责,搞学术时刻保持严谨性;在生活方面郭老师鼓励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鼓励我按照自己的生活意愿去生活,注重个人特点的培养。
  
  在研究生生活阶段李守培师兄、刘韬光师兄和范铜钢师兄在生活上和论文工作上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正是由于李守培师兄不厌其烦的指导和修改,对论文严谨的要求,我才会顺利的完成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再次感谢师兄、师弟、师妹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和你们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学习时光。
  
  在研究生期间我的室友秦海龙、罗景、林培兵给予了一段愉快而又温馨的业余生活,使我生活充满了乐趣,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三年将会是我这一生中难忘的一段美好回忆;感谢我的女朋友对我一直以来的耐心等待和鼓励,让我有一个比较平稳的心态处理研究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相信我们今后回忆起这段一起走过的日子也是幸福满满。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汇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109.
  
  2.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M].登封:少林书局,2002(2):1-2.
  
  3.王玉德。文化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2.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18.
  
  5.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226.
  
  6.释永信。少林功夫[M].上海:华龄出版社,2007:189-193.
  
  7.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吕宏军,滕磊。少林功夫[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24.
  
  9.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10.唐豪。少林武当考。太极拳与内家拳。内家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1.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邱丕相。武术初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3 胡适。禅学指归[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类

        13.易行广,光明。达摩来粤与禅宗的创立[J].学术研究,2005(02):94-98.
  
  14.永信,阿德。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J].法音,2008(07):28-38.
  
  15.俞学明。“佛教的发展”和“发展的佛教”--从当代“少林寺现象”看中国佛教的未来[J].河南社会科学,2007(3):7-12.
  
  16.方立天。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34-44.
  
  17.朱耀先,周海涛。试论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少林文化”为例[J].学习论坛,2013(3):62-65.
  
  18.温兵。刍议少林武术所孕育的禅宗文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3(24):155-117.
  
  19.洪浩,姜生成。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44-46.
  
  20.刘泽亮,田青青。以武演禅:少林功夫的宗教文化内涵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7(4):37-41.
  
  21.万瑜,蔡宝忠。少林武术“拳禅合一”的结合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45-47.
  
  22.谢永广,牛英群。少林功夫“禅武合一”思想的价值初探[J].中华武术(研究),2012(Z1):155-159.
  
  23.朱永光,林群勋,蔡宝忠。少林武术起源五种“创拳说”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28-1630.
  
  24.黄心川。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J].佛学研究,1995,136-141.
  
  25.胡玉玺。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归因[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16-119.
  
  26.邱瑞琅。少林武术发展的分期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5-87.
  
  27.永信,阿德。禅武合一(上)--少林功夫[J].法音,2008(7):28-38.
  
  28.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
  
  29.王 岗 , 邱 丕 相 . 中 国 武 术 : 尴 尬 的 境 遇 与 发 展 的 新 策 略 [J]. 体 育 与 科学,2006(4):26-29.
  
  30.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25-34.
  
  31.李守培,郭玉成。中国传统水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6):72-76.
  
  32.林荫生,孙宇。唐宋南少林武术历史迹象探微[J].体育科学研究,2010(1):18-23.
  
  33.刘芳珍,杨丽娟。禅武一体--浅论少林禅宗和武术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4):109-110.
  
  34.李磊,论少林武术道德的特征[J].体育学刊,2010(6):93-95.
  
  35.Jeffrey C.Kinkley.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Martial Arts – By Meir Shahar[J]. Historian,2010,722.
  
  36.郭讲用。从禅宗义理看少林禅武传播[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47-50.
  
  37.龚红。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少林武术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13(4):1-4.
  
  38.栗霞。少林武术文化内涵解析[J].运动,2011(5):144-145.
  
  39.王柏利。禅“悟”与武“悟”-论少林武术的拳禅合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4-47.
  
  40.李嶷。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探寻少林寺的禅宗法脉[J].中国宗教,2012(1):78-81.
  
  41.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57.
  
  42.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7-2.
  
  43.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149-151.
  
  44.刘旭东。禅宗语境下的少林武术表现形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81-83.
  
  45.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7):85-87.
  
  46.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8):86-95.
  
  47.Jeffrey C.Kinkley.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Martial Arts – By Meir Shahar[J]. Historian,2010,722.
  
  48.邱丕相,闫民,戴国斌。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 体育科学,2007(12):10-12.
  
  49.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50.黄伟民。“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97-101.
  
  51.赵强。当代少林文化探微[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67-69.
  
  52.徐长青。少林寺与禅文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34-37.
  
  53.管庆丽,崔怀猛。论唐武宗“会昌灭佛”对少林武术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2):102-104.
  
  54.程大力。少林尚棍渊源论--兼析少林武术产生的文化历史原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4):23-31.
  
  55.郝勤。论中国佛教与少林武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4):32-38.
  
  56.石破。“是我太超前”--专访释水信[J]. 南风窗,2005(8):32-33.
  
  57.贾建欣。福建南少林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之我见[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0-72.
  
  58.周伟良。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69-73.
  
  59.朱永光,林群勋,蔡宝忠。少林武术起源五种“创拳说”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28-1630.
  
  60.李春龙,李明明。少林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13(6):25-27.
  
  61.郭玉成。武术文化与和谐社会[J].搏击,2008(06):1.
  
  62.邓正龙。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其主导思想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6):9-11.
  
  63.李春龙,张铁钢。 浅析少林武术的形成过程[J].搏击(武术科学),2010(1):38-40.
  
  64.苏付亮,杨丽。禅宗思想对少林功夫发展的主导作用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34-35.
  
  65.王建宇。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37-38.
  
  66.金龙,李富刚。少林武术与佛家禅宗[J].博击(武术科学),2006(8):21-22.
  
  67.王柏利,常社讯。少林武术传承理念之思考[J].博击(武术科学),2006(11):26-27.
  
  68.赵红波,杨应威。 论佛武结合的基础及对少林武术的渗透和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5(5):21-23.
  
  69.王献斐。影响少林武术起源及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J].搏击,2005(2):17-19.
  
  70.王建宇。 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禅武合一”[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37-38.
  
  71.刘福铸。南北少林传承宗派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5):15-18.
  
  72.黄心川。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J].佛学研究,1995:136-141.
  
  73.刘涛。少林寺武术馆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1.
  
  74.黄 东 辉 . 浅 论 佛 教 思 想 对 少 林 武 术 的 影 响 [J]. 军 事 体 育 进 修 学 院 学报,2013(2):61-64.
  
  75.Anonymous. K-STATE: Theatrical Martial-Arts Group, The Shaolin Warriors, ToPerform At K-State's Mccain Auditorium[J]. M2 Presswire,2009.
  
  76.纪华传。菩提达摩碑文考释[J].世界宗教研究,2002(4):19-29.
  
  77.阴山,张军。禅武圣地少林寺[J].中华遗产,2004(1):84-101.
  
  78.高文山。少林拳定义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82-85.
  
  79.栗胜夫。少林武源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2(3):74-78.
  
  80.松田隆智,阎海,吕彦。少林拳史(一)[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1983(2):41-49.
  
  81.松田隆智,阎海,吕彦。少林拳史<二>[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1983(3):46-54.
  
  82.栗胜夫。少林拳的产生与源渊[J].体育文史,1989(5):40-46.
  
  83.旷文楠。试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2):1-7.
  
  84.王丽霞。“禅拳归一”的少林拳[J].世界宗教文化,2001(1):50-51.
  
  85.Agnes S. Chan,Mei-Chun Cheung,Sophia L. Sze,Winnie Wing-Man Leung,Dejian Shi.
  
  Shaolin Dan Tian Breathing Fosters Relaxed and Attentive Mind: A RandomizedControlled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Alternative Medicine,2010,2011.
  
  86.刘世君。少林拳技击中的阴阳辩证关系[J].少林与太极,2008(11):20-21.
  
  87.陆草。论中原武术文化[J].中州学刊,2007(1):154-160.
  
  88.商执娜。刍议少林寺的武术推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3):75-78.
  
  学位论文89.周斌。禅宗养生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90.韩传强。禅宗北宗研究[D].南京大学,2012.
  
  91.张冬。宋金、元时期的少林拳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