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河北戳脚传承面临的瓶颈。
3.3.1 区域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
根据实地调研走访,对保定蠡县武术社团,其中包含习练站点习练戳脚的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对衡水市饶阳县戳脚协会、深县戳脚协会、桃城区戳脚集中习练者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对沧州肃宁苗晓兰(沧州肃宁戳脚第六代传承人)戳脚培训点进行实地调研;对廊坊固安戳脚协会进行实地调研,并借助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民俗民间文化节进行现场调研。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得知,上述区域戳脚习练者年龄分布呈现出青少年习练者参与性较高,基础较为雄厚;青年习练参与性下降,且较为薄弱;整体参与习练者数量男性优于女性;女性习练者多以青少年为主;中年参与者普遍薄弱。女性人群参与性少,就目前习练者来说也是以青少年居多,通过调研走访得知是由于传统观念,拳法风格特点因素造成。据苗晓兰老师口述,在农村传统习俗对女性习武的影响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逐步淡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家长的观念保守,认为女孩子应从事安静、文雅的活动,而戳脚在河北地域流传基本以武趟子为主,技法上突出刚猛爆裂、矫捷灵敏,且基本功的习练多伴随踢木桩等艰苦的强化训练,使得女性习练者难以适从,进而影响了女性习练者的参与积极性。由于戳脚属于北方代表性地域拳种动作大开大和、放长击远,较之与太极拳相比动作过于激烈,由于中年人参与武术习练多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导致中年人群参与性较低,大多数人到中年仍然参与戳脚习练者多为自由习练戳脚的武师和在各地区及协会、站点的教师和传承人。
青年习练者人群作为传承传统武术的中坚力量具有不可比拟的特定优势,例如,身体发育、肌肉骨骼结构合理的生理优势;心绪稳定,注意力易集中,毅力恒久的心理优势,但是同时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所赋予的众多责任,农村的多外出打工,城镇的多深造、就业,难有精力继续从事武术训练和相关武术活动的参与,只有少数人依然能坚持不辍的习练,这已然成为传统武术各拳种、各地域、各流派所具有的共性问题。
本人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同沧州肃宁戳脚传承人苗晓兰老师进行交流,苗老师自幼习练戳脚,常年不辍,时年 53 岁时依然活跃在各类传统武术赛事中。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凌厉戳脚》一集中,苗老师已过中年,却依然能运用戳脚基本功,一脚踢断深埋于地下的榆木桩,可见其功力一斑。在提及咱们老家还有年轻人练戳脚么,苗老师说:"我作为一名武术家,同时也是一名母亲,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多重责任,多年来,不论严寒酷暑,稍有闲暇依然是练拳不辍。"现在,苗老师在肃宁当地教授喜好戳脚功夫的小孩子,其真切希望戳脚这一古老、神秘、优秀的代表性拳种不要在我们手里消亡,多培养后备人才,希望"北腿之杰"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3.3.2 自身价值认识不足,政策扶植力度缺乏。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重要的肢体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健身娱乐价值等,随着河北戳脚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河北戳脚的美誉度,在此良好的平台基础之上,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入挖掘,精心整合河北戳脚的本体价值,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成为社会大众的共享资源。
通过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调研走访发现,当前关于河北戳脚的组织、协会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作为地域性代表拳种,没有形成一个官方机构,相关资料的留存也都是由传承者、习练者个人保存,只有衡水饶阳作为河北戳脚的起点现存资料较为详实,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但是以上举措也都是个人行为,缺少政府介入。作为首批武术之乡的沧州,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沧州市体育局下设武术科,是我省的突出亮点,可是由于机构内部所限,对河北戳脚,尤其是肃宁戳脚只是保存普遍意义上的资料。河北戳脚传承区域的相关文体主管部门应加强重视,提供必要的资金及其他物质保障,建立官方的组织机构,设置相应的数字博物馆或数据库,定期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浓郁地域特色的演武活动,充分带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
3.3.3 传承模式单一,非遗意识有待强化。
长久以来,传统武术多根植于农村这一赖以生存的沃土。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变革,武术在民间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被蚕食。传统武术依然保存着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导致传统武术的受众人群日渐缩小,后备人才培养受限,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相关管理部门应与传统拳种的传承者沟通,摒弃保守的传承观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配合把传统武术根植于学校教育,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学优势加大后备人才培养。
河北戳脚这一北方拳种瑰宝,应上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上,各地政府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及资金保障,在现有饶阳戳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肃宁戳脚、蠡县戳脚的申遗筹划工作,并整合体系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政府确定其合法继承人身份,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使其潜心传承,无后顾之忧。
3.3.4 缺乏对外宣传,数字化建设落后。
通过电视媒体及网络媒体等媒介加大对河北戳脚的宣传力度。多年来,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侧重于竞技武术的竞赛,以及官方参与的商业化赛事等活动,即便是武术相关的影视作品也是展现竞技武术的高、难、新、美,对传统武术的宣传较为薄弱,尤其是我省地方电视台,鲜有对我省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优秀拳种的宣传,只有 CCTV-4《走遍中国》栏目对我省戳脚进行过报道,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通过网络对河北戳脚进行查询,只有衡水饶阳戳脚因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过体系完备,内容详尽的影像制品和网站制作,其他地域大多是自行录制一些套路演练的视频,难成体系、规模,且缺乏正规性,在网络上的资源更是篇幅甚少。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展现河北戳脚的价值,通过媒体宣传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性。
3.3.5 传承内容单一,道艺传承淡薄。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传承路径虽然步伐缓慢,但也在通过学校教育这一路径拓宽田间地头的传承思路,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内容方面,却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只是一味的追求对技艺的传承,淡薄传统武术术道并重的传承理念,存在于传统武术传承竞技化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只是在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和技能掌握的教学方法上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可是对武德以及与传统武术相关的文化背景上反而弱化,只有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存在对传统武术理论基础的讲授,而在中小学阶段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是习练者掌握必须的理论基础。希望在对传统拳种进行技能传授的同时,也打下相应的理论基础,可以采用师资聘请,集中学习等多途径解决传统武术传承的单一性。
3.4 发展戳脚的当代价值分析。
纵观传统武术发展历史脉络,其兴衰荣辱大多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相融汇,尤其是统治阶层对武术文化的需求和社会大众对武术价值的认知、取舍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价值笼统可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显性价值指其技击自卫、强身健体、强国强种、娱乐大众;隐性价值指其文化传承、育人树德、刺激经济,其各价值功能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传统武术;传承传统武术;弘扬传统武术。
3.4.1 戳脚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习练是通过人体肢体运动来实现的,习练者只要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就能够增进健康,即使是在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的古代人们也没有忽视它的健身价值。
戳脚拳是以腿部、脚部运动为主要部位的拳术,在其套路演练和功法训练过程中十分注重腿脚的训练,练习途径也相应丰富。习练戳脚拳除具有普遍意义的健身价值之外,还具有其特有的健身价值。由于该拳种习练以腿脚为主,长此以往必定使习练者下盘功夫稳健,腿脚灵活。我国古代医疗典籍《黄帝内经·足心篇》就有通过观足治愈疾病的论断;汉代被誉为神医的华佗也在其着《华佗秘笈》中阐述健足对人体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其他各系统在脚部有近八十个反射区,脚部也被誉为人体"第二心脏",长期进行脚部运动所起到的反复按摩、碰撞、震动作用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有着显着的作用。戳脚拳术功法习练中有"踢桩"一法,踢桩是在靠桩的基础上,用踢、蹬、铲、挑等多种腿法通过击打树桩进行习练的方法,通过反复习练增加腿部和脚部的力量,长期反复习练也间接使六条循行于脚部的经络得以顺畅。此外,在进行腿法练习时将连环腿、剪腿、鸳鸯腿、磋脚、踩莲等腿法进行反复习练,对下肢柔韧性、灵活性明显提升,进而使习练者步履轻安,中老年人如能循序渐进加以习练,从而起到防止跌倒的目的,笔者通过沧州戳脚拳传承人尹炳武先生演练和交谈更加印证了长期习练戳脚拳术对人体下肢柔韧、平衡、力量、灵敏等各素质的促进作用。
3.4.2 戳脚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文献记载:"起先氏族公社成员除了在日常生产实践、劳作时间接受到多种受教育外,又在政治、经济和文体活动中通过参与、融合受到教育,他们通过游戏参与、经济引导,并运用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多重表现形式进行教育。"而戳脚拳的育人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习武人所秉承的武德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着《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非信、廉、仁、勇不得以传兵论剑,其与道同符,内可治身,外可应变,君子比德已"的记述。做为传统武术的重要构成"武德"所具有德育教化功能,其提倡的仁、义、礼、信、勇,是为习武者精神信念,也是行为准则,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技击功能的弱化,武术的育人价值恰恰被当今社会所汲取。从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中的"保家卫国",到近代社会所提倡的"尚武崇德",再到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无不通过习武者的慷慨壮举,耳濡目染着现代社会。除此以外,习武者坚守孤寂,千锤百炼的习练过程也在深深震撼当今社会的浮躁,当一名戳脚拳习练者,为了技艺纯熟的孜孜追求,孑然一身,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更加印证了传统武术"性命双修"的精髓。在肢体训练的同时,体悟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践行着"文以泽心,武以观德"的习武之道,体现了传统武术育人功能的"知行合一",对于解决当前"德育溃退"和由"诚信缺失"引发的社会道德下滑有其独特作用。
此外,习练戳脚拳亦能陶冶习练者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戳脚拳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通过相互切磋技艺;交流习练心得;归纳习练感悟,既能提高技艺,也可增进友谊,通过演练和交流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良好的人际交流,同时不论酷暑严寒的坚持不懈,也使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的到升华。
3.4.3 戳脚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戳脚拳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习练、传承、发展戳脚拳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其经济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个人习练,带动社会参与,通过进一步发展、传承通过"开馆授徒"、"影像制品"、"赛事运作"等一系列活动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通过"武术搭台,经济唱戏"充分以传统武术、传统文化为载体,带动参与区域和周边地域经贸活动的间接经济价值,例如通过举办"戳脚拳术展演"、"戳脚功夫年会"等活动起到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的目的。戳脚拳种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养生健身、育人树德的特色内涵,如加以整合、利用,都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地方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3.5 河北戳脚传承路径构想。
3.5.1 立足非遗文化,发展区域特色。
中华武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之一。"南拳北腿,戳脚一枝花",戳脚作为北腿之杰。无疑,戳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从目前来看,戳脚在河北地域传承主要分布在衡水饶阳、沧州肃宁、保定蠡县、廊坊固安等四个区域,笔者通过对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及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和群众艺术馆网查询,结果显示沧州武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廊坊固安戳脚被列为"省级第三批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饶阳戳脚被列为"省级第四批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蠡县戳脚被列为"省级第五批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地区高碑店市的戳脚翻子拳被列为"市级第四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省级第三批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廊坊固安戳脚,却随着老拳师们的相继离去,呈现出后继乏人的现象,技术传承和历史传承均面临消亡。现今,作为沧州肃宁戳脚的第六代传承人苗晓兰,传承身份得以确立,且传承效果良好,通过媒体报道早已享誉海内外,正在肩负着沧州肃宁戳脚传承的重任。
通过笔者调查结果显示,戳脚主要传承区域:衡水饶阳戳脚、沧州肃宁戳脚、保定蠡县戳脚、廊坊固安戳脚均已被列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官方首肯,除廊坊固安戳脚频临失传外,其余三个地区传承良好。
通过实地调研得知,2014 衡水饶阳戳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饶阳戳脚第六代传入宋君杰正。衡水戳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一面为河北境内其它戳脚,乃至于其它拳种的申报提供了经验表借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村落传承的弊端,即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一股合理,实施集体经营。相对于东北、北京等地戳脚而言,河北戳脚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何立足河北区域特色,走求同存异,共同开发的路径,就成为打造河北戳脚这一整体概念的突破口。
3.5.2 立足京津冀一体化,促进合作共赢。
从历史来看,京津冀自古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近代以来,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作为了一个体而呈现。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构想,即始于 1982 年的"首都经济圈"之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京津冀一体化成为了国家战略。2015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指出,协同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核心主题,为实现京津冀国家战略,我们应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努力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为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宏观背景。戳脚作为三地共有的文化资源,决定了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识,可在传承人培养与流动、文化产业旅游、技术交流等方面入手,实现戳脚的京津冀一体化建构。简言之,合作共赢是河北境内戳脚传承地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3.5.3 立足三大共同体,实现协同式发展。
文化生命的可持续性在于传播,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生命力同样离不开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武术的传播发展,日渐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武术传播共同体,即以高难美新为目标的竞技武术、以民间大众为基础的传统武术、以各级院校为依托的学校武术。竞技武术自不待言,如在传统武术方面,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了 140多位武术和教育界专家教授,以传统武术拳种为依托,编写出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以面前全国推广。再如学校武术方面,按照《教育部体卫艺司函[2013]37 号文件》精神,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实施"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改革。
三个层面的武术传播共同体的构建,为河北戳脚的的发展提供了崭新命题。就河北地域而言,如沧州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传统武术节,其中,2010 年沧州第八届传统武术节经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升格为国家级节庆赛事,即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高规格的赛事不仅为传统武术的交流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而且还促进政府制定了"武术进校园"政策,将武术列为各级学校必修课。政府通过武术传承人进学校、拳种套路创编、系列赛事开展等手段,使得武术进校园全覆盖。由此可见,通过政策协同,沧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武术、传统武术、竞技武术三大共同体的协同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河北地域戳脚的传承表现为:学校武术教育层面有所开展,但总体发展不平衡,如 2008 年起,蠡县小学设立地方校本课程"戳脚武术",蠡县职教中心新设立了"戳脚"武术中专专业。竞技武术表现为,河北戳脚以传统武术为主,技术创新不足。传统武术层面表现为,以各地武术协会为依托,其它民间组织自主性不强。
三个层面在传播戳脚方面虽各有侧重,面对不同的受众,但三种并非不可调和,如作为传统武术形式的戳脚传承人一方面可进入到各级学校,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进入到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素材。当然,竞技武术形式的戳脚亦可进入学校武术领域,走体教结合的路线,实现后背人才的培养。一言以蔽之,河北戳脚拳种的传承,应立足上述三个层面,扩大戳脚发展以依附的传播空间,进而实现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