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戳脚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从河北省图书馆、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体育学院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沧州市图书馆等,查阅与本文相关的书籍文献及馆藏古籍资料、武术相关论着等;通过对各级武术协会官方网站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查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以"戳脚"、"拳种传承"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 1990-2014 年,共计 81 篇,其中针对本论文的硕博士论文尚属空白,与"戳脚"相关论文共计 17 篇,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只有 1 篇。通过对所得资料的归纳总结,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2.2 访谈法。
针对河北省区域内戳脚的发生与嬗变,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传承历史脉络,相关技术体系,以及各门派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现状等与本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实地、电话、邮件访谈,并记录访谈内容。
2.2.3 田野调查法。
在研究过程中,为获得一手资料,弥补公开发表文献资料的局限,本人深入河北地域具有戳脚悠久传承历史的习练戳脚群众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和聚集地,进行实地研究。因笔者为高校教师,课余时间充裕,为田野调查法的运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本研究田野调查分三个层面展开。
首先是拳种技术体验,将研究者"局外人"的身份转型为"局内人",操作过程为跟随戳脚传承人习练技法,其中在沧州肃宁戳脚传承人尹炳武先生处,学练 2 个月;在沧州戳脚代表人物齐保卫先生处,研习戳脚 2 个月;在沧州戳脚代表人物苗晓兰女士研习戳脚 2 个月。通过半年的习练,基本掌握了戳脚的核心技术,为深入把握戳脚的技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拳种技术沿革调研,除了在上述戳脚传承人学艺过程中调研外,还走访了衡水戳脚传承人宋军杰先生、河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韩艳丽副主任、河北体育学院马振水教授等,梳理了不同时期戳脚技法的变迁,不同地域戳脚技法的异同,从技术层面明确了河北地域戳脚的传承现状。
最后是拳种传承系谱的考证,戳脚作为身体展演技术,与其它拳种一样,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血缘、业缘的口传身授传承,到武术拳场、武术馆校的系统传承。不同地域代代相传的传承人构成了戳脚的传承系谱。通过深入保定、沧州、衡水等区域进行田野,分别调研了戳脚传承人刘景荣先生、尹炳武先生、宋君杰先生等。此外,本着无处不田野的人类学转向,阅读了地方文史资料,形成了文献田野与实地田野的相互印证,感悟戳脚拳种的历史厚重感,掌握河北戳脚田野调查的原始资料,最大限度的保证所得资料的真实、客观性,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真相,并对各流派戳脚技术风格特点和传承脉络与传承人、代表性人物交流,进一步保证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2.2.4 比较法。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河北地域戳脚传承主要区域衡水、沧州、保定、廊坊四地的技术体系和风格特点进行比较,尝试梳理出不同风格戳脚的演变过程,为促进戳脚的交流、发展提供指导。
2.2.5 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通过 EXCEL2014 软件进行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