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加快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航空冷链物流需求越来越大,对航空冷链物流整个链条各环节如航班运行安全、机场服务质量、物流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发达国家航空冷链物流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大基础建设
航空冷链物流所运输的温敏产品,一般都是高附加值产品(如贵重物品、医药、人体器官等),在航空运输和地面配送途中,要十分小心,特别是要符合产品温度的要求。因此,要注意加强航空冷链物流软硬件建设,并促使其实现信息一体化。
5.1.1 科学推进硬件建设,有效促进其信息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国相关温控设备多以被动制冷为主,主动制冷的温控设备还未引进我国航空冷链物流市场,冷藏车等设施也未得到广泛使用,使得冷链运输不能达到无缝衔接。因此,我们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提出航空冷链硬件发展规划,推进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
5.1.2 加快航空冷链物流技术升级,保证硬件与其对接
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 POS 技术、EDI 技术和 GPS 技术等,实现航空冷链物流信息一体化,对航空冷链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
5.1.3 建立开放式的航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未来的航空冷链物流平台不再只是内部一体化,平台应取代传统物流节点的模式,形成一个开放式航空冷链物流信息中心,具备处理航空冷链物流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的能力,使信息通过平台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其它相关的机构和部门。
5.2 加强行业监管
为了满足市场机制体制,我国应不断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做到资质认定制度贯穿航空冷链物流各个环节,做到有责可究。
5.2.1 航空冷链物流类货运代理的资格认证
完善航空货运代理资格认证制度。凡操作需要航空冷链运输产品的航空货运代理,均需持证上岗。即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经相关行业协会考核合格,方可获得航空冷链货运代理资质证书(资格证书具有时限性,到期复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
5.2.2 建立货运代理信用评级制度,创设代理资格吊销机制
航空货运代理在资质证书临近有效期时,应提前申请资质延续。资质期满后,一律不能继续使用。若资质证书期满后未重新申办,不得继续从事温敏物品的航空货运代理业务;在有效期内违反航空货运代理人规范,或未能履行相关业务者,其资质应予以吊销。
5.2.3 集装器使用厂家的资格认证
集装器使用主体须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和有效的技术力量,严格按照行业协会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保证集装器正确的使用。
5.3 出台政策法规
根据目前我国政府和民航行业的管理体制特点,在加大扶持航空冷链物流的同时,注重规范航空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完善航空冷链相关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发挥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的重要作用。
5.3.1 政府要加大扶持航空冷链物流力度,并制定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应该注重航空冷链物流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应建立卫生部、农业部、交通部、民航局、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政府机构联动机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航空冷链物流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计划,推动本行业法制化进程。
5.3.2 完善航空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和相关航空冷链物流质量标准
航空冷链行业标准是系统工程,是保障温敏物品航空运输安全的有力支撑,为多式联运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目前,我国关于航空冷链物流的行业政策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起草的《货物航空冷链运输规范》(MH/T 1058-2014),于 2014 年底开始实行。填补了我国航空冷链物流产业的一个空白。
5.3.3 推进行业监管相关政策的出台,并且引导社会监督
改革条块分割的航空冷链物流管理体制,制定配套政策法规,促进公平竞争,是行业监管部门的一大要务。具体方法如:建立温敏物品运输监测机制;健全行业准入标准、诚信认证、资质认证;加大航空冷链物流规范宣传力度,并且确保执行力度。
5.4 注重人才培养
现代航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是一个由人才引领的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拥有一批具备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航空冷链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物流网络、现代航空货运业、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了解相关的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等部门业务运作程序等方面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航空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
5.4.1 加大各大高校航空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建议高校将物流专业进行细分,增设航空冷链物流专业,专门培养航空冷链物流方向的人才,并与相关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企业实习,进一步巩固业务知识。也就是将产学研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促进专业航空冷链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5.4.2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扩大前沿航空冷链物流理论应用
加大对已从业航空冷链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使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有机会进行理论学习,帮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更好的掌握业务规范,提高工作效率,让前沿的物流理论指导我国的航空冷链物流实践,鼓励学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