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盛京宫廷乐舞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5 共5173字
    原标题: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的渊源与沿革
    
    [摘 要] 清代盛京宫廷乐舞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乐舞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清朝灭亡,296 年来满族为中国版图的统一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一民族从古便能歌善舞,在宴会时都要以歌舞来助酒兴,并自娱自乐地喜极而起舞,这种生活习俗也奠定和促进了盛京宫廷乐舞的早期发展。盛京宫廷乐舞是清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研究清代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清代;盛京宫廷;乐舞;渊源;沿革。
    
    盛京宫廷乐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时的满族被称为肃慎。在两汉时期又改族名为抱娄,到了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勿吉,而后的靺鞨(隋唐)、女真(辽金元明),这些都曾经是满族的祖先,他们的乐舞文化也都是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的早期形态。四千多年以来,满族的祖先们为满族历史的积淀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满族先世们勇敢、无畏、坚强、善战的性格、品质和民族传统也给满族乐舞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祭祀自娱舞的肃慎、勿吉时期。
    
    能歌善舞的满族人民,祖居长白山。周朝时期,中国遥远的北方有一个部落,名为肃慎,在地域上聚居在深山老林及群谷中,北而连接黑龙江,东而临海。他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捕猎和骑射,性格彪悍,个个都似勇士般晓勇善战。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及性格形成于肃慎时期,这种民族习性和民族传统对其子孙后代有着重要影响。在他们的乐舞当中,也渗透和流露着其彪悍勇猛的性格,在多部史书上可见这样的文字“肃慎之舞蹈,‘曲折多战斗容”,.由此可见,肃慎时期的舞蹈体现了满族祖先们晓勇善战的民族气概。
    
    《日本书纪》写到,以“肃慎”统称大陆北方部族,可见当时肃慎在北方各民族中以及在世界上所占的重要位置。在《钦定四库全书》中记载当时汉王朝将少数部族的马韩、夫余、新罗、楼国、日本、勿吉(即肃慎后凿、百济、夷洲、高丽等地称为四夷中的东夷,这些民族在岁末时都要终日歌舞宴饮。
    
    在《后汉书·东夷列传》当中记载:“东夷率土着,喜饮酒歌舞。夫余国……本地也。……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辟,解囚徒。
    
    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又祠虎以为神”;《后汉书》:“三韩诛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三国志》:“三韩,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会聚歌舞,舞辄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
    
    从上述资料看,当中的乐舞部分大都为两种内容,一为祭祀而舞,二为自娱自乐式的乐舞。从肃慎起满民族的喜舞乐舞的民族个性便非常突出地被表现出来了。虽没上文这些史料中只有高句丽和夫余、三韩等地的情况,没有详述肃慎的歌舞情况,但同样做为四夷部族,同样有着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肃慎也会与他们具备同样的乐舞形式。由于生活习俗的相似、居住区域的相近等等诸多方而的因素,使得肃慎的舞蹈内容及形式与他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钦定四库全书》中记载到南北朝时期的“勿吉国在高句丽之北旧肃慎国也,隋开皇中遣使纳贡,文帝厚劳而宴之率皆起舞曲折多战容。”
    
    二、曲折多战斗内容的靺鞨时期。
    
    七世纪初隋唐时期称原肃慎为靺鞨,靺鞨分为几十部,其中最强盛的是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部。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靺鞨使者曾参拜文帝,席间隋文帝要求使者表演一段他们自己部族的舞蹈,使者随即熟练地跳起了大靺鞨舞,从此以后大靺鞨舞便被世人所知,并深受隋文帝的喜爱。史料记载《隋书·列传》:“开皇初相率遣使贡献。……高祖因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上顾谓侍臣曰:”天地乃有此物,常用作兵意,何其甚也。“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也记载了同样的内容。
    
    在《钦定四库全书》中也如是记载到”隋开皇初,靺鞨国遣使来贡,文帝厚宴劳之,使者与其徒率皆起舞其曲折周旋,无非战斗之容,帝谓左右曰天地乃有人常作用兵意,态诚地气使然不而何甚邪“.之所以大体相同的内容,笔者要以两例举之,是因为在这本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看到在形容其舞蹈是照比其它史料多了”周旋“二字。两个字却对我们舞蹈研究者极为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明大靺鞨舞不仅仅只是多战斗容的舞姿造型这么简单,在动作的发展变化上还有旋转而舞。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靺鞨人大都喜舞善舞,即使不是专门习舞的使臣和随从也会即兴跳起自己部族的舞蹈,大靺鞨舞不是靺鞨人在参拜文帝之前特意创作的,而是即兴随意而舞。但这种即兴却是在一定程度当中的随意而舞,是靺鞨人在平日生活里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
    
    满族先世的舞蹈内容及舞蹈动作来自于他们多年与野兽抗争与部族之间抗争的生活。在古书中曾记载了满族先世们用石头磨成弩沾上巨毒,然后用于征战的故事。可见这一部族具有与野兽异族拼搏,勇猛战斗的狩猎生产方式,因此造就了其果断、勇敢、战斗的舞蹈内容及舞蹈动作。由此,我们也可以有足够的理由来把大靺鞨舞推测成为一种刚健有力、节奏鲜明,战斗意味十足并气势宏伟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形式。并且对后来满族的宫廷舞蹈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可以把它归根于后期盛京宫廷乐舞中喜极起舞的雏形。至于到底是如何的承继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虽然今日再难见这种舞蹈了,但我们今天的舞蹈工作者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挖掘历史原貌,并做科学的研究和探索。
    
    三、乐舞文化初具规模的渤海国时期。
    
    七世纪中期,鞋揭其余的几十个部族逐渐融入到粟末靺鞨或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居于黑水鞋朝以南,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唐朝初期已经归附唐政府。这个世纪的末期,粟末靺鞨首领大柞荣统一各部落,建立了政权。713年,唐玄宗在地设忽汗州都督府,以大柞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因此,忽汗督府又叫”渤海都督府“.此后,粟末靺鞨即称渤海国。靺鞨已成为了臣服于唐朝的渤海国,其政权组织、制度深受唐朝影响,并派留学生至长安,大量吸收唐文化和先进技术,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很密切。此时的满族先世仍然延续着祖先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品质,但开始从事了一些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后期渤海国在公元926年被辽所灭。
    
    唐朝时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渤海国的乐舞相当有名,并由于其美妙的动作被日本使臣大大赞叹,并带回了日本,从此渤海乐成为了日本宫廷宴享时所不可或缺的舞蹈内容,并深受重视。
    
    在《渤海国志长篇》中写到:”仅见者宋陈肠乐书载有靺鞨舞之名,金史乐志亦幻有渤海乐惟语焉不详,隋开皇初靺鞨使来朝,文帝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秆起舞多战斗之容此盖勿吉故俗也。渤海建国后,已制新乐,大与三年,已珍蒙聘日本,奏渤海乐是也,日本当遣内雄来学音乐,学成,归国十年无消息,文王曾遣乌须弗往问之一……宋王曾使于契丹至柳河馆,见其地渤海人,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善舞者数辈前引,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糙……“至此,我们又从史料中看到了一个舞蹈名称”踏糙舞“.”踏糙“乃是渤海人年时的一种歌舞形式,以此为众人团聚、欢娱,尽抒年节喜悦之情。这种形式可以理解为:一为自娱性群众歌舞,人们在年节之时相聚而歌,尽情起舞的男女共欢的歌舞形式;二为带有专业表演的性质,其中先命善歌舞数辈为前引,亦可能是在众人聚会时聘请专业艺术家参与表演的场而。笔者则认为对于”踏糙舞“的理解第一种更为符合渤海人的习俗,在年节时家人聚会,欢歌起舞,多以自娱的形式进行,是指满族先人在春节期间进行歌舞娱乐的古老习俗。
    
    这种踏糙舞中又可清楚地看到大靺鞨舞的影子,由此可得出结论大靺鞨舞实为踏糙舞的雏形,踏糙舞承系了靺鞨舞的战斗容,却又不失宛转优美之舞蹈动作,在其基础上作了新乐,又有专业的善歌善舞者来表演。此舞在继承先世乐舞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并吸收了前代王朝的乐制为本朝所用。
    
    四、乐舞文化吸收与融合的女真时期。
    
    十世纪初期,渤海国被辽所灭,辽代为契丹人,他们统称原靺鞨为女真。辽代将女真部落分为生熟女真。
    
    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其中编入契丹户籍的称熟女真,未编入契丹户籍的称生女真。熟女真归附于辽,而生女真仍留在关外。
    
    辽代时女真部落的舞蹈一直很重视并深受喜爱。
    
    《辽史·天柞皇帝一》记载:”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如春州,幸混同江钓鱼。界外生女真酋长在千里以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独阿骨打辞以不能。“可见当时女真人都喜爱并擅长舞蹈,而舞蹈在人们酒半酣之时更是必需要的节目,一方而把舞蹈作为视觉的享受,在另一方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宣扬了自己部族的乐舞。作为进献品此舞蹈也经常在辽代的宫廷内表演。
    
    辽天柞帝统治后期,以完颜阿骨打为中心的女真族成功灭辽,正式建立了大金国(为了区分叫法,因此历史上将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称后勃。作为鞋褐人的后代,金代的乐舞也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前代渤海国、辽国以及历代王朝部份宫廷乐舞的建制,这种吸收促进了融合,也促进了早期金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金代有了专门负责乐舞的教坊,并在渤海国渤海乐的基础上又作新乐,其内容与形式又优于渤海乐。而《渤海国志长篇》中记载到:”金代亦传有渤海乐,自明昌后教坊会兼习之,泰和初太常工人数少以渤海与汉人教坊兼习其所制新乐,必优于旧,故金人用之此又燕乐之,可考见者勿吉七部有无文字,已不可考渤海建国颇有文字书记,则唐书有明文,清初闽人陈昭令于沙阑掘得一铜镜,其端有篆文……“文中提到的铜镜与后期满族的萨满用铜镜作为祭祀的道具也有一定的联系,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民间舞蹈与祭祀舞蹈的关系,即祭祀亦用民间舞而行之。
    
    在很大程度上此时的乐舞也受到女真族擅长骑马、射箭、上山下岭奔驰如飞的生活习惯的影响。如此看来舞蹈动作也必定会是以腾空、跳跃、骑射、盘旋这样的动作居多,并继续了大鞋鞘舞”曲折多战斗容“的舞蹈感觉。
    
    五、盛京宫廷乐舞最终形成的满族时期。
    
    在金代之后满族先世们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舞蹈继续流传着,从女真开始,这个祖居在中国北部的民族变得日渐强大。当时的女真人总共有三个大的部落,是努尔哈赤结束了元明三百年女真各部分裂的局而,完成了女真的一统大业,建立了后金政权,更是在努尔哈赤称王的年代里,盛京宫廷乐舞初具规模。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于1616年正月定都于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这时已经形成了宫廷乐舞的雏形。后期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而艰苦创业。随着其势力的扩大又定都辽阳。定都辽阳后,一次在沈阳浑河上努尔哈赤在与它部族的征战中赢得了全胜,在1626年迁都沈阳,始建盛京宫殿,即今之沈阳故宫,为清朝入关前的京城。1627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其父位,将国号”后金“改为”大清“,清王朝被正式建立起来。公元1636年,皇太极颁布命令,废除了女真的旧称,建立新的国号为”满洲'.此后,女真这一民族称谓正式改为“满洲,并延用下去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建立后为了丰富和吸收更多的宫廷乐舞,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具体掌管这些乐舞,由此便推动和发展了宫廷内的乐舞。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应于清王朝的宫廷乐舞建制。
    
    由于地域位置发生了迁移和变化,宫廷内的文化艺术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盛京宫廷乐舞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地成熟和完善起来。这种地域的变迁和民族征战后的融合也同样影响到了宫廷的乐舞表演内容及表现风格,使之融集了多民族多地区的乐舞形式和内容,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和发展的清代盛京宫廷乐舞。
    
    清代盛京舞蹈当中对本民族的乐舞始终保持着一种承继的关系,并在原有的动作及素材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创作更新,比如踏锤舞与大靺鞨舞的承续与发展关系,直到后来的宫廷扬烈舞的形成,这样一种继承、发展、变化的关系使一直以来属于自娱自乐形式的满族先世舞蹈在盛京内发展成为了宫廷舞蹈,并不断地对其进行”雅“化。盛京宫廷乐舞一方而继承了本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另一方而又承袭了历代王朝的乐舞,特别是汉族的乐舞文化,这种承系和融合使盛京宫廷乐舞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着。
    
    晓勇善战的满族祖先们,向来是以”马背上而打天下“着称,四千多年来,民族的变化和发展势必会给满族的乐舞文化带来重要影响,满族人民的乐舞文化中无时无刻不明显地充斥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疆域文化。其”曲折多战斗容“的民族特征至今仍然是清代宫廷乐舞的重要特色,并充分地展现了满族的民族风韵。充满了历史沉淀的清代盛京宫廷乐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古代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重、独特的一抹色彩。
    
    [参考文献]
    
    [1]阎崇年努尔哈赤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庞志阳满族舞蹈寻觅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4]张佳生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1999.    
    [5]王克芬,刘青弋。清代舞蹈的传承与变异例。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6]王钟翰,关纪新。满族历史与文化例。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