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与学生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的交往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民间舞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实践与鉴赏能力,态度,同时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是当代舞蹈素质教育的探究过程和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在当今的民间舞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观念模糊,没有深刻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不注重各教学环节阶段性的逻辑推进,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成效不突出等诸多问题。
作为一名多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通过岁月的磨砺和经验的积累,得出想要把民间舞教好,关键在于把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严格遵循舞蹈训练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观,将各项教学要求分化到各阶段来逐步完成,保持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才能避免少走弯路,达到在有限学时里,质量的最大优化。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民间舞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在单一舞种教学中,将整个教学分为三大阶段:开法阶段、训练巩固阶段、能力提高阶段。下面从每个阶段的任务、特点、教学内容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适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全面叙述。
一、开法阶段
(一)阶段概述
阶段任务: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对该舞种风格的认识和初步掌握元素动律。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基本体态,元素动律和单一骨干动作。
阶段特点:这一教学阶段,是整个单一舞种教学的基础阶段。考验民间舞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剖析深浅粗细的程度。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整体风格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精炼讲解和直观示范,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清晰的动作概念,可运用“分解法”“重复发”“鼓励法”等来组织教学。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适用的教学方法
1.示范动作要准确,突出单一元素训练重点,快慢结合。例如:教授东北秧歌“压脚跟”动律,旨在示范单一压脚跟的动作,强调它的动作要领、发力方法和动律特征,而不要由于自己身体的习惯,配合上身的其它动律,这样的做法,容易令学生产生认识上的主次迷糊,在模仿时抓不住重点,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语言要精练,简明扼要的讲解动作的发力点,运动路线和节奏的分配等。对于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表述是,脚站小八字步,双膝微存,提胯,立腰,拔背,肩膀展开,脖子拉长,下巴颏上扬,这样的讲解将维族体态细化到身体由下向上的每一个部位,明确而清晰,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较好的把握维族的基本体态。
3. 准确把握教材和分析教材,采用“分解法”。将单一动作细化分解,正确把握教学步骤。例如,在教藏族踢踏基本步时,首先要明确膝部松弛平均的颤动是它的基本动律,那么训练的第一步应做原地双膝有节奏的颤动练习,当这一动律已经完全深化在学生的膝盖上,动起来和谐了,节奏准确了,证明已经具备了掌握基本动律的能力,再来教基本步就轻松多了。
4.对动作体态,动律初步了解后,可运用重复练习的方法。必须注意的是,重复不能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单一动作的过度重复容易造成学生身体和心理双重疲劳,对后期的学习兴趣很不利,所以教师可通过音乐、节奏和方位的变化等手段来增强重复的生动性。
5.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多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多使用“很好”“有进步”等正面词语,不宜使用否定的或是刺激学生自尊心的话,可多说“再改进点”“再努力点”等词语,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二、训练巩固阶段
(一)阶段概述
阶段任务:在第一阶段初步掌握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加以量化和巩固,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该舞种的风格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动作的把握更准确。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是:由点及面的铺开,由单一元素过度到短句训练及简单的训练性组合。
阶段特点:这一教学阶段,是风格的形成期,当身体已经逐步适应新的风格后,对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把握均得到较大提高,稳定性和连贯性增强。对该舞种风格的理解,较上阶段更为深入和全面。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适用的教学方法
1.教师在讲解与示范时,要根据学生上一阶段学习反馈的情况,有重点的揭示动作的内在规律,并注意分析动作的难点和关键技术部分,逐层讲解。如处理时的轻、重、缓、急,力度与速度的拿捏,呼吸和动作的密切配合等,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巩固,能更好的把握整个风格特征。
2.对于“跑法”(动作的错误做法)的情况,教师必须有耐心,针对问题悉心分析和总结,找到影响动作跑法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教授动作短句时,可先将链接动作拿出来单独练习,待链接动作熟练后,再将起始动作,收尾动作等整个短句合起来练习。此外,在本阶段,教师须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切不可急躁,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
3.该阶段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可采用“提问法”等语言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对风格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更好地指导身体运动。对于较难掌握的动作,要拿出来进行强制性反复练习,逐渐加大运动量,最终完成身体对风格的深入体会和适应。
三、能力提高阶段
(一)阶段概述
阶段任务:进一步深化对风格的掌握,尽量使学生做到神形高度统一,满足舞台表演的需要。
本阶段的教学内容:综合性组合、表演性组合,个性组合、技巧性组合及传统组合。
阶段特点:这一教学阶段,是民族民间舞教学向舞台升华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在前中期训练的基础上,向深度、广度突进并处成果的阶段。学生的动力定型已经稳定的建立起来,能够轻松自如的完成动作,连贯性与韵律感也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适用的教学方法
1.教师可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态环境,服饰特点及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善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练习维族“赛乃姆”组合时,想要加深摇身点颤的韵、律、情,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启发:新疆的葡萄甜而多汁,品尝其滋味,甜到心里,陶醉其中,在做摇身时要体会这种甜蜜幸福的感受,进而发挥自己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真挚表演情怀。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对“美”的表现欲望,进而做到外部的“形”与内在的“神”和谐统一。
2.“情舞于心,情满则溢”强调以情带动的训练核心。原生态是民间舞的本源,民间舞课堂中的以情带动的“情”是具体根源于原生态的“情”,民间舞“内心感受”的依据也正是与此。情感的冲动与流变也直接关系到风格的体现,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强调“以情带形”,“身”、“情”并茂的表现力,抓住原生态的形象、感情及传统的文化意识,准确把握民族风格特征。
3.利用教学媒体的功用,教师可根据所教授民间舞种特征,选择适用的音像资料,并对动态性的表演进行解读。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等进行课堂情境的模拟和创设,帮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特定风情。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技术记录学生的动态形象,便于课后进行分析和评估,这在现代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4.强化民间舞课堂教学的“自娱性”,可以充分发挥传统的形式,利用广场列阵、队形图案、调度变化,对舞等表演形式,在不受音乐旋律的约束下,展开节奏,动作的想象,展现绚丽多姿的独特个性、流派,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审美观,在把握基础的动作上不断创新,自由的运用身体,成为情感丰富,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以上几个阶段,虽然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在教授新课时,要有目的地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前后衔接,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灵活运用和创新。此外,还要有目的地进行阶段性总结,是巩固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使教师更明确下一阶段的应该怎么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以后的教学提供训练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想要切实教好中国民族民间舞,必须尊重它独有的教学规律,透彻分析和研究教材内部的机内联系,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将教学过程分阶段性逐层深入,明确各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发挥各阶段教学目标的深化功能,直至达到预期的深度和水平。
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探求它阶段性教学方法,也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大胆的创新。希望通过阶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突破实践中和理论上存在的难点,少走些弯路,尽快求得更大发展,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闪烁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舞蹈教育学》吕艺生、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潘志涛、上海音乐出版社.
[3]《文舞相融》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