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常常迥然不同,这是基于地域的不同和各自民族的不同。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在不同民族中的不同导致了对同样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从而显示出不同文化传统与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化、保留原始舞蹈的遗存、在民族交融中发展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结合“歌、舞、乐”三者使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具有独特性,在舞蹈进行中舞者互相学习、进行即兴创作。民族的独特风格与思想情感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展现,共同提炼的参加者使本民族的民族舞蹈更加完善,生命力更加顽强。而中国民间舞蹈对于舞蹈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十分讲究,要求在变化的风格中体现主旨和思想情感。
1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的形成过程
在认识了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之后,我们应该从产生各民间舞蹈特有体态、动律的原因、影响呈现完美动作“舞蹈意念”、审美特征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创作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不难发现,形式更为宽泛、内容更为深入、效果更为理想的舞蹈教学模式无疑是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它能够真正做到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进行发扬和发展。
其次,让我们讨论一下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的进行方式。大体上说,可以归类概括为五个方面:积累文化、剖析动作、掌握典型动作、创设情境以及培养情感。将大量的实例作为论据可以进行论证,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中要适应更高的要求和规范。重点从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舞蹈的表演、示范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来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予更高的希望,督促现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继续精进专业知识,更有效地实施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2 民间舞蹈“风格性”和文化的有机结合
通过民间舞蹈和文化的结合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体现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主要是运用民族文化的探讨来剖析舞蹈动态风格性教学是风格性的一大特征。中国民族众多,文化在各个民族又不同,要对民族舞蹈文化和舞蹈律动相结合的优劣势明确掌握,获取文化在各个渠道、层面上的知识和民族风情,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族的风格性教学。要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来进行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教学方法的调整。
中国拥有着众多的民族,决定了民族的风格性的多元化。
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语言系统是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标志。
这也孕育了在此之下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舞蹈的传承反映了每个民族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么多的民族风格,我们是否仅仅由简到繁的教授呢?还是应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后再进行教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很重要。与整个舞蹈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表达民族的风格性不仅仅局限于外在表达方式的独特性,还在于对蕴含的内在情感的体味。在大部分的中国教育中,简单机械的模仿仍然还在进行着,对于文化的讲解和将文化和舞蹈律动相结合的做法还是十分缺少。
在众多高校之中,教授民族民间舞蹈时,比较注重掌握舞蹈技能。而这往往只是一个手段。通过掌握这种手段,弘扬和传承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意义。“对技能掌握看重,对文化内涵轻视”的实际情况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解决。
3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与民族环境的关系
虽然中国每个民族的舞蹈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情怀、审美取向、习惯、居住的环境和风俗等文化现象。举例子来说:蒙古族、藏族、塔吉克等民族生活在草原上,把鹰作为他们的英雄象征。但在塑造舞蹈中鹰的形象时,营造形态、气质的方式却各不相同。鹰的形象在蒙古族舞蹈中体现了英雄的一往无前的气概。鹰在藏族舞中则是一种神鸟,旨在表现神的力量和灵性。信佛的藏族人民有天葬的风俗,鹰在藏族人民看来可以带走死者的灵魂,是高贵、稳重的。而鹰的气势神态在塔吉克族民族舞蹈中虽然也有体现,但更加注重轻捷和洒脱。所以说民俗性、地域性、风格性是民族舞蹈强烈的特点。
4 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重要任务
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同样也是民间舞蹈。然而,在当下的学习中,许多舞蹈学习者很难把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只是对舞蹈动作进行单纯的模仿,并没有表现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民族民间舞蹈课堂“风格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五大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特点有更熟练地掌握,对各民族舞蹈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更加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交叉展开教学,比对理论与实践,对风格进行强化,对特点进行记忆,以区别明白其中的不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屈伸,以屈伸的节奏作为切入点,开始由简到繁展开训练和动作,一次按照教程循序渐进,然后再组合学过的民族民间舞蹈。
谈到民间舞教学的重要任务,必然是它的风格性。把握风格的核心是体态、心态和节奏。基础是体态,支柱是心态,形成民间舞风格的“魂”是节奏。只有将三者关联,让他们相互制约,才能具体表现民间舞教学中的风格。
5 结语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我国形成了风情醇厚、血缘关系深远的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因此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特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在性格、心理和审美感上的独特品位,对环境、气候以及服饰的鲜明特点都有所反应。
常常是相互渗透的一些民间舞蹈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形成基于文化血缘的因素,所以,在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由差异性带来的“风格性”。为了应对我国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一线教师必须注重“如何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只有把风格性长期坚持下来,才会有可能在舞蹈教学中有所裨益,取得更大的收获。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风格化”必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未来出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局面贡献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
[1]罗雄言 .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吴徳岗 .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王吉则 . 我和民族舞蹈[M]. 西藏艺术出版社,2012.
[4]马力 .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2009(3).
[5]李青萍 . 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方法[Z].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