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回避: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将长期存在
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深刻变革,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等浪潮推动着“和平”和“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纵深发展。对科技发展、生存危机、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课题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各种社会制度、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想文化的共识,并逐步在行动上表现出某种意义上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指导思想,使得全球发展的模式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当代世界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以及指导思想等方面依然存在并长期存在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的终结者、埋葬者、掘墓人的身份创立的,这在本质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针对性、革命性和斗争性。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始终伴随着与他的主要对手---资本主义的斗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斗争表现出势不两立、你死我亡的血腥、暴力等态势,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格局形成、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发展的 160多年的历史中,迅速成长为与发展了将近 400 年历史的资本主义作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两大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指导思想。相比资本主义而言,作为新生事物的马克思主义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广泛影响力,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应性、优越性和生命力。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苏东巨变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平衡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当时,资本主义阵营鼓吹“西风盛、东风弱”,“西风压倒东风”等论调,“破产论”和“死亡论”即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信仰者队伍里也有拥趸,时至今日,类似奇谈怪论依然时有耳闻。
为什么说“破产论”和“死亡论”等是奇谈怪论呢?事实是最有利的反击武器。第一,虽然在全球公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在数学统计中只有五个,并且,扛起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的是中国,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社会制度、主流发展道路和主流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内,拉美国家“打右灯,向左转”、北欧几国“红绿停,黄灯闪”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慢些走,再看看”等选择,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当代很多国家发展的某种内在和潜在的选择。这种选择在经济领域和商品社会里很好理解,当我们在选购商品的时候,只有一种备选商品,这是垄断,是卖方市场,决定权在卖方;当同类商品比较多的时候,就会出现竞争,有比较,就会最大可能的保证购买者的利益最大化,选择权在买方。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决定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指导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这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毋庸置疑。第二,中国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时刻体现着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独特坚定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能有力的击碎“破产论”和“死亡论”等奇谈怪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依然在完善自身的发展期。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挫折和坎坷,但是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完善的总趋势,这还需要比较长的历史周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验证。马克思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必将更加的健全、完善和成熟。
冷战虽然结束了,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现代化虽然是发展的主线,但是发展的方式存在多样性;全球化虽然是共识,但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等重大的差异性依然存在。这些是当代世界存在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大阵营的根本原因,并且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以及指导思想等方面依然存在并会长期存在对立和斗争。这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否认的。总体上来说,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到 1917 年苏联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斗争理论创立期”;从1917 到上世纪 90 年代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战术主动进攻期”;而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则是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战略转移防御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大阵营的斗争历史和现状,对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总体发展状况及趋势有重大的意义。
二、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正在并将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人类的主要思潮和世界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从世界思潮发展的总体高度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有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发展与突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发展的最主要的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最主要的成就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稳定性、连续性、发展性得以保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的方法建立和完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是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中发扬,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不可摧的信念和信仰。在世界的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些分支,如越南的“胡志明思想”,朝鲜有“主体思想”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阵地依然是中国,并且,在中国发展的成果毫无疑问是最辉煌灿烂的。
社会主义国家有五个,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中国独扛。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一百多个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美洲的“美国模式”,欧洲的“欧盟模式”,亚洲的“日本模式”和非洲的“南非模式”,形成协作互补,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形成了包围和遏制之势。中国在这种总体不利的局面下,不断的探索、创新和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一己之力抵抗一百多个国家而不落于下风,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列为当代人类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这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能够切实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力的法宝。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性特征。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维持了马克思主义静态系中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又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动态系统中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一个伟大的成熟的理论,绝对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能随着环境和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的丰富和扩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成果正体现出这种伟大的理论品质。
三、中国崛起:马克思主义发展活力的生动体现
2009 年 12 月 28 日,西方媒体评选出 21 世纪头十年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事件”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对于这个报道,得从两个方面来解读:第一,“捧杀”和威胁论。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将共产主义作为它的死对头,在对中国崛起的报道和评论里面充斥着浮夸虚华,隐藏着狠狠恶意,利用媒体和评论,叫嚣所谓中国威胁论,散布强大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继续妖魔化、歪曲化中国,吹响了新一轮围剿和遏制中国发展的号角。第二,中国崛起确实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不管它们多么不愿意看到,事实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任何国家和资本主义不能回避和绕过的事实和话题。甚至我们能从媒体和舆论里面,嗅到酸溜溜的醋意,令它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数次的“革命”中国都能全身而退并借势获得发展的新契机,某种艳羡的情绪也无意间透露了出来。我们要冷静对待“捧杀”,主动反击“威胁论”、并能持续的坚定的走“和平崛起”发展之路,用实力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发展说话,冷静、理性、科学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使其从一个高潮走向另一个高潮。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历经千辛万苦,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今天,只有从现实和历史的经纬出发,感受我们每一步探索所历经的曲折艰难,明白了“每一步”和“进一步”的来之不易,才能深刻的体会和认同这条伟大道路灿烂的光芒;而只有自觉继承共产党人大无畏的历史首创精神,才能真正确立起我们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中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 GDP 排名第 134 位,偌大的国家工业能力尚不足欧洲小国比利时的一半。但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勇拼搏,以不怕苦、不信邪的宏大气魄,带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经过 6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36 年以来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硬是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国际地位从一穷二白到举世震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飞跃;告别短缺,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稳步迈入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巨大飞跃,国家社会发展健康稳定;开辟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经济发展良性高速;科技、教育等软实力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目标高歌猛进……十八大报告中已经给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政策的明确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量化的指标就是到 202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两个翻一番。近几年,是我党和我国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和布局之年,非常关键,***同志将这段时间定位为“困难期、转型期、机遇期”.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民生问题,始终是我党和我国政府最关注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问题,体现出我党“解决小事无大事”的执政重心和施政智慧。很多人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的会产生某种疑问:“这个目标能实现吗”?在我党和我国政府的顶层设计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这一切都是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完美体出我党对执政能力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充分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局面,表现在“经济崛起、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依据和总布局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适应性、优越性、生命力的最有力证明和生动体现。我们正处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好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开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崭新局面的艰巨任务。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总体发展状况及趋势,把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大批信念坚定、信仰崇高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发挥应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韩毓海。马克思主义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本书编写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上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