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塞尔专名指称理论体系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0 共49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塞尔专名指称理论的发展进程
【第一章】 塞尔专名指称理论体系研究绪论
【第二章】塞尔前期的专名指称理论
【第三章】塞尔后期的意向性指称理论
【第四章】对塞尔专名指称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塞尔指称理论演变与内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在 20 世纪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之后,传统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都转变成为语言层面的问题,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转变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意义理论研究的正是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因而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其中专名作为语言中的最基本元素,专名的意义与指称问题也就成为意义理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专名指称理论作为意义理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专名与其所指称的对象(实在)之间的关系。在专名指称理论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着专名是否具有涵义这一基本问题产生了两种主要的理论,即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作为语言哲学家的塞尔曾是描述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之后又转向心灵哲学的研究,他的专名指称理论在整个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前期提出的簇描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描述理论的缺陷,为描述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后期他从对语言哲学的研究转向心灵哲学的研究,独创性地将意向性理论运用到对语言与指称的说明中,提出意向性指称理论,解决了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一直未能解决的困难。

  他的意向性指称理论是继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理论之后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和进步性的指称理论,把对于专名指称乃至语言意义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标志着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转向。以此为背景,本文将塞尔的专名指称理论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1.1.2 研究的意义

  现阶段哲学界对专名指称问题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两大阵营之间的"战争"尚在继续,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基于二者的混合理论。

  作为语言哲学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指称理论的研究对于语言哲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塞尔的指称理论贯穿从描述理论到因果历史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他前期的理论可以向我们展示描述理论的特质,后期的理论则深入到心灵的层面揭示语言指称的本质。研究塞尔的专名指称理论,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指称理论的发展进程,揭示专名指称的运作机制,进而把握意义与指称的本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意向性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语言与心灵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意向性理论对于当代心灵哲学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塞尔的专名指称理论分为前期的簇描述理论和后期的意向性理论。关于塞尔前期的簇描述理论,国内学界一般是把它放在整个描述理论之中,与因果历史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对某一方的观点进行批判或者辩护。国内对于专名支持理论的研究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最早张尚水在《关于专名》(1983)一文中论证了专名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专名不表达概念"的观点,引发了关于专名的讨论。之后陈波、冯棉、蒉益民等逻辑学界的知名学者在研究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专名指称理论。陈波比较赞成描述理论,提出了描述理论的修正理论——新描述理论,认为任何名称都是有涵义的,一组或一簇而不是某一个摹状词构成了专名的涵义,涵义决定指称,我们从因果链条上获得的首先是名称的涵义,并且涵义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在社会交际中逐渐获得的[1].冯棉(1997)在考察名

  称指称理论历史的基础上,将簇摹状词理论与可能世界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可能世界簇摹状词理论,其基本观点为:对于专名来说,在其指称对象存在的每一可能世界中,都有一个与其同指称的限定摹状词簇,其中的限定摹状词表达了指称对象在该可能世界中的特性从而实现对指称对象的指称[2].

  蒉益民(2007)从因果描述观点出发,发展了一种关于专名意义的生活整体主义观点,专名 N 的意义或语义内容可以被固定的簇摹状词给出如下:"N 指称这样一个对象:它既是这个(固定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社区关于 N 的社区用法之网的占统治地位的承受者,又同时满足我们对现实世界有条件的遵从这一约束条件。"[3]

  塞尔后期的意向性指称理论是近几年指称理论研究中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以介绍和评析为主,主要文章和观点有:

  蔡曙山(2006)在《论符号三分法对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影响》和《20 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等文章中指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性理论为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哲学思想体现了 20 世纪西方哲学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灵哲学的转向[4],为认知科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刘叶涛(2009)在《从分析的角度看意向性-塞尔<意向性>评介》中以书评的方式介绍了他所翻译的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的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塞尔作为分析哲学家所提出的意向性理论对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贡献。在《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探析》(2012)中从"专名是否有含义"和"如何实现专名的指称"这两个专名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含义"进行了概念辨析,认为"专名的语义内容只有其指称对象,专名的含义则是借以实现其指称功能的摹状词的语义内容,含义表达的是专名使用者的意象内容"[5],可谓触及到指称理论的实质。

  徐晓红(2009)在《塞尔的专名意向性理论评析》中指出,塞尔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对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理论存在的疑问做了一定的解答,认为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独创性地把因果历史理论和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并指出了塞尔关于使用专名进行指称必须遵守的几个原则,强调其把对专名的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转向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的意义[6].

  贺寿南、尹秀娇(2010)在《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评析》中认为,塞尔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

  金毅强(2010)在《塞尔指称理论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了塞尔指称理论经历的两个阶段的演变,并认为塞尔的指称思想在心理表征方式的分类、建立指称联系的方式以及交流指称联系的方式等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对塞尔指称理论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说明。

  赵亮英(2012)在《专名的意向性分析和语境》中指出,塞尔的理论忽略了语境因素,他所谓的意向内容完全是私人性的,提出在语境中把意向性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融合的解决方案[7].赵亮英、陈小平(2012)在《语境、意向与意义-兼评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中认为塞尔后期的意义理论割断了意义与交流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引入语境因素和指称意向,使得塞尔的意向性具有一了定的公共性和可交流性。

  通过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于专名指称理论的研究仍以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为重点,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出一些以二者为基础的修正理论。而对于塞尔的专名指称理论尤其是他后期的意向性指称理论,国内学界没有给予过多关注,而是以介绍和评述为主,对其贡献以及不足之处都有所涉及,但很少有对其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因而难以抓住其理论的实质与核心概念,对于意向性理论和描述理论、因果历史理论的关系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析。对于语境在塞尔指称理论中的地位,以及意向内容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等问题,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意义问题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专名指称理论也是现代分析哲学、逻辑哲学以及语言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塞尔提出簇描述理论之后,克里普克从可能世界语义学出发,对包括其在内的整个描述理论进行了严厉地批判,认为描述理论不能保证专名在不同可能世界中指称同一对象,专名只有指称没有涵义,并提出确定专名指称的因果历史理论。其后西方哲学界便形成了描述理论与因果历史理论两大对立的阵营,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另一方的观点进行批判。还有的学者如埃文斯和戴维特对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进行分析整合,提出了"混合"理论[8].埃文斯(1973)将"信息体"的概念引入指称理论中,认为说话者的指称对象不必满足与名称相关联的所有摹状词簇或者说信息体,与名称相联系的信息体的主导性因果来源决定其指称对象。戴维特(1981)将因果指示链条分析为奠基、指称借用和指示能力三个要素,强调习得专名的语义能力[9].

  塞尔后期从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将意向性概念引入到对于言语行为和指称的研究中。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认为意义依赖于内在的意向内容,所以其在本质上是内在主义的。该理论一提出便引起了外在主义者的强烈质疑。指称的外在主义者认为,语言表达式与外在世界的因果关联决定指称对象,单纯的内在意向内容并不足以决定指称对象。普特南通过他的"语言劳动分工"理论和孪生地球的思想实验表明,相同的心理状态可能决定不同的外延[10],所以内在主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塞尔对此的回应是,普特南不过是用索引性的意向内容取代了传统的概念簇意向内容,所以结论仍是头脑中内在的涵义决定着外延。

  语义外在主义的代表泰勒·伯奇(Tyler Burge)在他的文章《对象性信念》指出,我们不仅有概念性的信念,还有非概念性的的信念,概念性的信念是内涵性的,而非概念性的信念则是情境性、对象性的,据此否定了语义内在论的说明。塞尔则认为,信念的确不都是概念性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对象性的。意向性具有"因果的自我指涉性"以及"索引的自我指涉性",所以仍可以用意向性来解释非概念性的信念。总之,信念都是内涵性的。

  韦恩·戴维斯在他的文章《意向论、描述主义和专名》(Intentionalism,descriptivism, and proper names)中为塞尔的内在论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塞尔的观点并不是像许多哲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失败的,相反,塞尔对专名语义的内在主义解释比外在论更优越,并主张用包含着代现而非描述指称对象的本质概念的意向论来代替描述论。克里斯托弗·高科在《论思想对于语言的优先性》(On the alleged priorityof thought over language)中对塞尔关于语言的意向性源于心灵的意向性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语言是概念思维的媒介,而概念思维存在于想象对话的过程。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外对于指称理论的研究仍集中在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两大理论,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是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相融合的理论。关于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研究集中在塞尔关于意义和指称基础的说明上,内在论者维护塞尔关于意义和指称依赖于内在的意向内容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专名指称理论的新观点;外在论者则拒斥塞尔的内在主义意义论,强调与语言相关的外在因素在语义中所起的作用。在与各种观点的交锋之中,塞尔的理论得以不断发展和深化。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塞尔专名指称理论的发展进程,并对其理论进行评价和反思。正文部分除绪论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塞尔前期的指称理论,主要针对他在继承弗雷格、罗素的描述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簇描述理论,研究其对经典描述理论的修正以及所具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第二部分研究塞尔后期的指称理论即意向性指称理论,分析塞尔对克里普克因果历史理论的批判,展现他将心灵意向性的概念引入到语言分析后对语言意义的说明,分析塞尔从簇描述理论到意向性理论的转变,并重点研究塞尔通过意向性理论对专名指称机制的说明;第三部分是对塞尔指称理论的反思,梳理塞尔从描述理论到意向性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比较意向性理论与描述理论、因果历史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揭示意向性指称理论的本质,并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进行评价,说明其理论对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尤其是指称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反思其理论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1.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属于理论研究,因此拟采取以文献研究为主的方法,通过对塞尔的原着进行细致地解读,来把握他的主要理论观点;通过阅读其他人关于所研究理论的论文和着作,进一步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看法或结论。

  第二,比较研究法。现代分析哲学中关于专名指称理论一直存在着两个主要的派别,即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塞尔早期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弗雷格-罗素的描述理论,后期则提出了指称的意向性理论。毫无疑问,塞尔与这两个派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将塞尔的理论与描述理论、因果历史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塞尔的专名指称理论与两大传统指称理论的本质区别,从而全面展示指称理论的发展进程。

  第三,定性分析法。本文拟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揭示塞尔指称理论的本质和理论发展内在规律的目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