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非低碳技术形成的阶段及根源剖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62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非低碳技术问题探究
    【第一章】非低碳技术走向低碳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非低碳技术形成的阶段及根源剖析
    【第三章】非低碳技术形成的理性反思
    【第四章】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非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非低碳技术形成的阶段及根源剖析

  2.1 非低碳技术的历史演化

  如今,环境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拯救生态危机的任务迫在眉睫。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现象持续不减等环境问题都与非低碳技术的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历史因素对非低碳技术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追溯非低碳技术的历史演化过程,有助于找到引发环境危机的本质原因,也是实现低碳发展、解决生态困境的应有之义。

  2.1.1 非低碳技术的兴起阶段

  随着历史的推演,人类从以采集野生植物、捕掠野生动物为生逐步过渡到游牧的迁徙生活。在远古时期,大自然被视为一种神圣而不可攀附的存在,人类匍匐于自然的脚下,其力量被显得微不足道。由于受制于思想意识的落后,人类实践的完成更多是依靠本能的驱使。基于其本身的生物属性,人与其他物种一样,在享受着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试图透过神灵的力量制约和控制自然。13 世纪末叶,伴随着文艺复兴后科学力量的崛起,人类挣脱了神学的禁锢,开始宣扬人的自由和平等。自然科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转折,为孕育非低碳技术的产生埋下了历史伏笔。

  18 世纪 60 年代,改变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了,从此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以纺织业为起点,1733 年兰开夏的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的使用令纺织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解决棉纱制品持续攀升的市场需求,纺织工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于三十二年后与世人见面。在随后的两年间,阿克莱特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两项发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从此开启了工业文明大机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大门。此后,阿克莱特借用动能原理,以水力代替了机器的原始动力,并出资建立了第一座纺织厂。这也标志着人类已经正式步入到近代工业文明的大机器时代。基于对动力系统和机械工业的合理运用,非低碳技术能够巧妙地处理好人力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自然动力的不稳定性,同时又能连续而高效地完成繁重的工作量,这让资本家感受到了机器大工业化背后的无限商机。与此同时,机器的大规模制造带动着煤矿业、钢铁业、冶金业等相关产业也迅猛地发展起来。加工厂被接连地建造起来,原有的自然动力已经变得一无是处。改进后的蒸汽机于 1785 年问世,随着大批量的投产和应用,蒸汽机以其显著优势成为了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焦点。大大促进了非低碳技术的形成和普及。"蒸汽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彻底爆发。直到 1840 年,工厂手工业已经逐渐被机械化的大生产所代替,非低碳技术应用的兴起阶段基本完成。

  2.1.2 非低碳技术的形成阶段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大生产的进步,人类不仅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非低碳技术,开始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化石能源,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焦炭、电力为主导的产业布局。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推动着欧洲、美国、日本等资产主义国家快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866 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用电磁铁代替永磁铁,对皮克西的原始发电机进行了改造,制成了新型发电机。紧随其后,各种电器如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也相继问世。就这样,发电机代替蒸汽机成为了维持机械运行的新动力,从此崭新的"电气时代"开始了。随着蒸汽机的问世,火力发电的原材料也从最初的木材燃料转向化石燃料,同时依靠火力发电的非低碳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各个方面。19 世纪 80 年代,一股"内燃机"热潮席卷全球,一时间,供不应求的油气储量给石油、煤炭、化工材料等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催进了人类在运输方面的进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都成为当时乃至现在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非低碳技术几乎被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化石能源作为动力源的"非低碳产业",逐步形成了高能耗、高产出的产业链条,包括交通、电力、建材,甚至是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非低碳产业"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经济活动,使人类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纳粹希特勒发动了震动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世界各国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发展科学技术、研制新型武器。

  从某种程度上讲,战争的确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革命与创新,就如核能的发现与应用,它创造了自然能源所望尘莫及的"奇迹",解决了人类生活的诸多难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正是这些重炮坦克、雷达导弹、核武器等非低碳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使得人类史上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无法挽回的惨痛悲剧。

  2.1.3 非低碳技术的高峰阶段

  20 世纪后半期,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洗礼之后,非低碳技术迅速崛起,近代大工业生产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非低碳技术是相对于近些年兴起的低碳技术而言,主要代表为传统的石化等能源及其不断衍生的大量碳排放的使用技术。非低碳工业技术将包含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化石能源作为主要动力,以高密度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对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进行无序地开采,使得自然能源在被无情浪掷的同时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雾霾问题也接踵而至。

  虽然,非低碳技术的使用大幅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环境结构,物质循环,活动领域等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随着工业发展的步伐加快,非低碳技术俨然成为了资本家牟取利润的奴隶,已经失去了技术本身的初衷,逐渐向"异化"发展。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愈发严重,人类越来越深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环境恶化、物种绝灭、疾病肆虐、雾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彻底破坏了地球的原始大气。尽管,非低碳技术给一些地区带来了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但却是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加重灾难多发区为代价的。当这不堪重负的一幕展现在人类面前时,我们要重新审视非低碳技术所存在的诸多弊端。

  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化迫使人类开始反思造成如此困境的深层原因。环境问题并不能被单纯地归结为技术问题,技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切断与思维联系的链条,错误的思维操纵才是非低碳技术引发环境危机的本质根源。从哲学层面来看,当欲望与道德无法权衡时,就会产生不正确的世界观,催生舛误的方法论。无论是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方式阙失、技术理性的滥用,还是现代文明时期产生的利己人生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乃至当代严峻的环境问题,究其根源都是由人类错误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因此,从人类思维方式的视角追问产生非低碳技术的本质原因,搭建从非低碳技术走向低碳技术的桥梁,是解决生态困境的根本途径。
  
  2.2 非低碳技术形成根源与人类思维方式

  2.2.1 人类思维方式的界定

  人类具有不同于自然因果性的思维能力,能够跳出自然因果性的框条,在必然性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施以影响。在解决生态困境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着制约和决定性的作用。所谓思维的定型化是指在单一外界的长期影响下,主体在认识客体时,其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会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人的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主体进行实践行为,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需要、信念和理想,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比较和权衡,辨别是非善恶,从而做出弃恶扬善的理智选择。同时,从发生学的角度讲,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是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水平的高低和先进程度既决定着思维能力的进步与否,也规定了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的科学性。

  思维方式决定着技术的价值取向、实现方式和发展道路,指导着人们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进程、技术实践活动创造世界的最终目标。人类的思维活动总是与人的目的行为保持一致,对人类行为起支配作用,限制和规定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选择和设定着技术形态。依仗技术的武装,人类拥有了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长久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地为人类创造着技术奇迹,使人类逐步成为了统领自然的主人。列宁曾说"世界是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类的,人类决心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34],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实践将观念性的东西转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物。反思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活动等表面因素有关之外,人类的思想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近代西方主流哲学的机械论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将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抛之脑后,那种"作为道德主体的人需要对其实践行为承担道德责任"的价值理性也被工具理性所取代,由此看来环境危机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2.2.2 人类思维方式的作用

  人类思维方式是文明发展的"指向标"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史文明不断地重塑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推进其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当人类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一致时,它就会指导人的实践行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反之,当社会主流开始违背人类理性,与其背道而驰时,社会生产方式、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走向异化,甚至引发社会倒退。从原始文明、工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乃至当代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每一个文明时期都表现出其特有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特征又体现着人类不同的智慧思想。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与其他科学相类似,思维的科学也是源于历史的洪流".换言之,人类思维活动受到历史约束的同时,也在影响和规范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人类思维方式是改造世界的"度量尺" 当工业文明"唯我"的思维方式开始在自然和人类自身上暴露种种弊病时,人类自为本性就会迫使思维向着价值理性转变,均衡个体与整体、精神与物质、短视于长远的双重需求。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与思维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维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从"实然"状态转向"应然"状态。然而,人类社会需要发展、世界需要改造,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必然无法避免。但是,通过认清和反思错误的思维方式,考虑全面、长远的行为后果,有助于消除非低碳化所带来的技术误导。最终,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式,采用适于人类整体利益的最佳方案,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

  人类思维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护屏"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属于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却能够左右着人对自然与社会自由的质与量,支配着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以维持个体生命的延续,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对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依靠高技术的生产活动才能使这种愿望得以实现。思维指导下的科学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过程中的一项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赋予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意义。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对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自由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被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生态困境终究会得以解决:思维方式是消解人与人、人与自然、自我与对象、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矛盾的唯一钥匙。技术作为生产力成为人类追求自由的工具,而思维作为生产力的指导,必然通过对生产实践的制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由基础和根本保障。

  2.2.3 非低碳技术产生根源

  人的思维方式是实践活动的先导,它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宏观上,它能够指导人们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微观上,它决定了非低碳技术的价值取向、实现途径和发展方向等等。威利斯·哈曼曾强调,生态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界限,资源短缺、污染加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不是新型的技术所能补偿的。而造成当前困境局面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35]

  换言之,工业文明时期"唯我"的思维方式是导致非低碳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纵观人的历史发展,自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与自然保持着古朴而融洽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一种以"自然为中心"思维状态。原始人类认为自然具有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性,并把自然看做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存在",人的旦夕祸福都掌握在这个"神"的手中。由于伴随着"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提问,"这种思维方式也被称为古代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36]

  人类处于群体本位的"无我"状态,技术水平受到了孱弱的古代本体论化的牵制,连钻木取火、打磨石器都成了"先进技术".在这种思维方式作用下的实践活动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并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实质性进步。以文艺复兴的产生为开端,人类挣脱了古希腊神学的禁锢,开始宣扬"自由、平等、人性至上"的价值观。慢慢地,人类产生了"控制自然"的思维意识,认为自然不过是人之外的客体存在。伴随着机械自然观的日渐成熟,古代本体论化的自然观逐渐衰落,人类的自然观从过去的"敬畏自然"过渡到"我思故我在"的主客二元论,助推了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形成。

  19 世纪中叶,人本主义思潮的创始人叔本华将自我生存的欲望看做世界的本原,把脱离客观规律的主观意志作为行为准则,主张用意志支配理性,随心所欲的行事。在这种"唯我"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最初畏惧、依附自然的人类开始试图去驾驭和控制自然。在人类的思维意识中,自然界已不再是不可认知的"神秘者",也并非拥有无法琢磨的"超能力",人类笃定自己就是超越自然的主宰,开始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自然发起攻击,妄图征服自然。高扬人类主体性的"唯我"思维方式和衰落的古代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在两个极端将人类送入"个体本位"阶段。事实上,"唯我"的思维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紧张、非低碳技术产生的思想根源,乃至当今环境问题的恶化也深受其思想背景所影响。

  正是受制于"唯我"思维的影响,原本作为科学知识应用的非低碳技术,却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能源耗竭、全球变暖、雾霾、疾病肆虐等生态问题频繁发生。最初,人类把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作为汲取自然资源的目的,但其初衷却在"欲望"的侵蚀下丢失了阵地,原本是护卫生命的自为行为,但现在看来,这种―个体意识‖的夸大化却潜在着巨大的毁灭性,这些无止境的欲望手段泯灭已经了它之前所带来的一切好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人类,其思维理性早已脱离了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的基准,成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个人工具。

  人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走向灭亡,此时我们已幡然醒悟,撼动人类生存根基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在技术本身,而是人类妄图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思维方式。因此,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以维持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类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理性演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摆脱贫困、污染困扰,实现非低碳技术转型的必然选择。这种在"类本位"思想意识指导下的低碳技术,既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特点,又包含非低碳技术创造物质财富的核心工艺,是既克服了非低碳技术的缺陷,又发扬了其优势的高级技术应用模式。如今,应用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等为特色的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低碳"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具体而深远的"类价值"追求,它不仅表现为对技术发展的理性思考,还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

  2.3 本章小结

  非低碳技术作为实践活动的物化手段,无法切断与思维联系的链条,工业文明时期"唯我"思维方式的错误操纵才是非低碳技术引发环境危机的本质根源。

  从哲学层面来看,近代西方主流哲学的机械论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将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抛之脑后。当欲望与道德无法权衡时,就会产生不正确的世界观,催生舛误的方法论。反思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活动等表面因素有关之外,人类的思想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