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探析(2)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边平恕
发布于:2017-03-17 共14092字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使文学具有“普遍的非历史的本质”吗?
在社会结构中定位文学无非说明文学处在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其他文化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在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由此决定文学的性质和形态在不同时代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怎能说文学“获得了永恒的规定”呢? 怎能说文学具有“非历史的本质”呢?至于这种不同时代带历史性的文学本质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普遍性,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论述。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基本原则是:(1) 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与经济基础、政治和其他形态的整体联系中观察文学,文学在这种整体联系中形成带有审美价值的独特本质,但它又不是与政治和其他文化因素无关的。(2) 以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文学与经济、政治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关系,既不因二者间的对立而忽视统一,也不因存在统一而无视其间的对立。(3) 既从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各种文化形式的横向联系中考察文学本质的发展变化,又从文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纵向发展中观察文学本质发展中的相对稳定性; 既不因文学本质的稳定性否认发展变化,也不因发展变化而否认文学本质的存在。据此,可以看到,科学的文学观与西方的本质主义文学理论在方法论上有明显区别: (1) 科学的本质观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在与经济、政治和其他文化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中逐渐形成的; 本质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本质是某种超验的、设想的东西。(2) 科学的文学本质观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随经济、政治等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变化中又保持某种稳定的东西; 本质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本质是亘古不变的。反本质主义者无视科学的本质观与本质主义的区别,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当作本质主义的万物根源的实体,这显然是一种错位的理解。
二、关系主义、存在主义与文学研究
反本质主义者认为研究文学的本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于是,他们为解决问题开列了多种药方,其中就有关系主义和存在主义。
1.关系主义与文学研究
关系主义是南帆受到布迪厄、维特根斯坦、利奥塔的有关论述启发后提出来的一种观点。布迪厄是社会学家,其哲学思想是关系主义,但他讲关系,并不否定文学的审美性质。维特根斯坦是反本质主义的,主张家族近似说,但他承认艺术有规则,这些规则就是艺术的暂时性本质。与布迪尼等人相比较,南帆的关系主义在反本质主义的道路上有着更为彻底的表现。
南帆认为:“事物的特征不是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取决于‘他者'.”[5]如人们认为张三性格豪爽、乐观,不是根据张三的性格及其表现,而是在与李四比较后得出的判断。同样,考察文学的特征不是根据其本身,而是要将文学与新闻、哲学等其他文化样式进行比较。比较不仅形成了文学的特征,而且还形成文学的关系网络。南帆强调,这种相互衡量和比较通常是综合的、交叉的,“纷杂的相互衡量和比较将会形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文学的性质、特征、功能必须在这种关系网络之中逐渐定位,犹如许多条绳子相互纠缠形成的网结”[5].文学的性质、特点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网络似乎都不是文学自身所固有,而是关系主义理论家与其他文化比较衡量的结果。
关系主义者认为文学所处的关系网络是“游动起伏”、“伸缩不定”的,不可能将文学固定在某些关系中,比如固定在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等的关系中。基于对文学所处的流动不居的关系网络的认识,关系主义者认为关系主义的工作方法不同于本质主义。关系主义强调进入某一历史时期,沉浸在这个时代丰富的文化现象之中。关系主义理论家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发现各种关系,描述诸多文化部门的位置。对于文学来说,就是考察文学的多重关系,从社会、政治、地域文化到作家恋爱史、版税制度。关系定位文学的位置,决定文学性质的不断改变,“每一重关系都可能或多或少改变、修正文学的性质”[5].简言之,文学处于变动不居的网络之中,其性质不断修正、改变,无法言说,这就是关系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系主义者关于文学的观点究竟要说明什么? 文学所处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文学是否始终处于被关系改变的情况、而没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本质和特性呢?
关系主义者曾引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说明,似乎关系主义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南帆说:“马克思曾经有一个着名的论断: 人的本质并非某种抽象物,而是现实之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断包含了极富启示的方法。”[5]难道马克思也是关系主义者吗?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所说的是人的现实性本质,如人是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阶级或阶层的人,具有特定的本质。除了现实本质,马克思还讲到人的一般本质,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劳动。马克思不仅谈到了人的一般本质、现实本质,还论述了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总之,马克思肯定人具有本质,不同层次中的人的本质。按照科学的本质观,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的事物( 例如文学) 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网络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事物决定关系,关系也决定事物。事物与关系网络是互济、互生的。犹如一个人逐渐长大成熟了,他就要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而各方面关系的发展则使他变得更为成熟、壮大。事物如果没有一定的质,不可能发展出什么关系; 发展出关系必表现出事物具一定的本质。关系体现出本质,也影响事物的本质。把科学的本质观同关系主义加以比较,关系主义的上述论断就显出不那么可靠和可信了。
(1) 文学是否存在着相对确定的质。科学的本质观认为事物具有确定的质,没有确定的质的事物不可能发展出什么关系来。文学也是如此。文学如果没有确定的质,不可能发展出与广大群众的联系,不可能发展出与政治、经济等的广泛联系。关系主义者认为本质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没有确定的质的什么东西,只具有与其他文化比较衡量而确定的某种特征,文学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2) 事物与周围的关系是互动的还是完全被决定的。科学的本质观认为文学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如文学和市场的关系,文学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与市场的需要相适应,但文学又须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不能蜕变为赚钱的工具。关系主义强调每一重关系都可能或多或少改变修正文学的性质。单方面改变、修正文学性质的结果,是使文学成为政治的奴婢、市场的赚钱工具、欲望的宣泄载体,成为没有任何定性的东西。
(3) 文学所处的关系有否主次之分。科学的本质观认为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关系有主次之分,文学与社会、大众、政治、经济和道德等的关系无疑是主要的。关系主义强调“此时此地进入何种关系”,如同没有必要决定某一角色是某人的“本质”,同样也不承认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什么职责,不认为文学在一定的关系中负有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历史使命。
(4) 科学的本质观认为文学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其含义较为丰富,但又是大致确定的。关系主义则倡导绝对的相对主义,认为对《红楼梦》、《阿Q正传》的任何解释都具同等价值。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一部作品可以有各种不同解读,产生各种不同认识,而不是非此即彼。这是文艺欣赏的主观性。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文学作品存在着较为确定的意义,承认欣赏的客观性。如《红楼梦》触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反映了封建贵族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阿Q这个典型源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共同塑造,但浑浑噩噩的精神胜利法则是阿Q性格的本质,鲁迅对精神胜利法的揭示显示了一种更具深度的思想。
(5) 科学的本质观引领文学走向真善美融而为一的健康道路,关系主义则不知将要把文学引向何方。关系主义者宣称,文化研究是关系主义的范例,文化研究认为文学卷入种种关系,从政治制度到民风民俗,从印刷设备到大众传播媒介,从服装款式到广告语言,似乎广告都成了文学。“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广泛地植根于各种社会关系”,广泛到例如植根于感性生命、人的欲望和生理快感。一些阉割理想、消解意义的形而下的欲望写作,按照关系主义理论,无疑要承认它们是文学。这种“无边的”关系主义究竟要把我们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引向何方呢?
原文出处:边平恕. 科学的文学本质观与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思潮[J]. 河北学刊,2017,01:87-94.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