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本文所述“务工人员”在本质等同于“农民工”,此概念最早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通讯》1984 年提出,它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以前学者研究认为,务工人员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离土不离乡”,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的乡镇企业发展,务工人员可以就近寻求发展机会;二是“离土又离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乡镇企业在冲击下倒闭,再加上城市化的加快,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城市。笔者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现在有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即“回归乡土”。大量的务工人员在城市无法寻求到良好的经济收益和情感归宿后,回到赖以生存的农村。本文正是想从第三阶段来对务工人员进行探讨。
返乡务工人员能否健康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城乡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实现,更将在长远意义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城乡文化认同的角度对返乡务工人员生存现状、影响返乡务工人员展的因素、返乡务工人员产生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期望社会能够真正关注这个群体,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
从理论上讲,返乡务工人员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较为深入地比较城乡文化之间存在的内涵上的差异。当前,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如火如荼,但很多一体化都是在物质层面的融合,缺少城乡文化上的融合,而返乡务工人员这两种文化差异的感受正是这种弱点的体现。所以通过返乡务工人员对城乡文化差异的感受可以促使社会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升。
第二,返乡务工人员,是整体务工人员的一部分,对返乡务工人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的了解整体务工人员的状况,对现在正在城市务工人员的管理能够提供良好的思路。 “返乡务工人员”是对整个务工人员的一种细化,使得研究更加注重社会现实状况,增强理论服务社会的指导性。
第三,可以较为系统的梳理返乡务工人员文化认同问题。返乡务工人员文化认同涉及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系统的梳理务工人员的问题,提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文化认同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学界的“三农”问题和“返乡务工人员”问题拓展理论的学术空间。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乡文化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问题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专着和论文研究。例如弗里德曼 (Friedman,Jonathan) 着有《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一书,郑培凯、鄢秀主编《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一书,郑晓云着有《文化认同论》一书……在这些专着或者论文中,作者都是将文化认同放在民族文化或者国家文化的层面来进行讨论。他们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由于人类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因而人类的文化认同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文化认同也因此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美国人类学家葛登·马特维斯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处于“文化超市”之中,但人们也在寻求一个自己的家来超越它,这个家就是自己的(或民族的)文化认同。
这些作者更多的是从整个民族文化的角度,宏观的角度来谈论文化认同的问题。在涉及到城乡文化认同这样的细化方面还没有学者做一个非常详尽的梳理。郑晓云在她的《文化认同论》中对地方文化层面上的文化认同有所涉及。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原来居住地区的文化而加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这样就导致了人们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文化认同的重构问题。一方面人们要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认同新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人们还要保持着对祖籍文化认同以满足感情和其他利益方面的需要。可以说,郑晓云的这种提法,正好切合了本文的文化认同的指向,以城乡地区文化的差异认同问题入手来解决返乡务工人员所面临的难题。所以本文的文化认同依托点在于城乡文化的差异认同。
1.2.2 返乡务工人员文化认同问题文献综述
尽管关于务工人员文化认同的问题并不多见,在很多关于务工人员的相关研究和成果中,还是包括了文化认同相关的问题。众多的学者从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中的境况做了研究。他们认为,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不停的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很难真正的融入到城市中来。语言、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务工人员很难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的氛围中来,不仅造成了当下一些比较显现的问题,更将影响到一代人的成长。在这方面,大量的学者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1.2.2.1 理论研究
(1)人口转移推拉理论
唐纳德·博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系统的提出了人口转移推拉理论。他指出, 人口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拉力通常为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产生推力的因素有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封闭的信息资源、农村劳动力过剩等。产生拉力的因素有城市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发达的城市交通、见识世面等。
(2)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
美国着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保罗·托达罗针对城市中就业压力巨大、但是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依然前赴后继的涌入城市的现象提出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型。他认为:人口的迁移是由迁移的成本和收益来决定的;而这个收益是预估收益,预估收入的多少一方面来源于实际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来源于城市中就业机会是否充足。按照托达罗模型,在进城务工人员预期收入减小的状况下, 则有可能出现务工人员的回流。所以, 在务农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收入, 而外出打工的收入日益减少、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务工人员必然选择回乡务农。
(3)人口转移的政策影响
国内众多学者以人口迁移理论作为基础, 从相关历史背景、宏观机制、决策理念方面进行分析。王翌等认为, 国家相关惠农政策促使了务工人员主动返乡。国家一系列对农业发展支持的措施,提升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吸引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张维迎认为,两种因素影响了人员的流动: 一是新旧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二是改变职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多少。当务农收益高出外出务工收入时, 很多劳动技能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的务工人员就会选择回乡务农。萧洪恩认为, 务工人员返乡的原因还包括对父母的需要。对下一代人的教育抚养等,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决策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张家祥认为, 一是由于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由于法律和制度的原因,不能灵活的进行承包权的转让和处置,导致许多人还没有彻底脱离土地,务工过程中会短暂的返乡务农。其次,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务工人员不能取得城市永久居住权,在就业、医疗、养老等等各方面得不到保障, 被城市边缘化, 最终选择回到农村。
1.2.2.2 务工人员返乡的原因
务工人员返乡原因主要包括四种。一是自然返乡, 由于年龄的增长、结婚生育的要求或者家庭产生了变故等而返乡。二是就业失败, 由于学历、技术的欠缺,在城市无法寻找到合适的岗位,生活难以维系而返乡务农。三是疲劳厌倦, 大量的务工人员长期在生产线上从事着单调、乏味、机械式的工作,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倦情绪,丧失劳动激情而返乡。四是个人发展, 少数的务工人员头脑灵活,学得一技之长,恰逢家乡市场广阔,于是选择携带技术返乡创业。五是政策引导,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的出台,让许多城市务工人员看到了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务农收入并不比城市务工收入低,选择了返乡务农。
1.2.2.3 返乡务工人员现状
当代,返乡务工人员形成了自身的群体特点: 一是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并与日俱增。务工人员返乡现象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但当时规模比较小,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家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出台,形成一股回流潮。二是人员素质逐渐提高。返乡务工人员与未外出打工的农民相比,具有一定优势。首先,在年龄分布上,返乡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7.5 岁,高于仍在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 27.5岁)。其次,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4年, 从未外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9年, 而返乡务工人员这个群体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49年,高于从未外出劳动力0.59年。
1.2.2.4 返乡务工人员的特点
与传统农民相比,返乡务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 一是观念的提升。务工人员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先进,抛弃并革新了农村传统陋俗,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二是提升了生财之道。通过在城市中的耳濡目染,改变理财观念,开始利用投资来获取更大的收益。三是积累了必要的社会资本。
交际观念得到更新,交际范围不断拓展, 交际技巧有所提高, 通过务工部分建立起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务工人员返乡后如何生存成为了主要研究对象,很少有作者从务工人员对城乡文化差异的适应性上做研究。本文以返乡务工人员作为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讨下在城市生活许多年逐渐适应城市文化逐步去乡土文化返乡后的生活状况。在这种转换之间,他们没有完全接受城市文化,又没有完全去乡土文化,造成了他们自我认同定位的迷失。在文化上来讲,由于不间断的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因此,自己属于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成了返乡务工人员困惑的地方,也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人生道路选择的迷茫。
1.3 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3.1 课题的研究方法
基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现实情况,主要采取以下 4 种研究方法:
1.3.1.1 问卷调查法。为了真实的了解返乡务工人员对城乡文化差异的感受和他们所渴望的外界帮助,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体现文章的实证性研究,将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来做出返乡务工人员现状分析,增强数据的可行性,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1.3.1.2 访谈法。在对返乡务工人员调查问卷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一部分返乡务工人员和政府负责人员进行访谈,以期更深刻地了解返乡务工人员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返乡务工人员的心理和现实生活状况,以便本文能根据实际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1.3.1.3 文献分析法。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基本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统计学的相关内容,各领域内的研究状况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广泛的阅读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文献,通过文献充实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确保研究的充实性和可行性。
1.3.1.4 观察分析法。观察法主要是针对返乡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进行社会环境的相关信息收集,并对搜集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
1.3.2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3.2.1 研究的重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区分城乡文化的差异点;二是要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的资料,了解返乡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及城乡文化认同差异的心理感受;三是根据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自题研究的难点需要的数据和资料来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并且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调查问卷并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二是对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的把握。在写作过程中把握“文化认同”中文化的范围,本文所涉及的是城乡文化,要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将“文化”扩大化,另外,要以“返乡务工人员”为写作中心而不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服务于“返乡务工人员”。
1.3.2.2 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角度的转换。现在众多的研究返乡务工人员都是从心理学或者政策需要角度来进行,本文采取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这样的角度来研究更贴近现在返乡务工人员的境况。二是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手段,从城乡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待返乡务工人员的问题,不仅仅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结果,而且还根据这种结果给出自己的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