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四篇: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德育功能发挥面临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开发,在培育环境、创作主体、作品内容、传播效力、体系建设层面面临许多问题。对此,可以从优化作品培育"软环境"、深化作品有效供给、完善丰富传播环节、强化作品全流程推广策略、加大政策引导与保障力度等方面入手,形成长效的、系统的作品培育与推广机制。这既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网上线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毋张明:苏州城市学院(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讲师。;
基金: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与推广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9FYHYB035)阶段性成果;
一、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背景
(一)国家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始终坚持发展与治理两手抓,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作为我国网络发展的人才高地与文化高地,在把握互联网规律与引导网络舆论、抓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与水平、促进网络生态健康发展中肩负着光荣使命,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网络的育人功能,不断守正创新,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力提升网络育人工作实效,增强网络空间治理内容的时代感与吸引力,促使互联网"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二)积极应对多元化挑战的应有作为
经济发展全球化带来了西方良莠不齐的道德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一些偏激的观念通过网络等媒介渠道不断涌入,附加虚拟世界的信息失真与谣言滋生,极大冲击了高校健康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面对大学生日益强烈、渐趋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精神文化内容供给不足给了不良思潮以可乘之机,使一些青年大学生的信念与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带来了思想进步与文化活力,也间接助长了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无形的竞争压力增加,使一些人在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上发生偏移,功利化、实惠化价值倾向日益明显,甚至出现信仰缺失与道德滑坡。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促使高校主动担当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及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创新传播载体手段,强化高校师生网络舆论引导,汇聚网上正能量。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抢占阵地"转向"争取人心"的创新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由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堵、封、灌"教育方式,到主动占领思想阵地,再到贴近实际、争取人心,高校网络育人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积极适应网络发展要求,充分把握网络带来的变革与机遇,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中最难的便是争取人心,因而需要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这不仅要求具备丰富且深刻的主题内容与思想内涵,还要求提供兼具时代感和时尚感的表现形式,贴近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价值思想烹制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快餐",以争取青年人心、汇聚青年力量。
(四)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
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领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空间,也使其面临话语权受到冲击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关注青年话语体系的发展动态,加强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提前介入,融入青年大学生网络空间生活,关注不同时期青年大学生的热点话题,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变化,用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使思想引领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内化于学生内心,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用性与实效性,以良好网络空间环境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德育功能发挥面临的问题
(一)培育环境层面:美育工作尚未形成新局面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体系、组织保障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美育工作的功利化与技艺化倾向并未得到有效改变,网络文化作品以简单模仿的"蹭热度"为主,缺乏有效创新与艺术审美格调。文化艺术创作良好氛围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需要厘清高校对美育工作的认识误区。若以唯成绩论与唯比赛论为工作目标,抑或在美育实践中存在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美育育人价值,将导致艺术创作缺乏灵感源泉与良好氛围,作品质量与品位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创作主体层面:仍未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与推广的主力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其成员包括高校党政相关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队伍及部分学生骨干,创作主体较为单一。大部分高校缺乏对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思考,时常以压任务形式将工作派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仅仅是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搬运"上网,缺乏互动性、亲和力、感召力,使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和引领力优势难以凸显,往往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当下互联网文化生产的变革已转向受众主导,生产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工作者或群体,所有互联网参与者均是网络文化生产的主体。而高校师生自主的、系统的创作引导机制与实现平台仍不成熟,活泼有余而主题性、价值性不强,未形成多元创作主体的集群效应。
(三)作品内容层面:"讲好高校故事"遇到新挑战
高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正能量的主流文化思想,在与社会中娱乐至上、消费至上的思想交锋中并不占明显的优势,显现出"高校故事"的脆弱性。"吐槽""丧""佛系青年"等亚文化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兴话语表达方式。它通过"仪式性的抵抗"宣示属于学生自己的话语权,使高校主流思想主阵地不断受到冲击。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内容较为固化,"新瓶装旧酒"的作品大多是对主流价值观的重复表述,生拉硬套的"接地气"只会表现得更加生硬,作品内容里生根的、创新的、有长期而持续影响力的东西不多。创新生产是作品培育的关键。面向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网络文化作品应当在坚守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使作品具有时尚感与艺术欣赏价值。如何使网络文化作品喜闻乐见、思想深刻,是当前如何"讲好高校故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传播效力层面:受众视角下融合与适应进展缓慢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媒介平台,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生动感人的作品表现形式,积极进行网络育人阵地建设。虽然自媒体传播方式宣传投送广泛精准,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单向传播。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足。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开发仍面临"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困境。因此,增强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用户黏性",是作品有效培育与推广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从受众出发,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市场细分与受众定位,思考如何将作品中的"高校情结"转变为"社会共鸣",有效结合融媒体传播理念与模式,做到精准投递、主动吸引。
(五)培育推广层面:全流程管理体系略显空泛
作品经过生产、传播,最终得到评价和反馈,才是作品价值实现的完整过程。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全流程管理必须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然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作品培育与推广的前端管理尚属空白,因忽视对培育推广过程的前端管控,高校无法判断作品创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侵权、剽窃等不当行为,也无法预判作品最终展现形式。中介支撑体系不健全。缺乏成熟的作品创作引导与激励评价机制,作品培育的关键环节缺失专业性与艺术性引导的"自由生长式"创作过程极大影响了作品质量。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价与激励体系缺位,作品最终呈现效果未能与师生荣誉激励制度合理挂钩,致使其发展持续性乏力。
三、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一)厚植高校美育土壤,优化作品培育"软环境"
培育高校师生的美育意识与艺术素养。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需要兼具时代感与艺术性,作品既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又要贴近高校生活。在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将美育课程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作品汲取营养的重要平台。要深挖第二课堂美育内涵,以"三贴近"为价值导向,因校制宜,充分挖掘与拓展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播撒艺术灵感、激发作品培育艺术思维。要重视美育团队建设,将美育工作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配齐、配强、配好"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生工作团队。同时,要养成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艺术素养,多维度、有深度、成体系地开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美育活动,全方位提升高校美育工作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深化作品有效供给,激活作品培育"源头活水"
注重形成多元创作主体。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与普通师生形成多维合力,打破传统制式,破解文化壁垒。高校在打造高素质师生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团队的同时,要清晰认识"非官方背景"创作团体与平台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注重发展多元的、跨学科的师生创作主体,紧贴青年大学生需求与实际,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定式,引导广大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多元创作主体集成创新。
秉持以生为本创作导向。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独特的吸引力与强大的育人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作品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准确把握。第一,体现文化性原则。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情怀题材,汲取创作灵感。第二,体现情感性原则。秉持以学生为本创作导向,深化对大学生网络语言与行为的研究,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及生活化、人性化的"高校故事",增进作品的亲和力与情感认同度。第三,体现创新性原则。注重理念创新与方式创新,运用跨界思维,打破界限壁垒,真正创作出具有独创性与价值性的作品,避免内容同质化。
(三)完善丰富传播环节,提升作品推广传播效能
掌握与时俱进的传播理论与传播手段。首先,在作品推广与传播中,重视传播理论学习。除了"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理论之外,"合众传播"理论、"自媒体"理论、"蝴蝶效应"、"长尾理论"、"注意力"经济及"免费"经济理论等也是研究网络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论。其次,重视网络社交平台作品传播与推广。"两微一端"等社交平台既是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作品有效推广、实现传播价值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作品的生命周期始于发布与推广,在融媒体环境呈现"永未完成"状态,其持续更新力及创作主体与受众的良性活动,能够使作品具有长久的实效价值。
加强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很容易淹没于信息嘈杂的互联网大潮中,因而需要重新确定高校媒体发展定位,实现高校多种媒介平台跨界融合发展,提升融媒体平台用户黏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作品的能量与魅力。在技术层面,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连,将大数据、云技术充分运用酝平台建设。在管理层面,建立"中央厨房"式校园融媒体中心,整合机构、优化流程、融合队伍、完善资源配置,有效整合传播途径与渠道,避免网络文化作品推广出现"散、弱、缺"现象。
(四)强化作品全流程推广,健全作品中介服务体系
形成全流程有机融合推广策略。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推广效能提升,必须注重探索科学、合理的路径与体系,积极实现作品培育与推广全流程有机融合。首先,强调高校主体与受众全程高频互动,对受众需求市场进行精准对接与细分,分析并掌握受众群体的文化消费行为与需求信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挖掘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作品选题方向。其次,积极把握与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和资源聚集优势,促使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从选题设计阶段的生产源头上建立与潜在受众、优质市场的联系。再次,搭建高校创作主体与社群传播平台,注重培养优质受众并与之建立稳定关系,推进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供需市场的精准对接与细分投放,形成文化品牌效应与长效推广机制。
健全作品中介服务体系。首先,加强中介服务体系支撑力度。着力优化外部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依托,加快发展并形成专业化与市场化兼备的作品中介服务体系,为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全流程管理提供更多专业化中介服务保障。其次,探索高校"作品经纪人"培育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作品转化推广人才队伍,是破解中介服务体系薄弱的重要抓手,亟待以政府主导择优扶持与建设培训基地,以高校与第三方优质企业为主体,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训资源开发,探索高校、社会、政府三方发力的"作品经纪人"培育机制。
(五)加大政策引导与保障力度,激发作品培育推广内生动力
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优化成果评价,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多维评价指标构建:第一,作品成果界定指标。规范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范畴界定,区分作品趣味性与权威性、科普性与理论性。第二,作品评价指标。注重政治性、学术性、价值性、传播性相统一,同时兼备原创与创新要素。第三,作品认证指标。规范认证程序是推进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工作的核心环节,高校需要组建专业权威的网络文化作品专家评审库,通过盲审与外审结合,从作品的网络影响力、学术理论力与实践价值力几个主要方向进行具体认证考察。第四,作品应用指标。评价认证的最终目的是促使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得到有效应用,高校可以委托第三方开展独立评价认证,重点关注作品在主流媒体或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的传播效力,是否产生了重大影响且形成一定的网络传播效应。
加大政策前端引导与后端保障力度。首先,实施竞赛激励制度。高校应思考将"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等重大网络文化作品竞赛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网络文化作品竞赛,促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激励高校师生团队创新创作,激发创作活力,丰富作品文化内容供给,用竞赛形式"盘活"作品培育与推广全流程。其次,加强荣誉制度顶层设计与工作落实。如果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推广的内生驱动力,就必须有积极的、强力的顶层政策设计与健全的、高效的工作落实。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科学的、结合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师生荣誉制度建设并保障落实。在教师激励层面,设置职称评定指标权重,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纳入教师科研成果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尝试将产生重大影响且形成重大网络传播效应的优秀作品等同于国家级竞赛奖励或核心科研成果;扩充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与科研竞赛成果、育人实效、教学能力等指标一同作为绩效考核要素。在学生激励层面,设立相关专项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引导与激励,并从政策实施上给予保障落实;使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能够获得与其他学业、竞赛成果相同的奖励保障,实现与学生成长成才挂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梅月平,久戈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探究基于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3]畅军亮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4王爽。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p]济南山东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