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三篇:"网红"文化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势探讨
摘要:大学生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双面影响。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利用"网红"文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红"资源的建设性作用,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育校园"网红"队伍、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育人新途径。
关键词:网红;大学生;高校;网络育人;
作者简介:李婷(199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东海洋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广东省德育项目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项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阶段性成果(化学与环境学院)(项目编号:粤财教【2019】63号);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最新研究成果;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netizens. The culture of "net celebrity" has impact on their thoughts and behaviors.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needs to adapt to new changes, take advantage of the cultural of "net celebrity", and make full use of "net celebrity" resources. It explores new ways of online education from changing the mindset of class teaching, the formation of campus "net celebrity" tea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platform, and campus network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web celebrity;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colleges; network education;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学生占比最多,达23.7%.据调查,大学生中近六成喜欢观看网络直播,近四成关注"网红"动态,其中8%的大学生基本每天查看"网红"动态。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红"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但是,网络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的现象也越发明显,低俗、恶搞、炫富等"网红"文化充斥其中,这些内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引导,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正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形成期。为此,深入研究"网红"文化,利用"网红"文化优势,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发挥高校网络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红"文化
(一)"网红"的概念
"网红"是指在网络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种行为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或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通过网络传播,"网红"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皆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臆想等心理相契合,成为年轻群体关注追捧的对象。
(二)"网红"文化的衍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加速了数据的流通与汇聚,促使"网红"数量的指数式增长。由此产生的"网红"文化也以更加开放的行为观念、多元化的内容不断衍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文字时。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网络特征为网站产生数据,网民获取信息,以静态、单向阅读为主,文字实现远距离的即时传播。天涯论坛、新浪BBS等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互动的机会。南派三叔、郭敬明等写手以文字走红,至今部分作者仍有巨大的IP力量,文字时代"网红"对网民的文化生活影响颇深。
2.图文时代。
2004年左右,以图像为主导、以分享为特征的图文时代到来。终端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网站、博客实时交互。这一时期的"网红"大多以行为、言语上的越轨引人注意。代表人物有芙蓉姐姐、凤姐、郭美美等,这些"网红"社会影响性明显上升,但热度持续性短,成为娱乐文化中的快消品。
3.短视频时代。
随着4G的普及,互联网进入音频、视频时代,个体的行为、语言、做法等元素更容易被网络传播。这阶段的"网红",大都有明确的专长领域,具有号召力和变现能力。代表性人物有Papi酱、张大奕等。同时伴随着内容的泛化,"网红"已经不再限定于人,动物、物品、场所等都可贴上"网红"标签。
(三)"网红"文化的特征
"网红"文化是由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群,基于互联网发展,以人、物、事件、行为为内容并以此产生较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呈现出强烈的草根化、非主流化特点,遍及内容生产、商业模式、文学艺术、大众消费等多个方面,辐射到文化、娱乐、教育、健康等一系列精神性领域,是一种特征社会文化现象。
二、"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为教学提供新途径
知识型网红以轻松幽默、质朴亲和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将文化知识进行展示,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指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如哔哩哔哩平台的法学教授罗翔,凭借着幽默真诚的语言把严肃的法学知识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案例,降低了法学门槛,极具普法意义。再如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陈果,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视频课被传上网络后迅速蹿红,在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中平衡,深受年轻人喜爱。
(二)为弘扬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向上的丰富内涵,对行为准则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传统文化搭上新媒体快车,《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根据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以1410万的订阅量创下了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再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盛唐诗词与文人墨客的故事说成了脱口秀节目,赋予诗词以重生。
(三)为创新创业带来新机遇
在"互联网+"和双创背景下,网络成为大学生拓宽就业的重要途径。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余佳文,为方便查看上课时间地点,还在读大三的他设计了超级课程表APP,毕业后创办了广州超级周末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应用已覆盖全国3000所大学,拥有1000多万注册用户,为大学生上课提供了便利。再如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玮、大疆创始人汪滔等,这些正能"网红"案例,更易唤起青年学生对用网的正确思考,认识到网络也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创业理想的孵化器,为职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三、"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多元化社会思潮增加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难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网络平台监管不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网络扩散,高校意识形态把控难度增加;二是西方资本利用网络平台对意识形态事件进行操作,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三是部分"网红"对热点事件进行片面解读,在公共平台随意发表言论,误导大学生的正确判断,造成不良舆论影响。
(二)拉低审美观,模糊价值观
整容、炫富成为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的快捷方式,锥子脸、高鼻梁的"网红脸"异化了大学生审美观;服饰、豪宅、豪车等"秀"更渲染了拜金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观金钱观模糊不清,盲目讲究物质追求,大量学生陷入网贷危机,经济生活及心理健康受到重创。一夜爆红的"网红"给大学生的就业观带来错误引导,"读书无用论"成为舆论中心,无疑腐蚀堕化大学生的成长。
(三)僭越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
"网红"行业门槛较低,言行失德乱象丛生。如斗鱼当红主播陈一发儿,曾公然将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快手平台上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杨清柠,以未成年生子当热点,早恋早孕竟成"时髦",这些"网红"乱象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违反法律规定,也造成大学生道德观、法律观弱化,甚至产生模仿行为。
四、"网红"文化盛行下高校网络育人策略探究
(一)利用"网红"正向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传统思政课理论性强授课形式单一,难以迎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高校需要转变教学思维,不断思考课堂教学新模式,掌握课堂主导权。对于"网红"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避之不谈。网络热点事件正是鲜活的思政教育案例,将热点"网红"事件引入课堂,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探讨,发挥高校教师权威性身份作用,带领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同时,积极宣传榜样"网红",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正向引导,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二)培育校园"网红"队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网红"文化是一种集聚性强、感召力大的文化现象。高校要抓住大学生对"网红"的青睐感,培养优秀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党员组成校园"网红"队伍,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实施"校园名师培育工程",通过线上直播、Vlog等形式,推出精品课程内容,打造名师效应。二是充分挖掘榜样人物,打造"学霸""科创""励志"等特色学生形象,发挥头雁作用。其次,需加强校园"网红"队伍用"网"能力,掌握学生的网络行为动态,与大学生现实行为进行结合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引领和行为激励。
(三)紧抓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作用
高校要主动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校园网络文化作品为载体,展示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和师生风貌,树立价值风向标。首先,校园网络平台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引领功能。如搭建线上校园"网红"发声平台,结合社会热点、重要时间节点,定期推送专家解读内容,增强师生互动。面对新媒体新闻中的偏颇观念、社会舆论争议性事件时积极发声,对正确言论予以支持和肯定;对歪曲事实、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网络流言及时作出回应和驳斥,做到引导及时。最后,结合校园文化特征,注重宣传校园文化。将大学生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实践等活动纳入网络展示之中,积极制作微视频、微生活等文化产品,彰显大学生青春风采,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重视"网红"文化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因势而新,顺势而为,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育活力,组建高素质校园"网红"育人队伍,设计正能校园"网红"文化内容,打造校园"网红"文化特色品牌,形成吸引力强、共情度高、学习动力足的网络育人新模式,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琳,王双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探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16):80-81.
[2]吴滑试论"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形塑的影响[J]山西青年, 2020(1):287.
[3]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4]张瑞瑶。"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影响及正向征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 8(10):91-93.
[5]韦朝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重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