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现存状态与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4635字
  第七章 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现存状态与展望
  
  第一节 贵州铜鼓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古文献上曾记载:“俚僚贵铜鼓”,“有病击沙锣、铜鼓祀”①,说明铜鼓在贵州广为使用。贵州赫章可乐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鼓形铜釜,并认为是铜鼓的雏形,这说明铜鼓在贵州流传的时间久远。铜鼓的制作巧妙,式样繁多,学术界按其历史发展确定了八种标准器型,其中就有两种在贵州,它们分别是遵义型和麻江型。因此铜鼓文化可以说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今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岌岌可危境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贵州少数民族现在使用的铜鼓多数为政府发展经济吸引旅游重新购买的新鼓,老鼓多半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自然损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第二,贵州铜鼓铸造工艺失传,懂得敲击的专业人士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缺乏。少数民族对铜鼓敲击发出的声音和鼓点节奏方面要求甚高,所以发展铜鼓民俗文化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三,民族地区的发展,最大的挑战是贫困。改革开放虽然给经济文化缓慢甚至落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但是也使得该地区民族自我认同感产生动摇,造成其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视原本民族骄傲的传统文化为“糟粕”,避如蛇蝎,丧失传播发展的机会,也使得本地区民族文化受到歧视,随时有被外来文化侵蚀的危险。第四,改革开放还造成劳动力大量流失,考察的过程中,看到民族地区留守的基本上全是老人,就是使得民族文化无人传承。
  
  第五,年轻的知识型人才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坚持民族文化的老一辈家族权威迅速倒塌。
  
  这些都造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铜鼓文化的岌岌可危的状况。斯大林曾说过: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②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是经过上千年的实践总结和积累而成的,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也可以说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共同体稳定的必要元素。虽然,贵州政府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实施保护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但是在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方面似乎还有所欠缺。发展的同时并没有站在原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传播铜鼓文化,没有使铜鼓民俗文化重新融入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反而是把它摆上了一个高度用以研究,在其中更多的是利用民族民间中的铜鼓文化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法宝,致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变异,使本该与贵州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重器”、“神器”、“传家至宝”的铜鼓,逐渐沦为供人们消费的商品。这对于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本是没有太大实质性作用的。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当地多数民俗文化馆和博物馆不是属于关闭状态就是属于无人问津状态,反而是以铜鼓为配角的歌舞表演场场爆满。当问及铜鼓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时,很多人知之甚少,有些当地人甚至只知道它就一件乐器,其他一无所知。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不断的历史实践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体现,同样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每个民族的心中都深深刻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迹,并作为民族的核心要素维护着民族传统社会的平衡。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巩固民族关系,提高民族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日益的开放的世界,如何维护民族地区缺乏强势支撑力量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现今尤为复杂的问题。由于经济、政策和汉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大范围的整合,不仅习俗被改变,连食俗和节庆也发生了变化。铜鼓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尤其重要元素,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铜鼓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民族文化都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和整合度。还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民族信仰,是当地少数民族辛酸血泪史的见证者。在它流转的两千余年里,不断见证了当地少数民族迁徙和生死逃亡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他们团结一致抵御危险的英勇壮举。它的消失和改变会使当地区域文化消失和改变的同时,迫使当地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让原本经历两千余年历史考验稳定发展的民族社会结构变得不堪一击,就如上文所说的铜鼓文化的消失会造成贵州地区的民族共同体不稳定。由点及面,我们甚至可以想到如果我们不及时用对的方法,如:让少数民族自愿接受铜鼓文化重新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并且愿意开展保护和传承,而不是为了单一发展经济用强制措施压迫他们接受。那铜鼓文化的未来会怎么?贵州地区民族社会的未来会怎么?这些都是不敢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传承和保护贵州铜鼓民俗文化。
  
  第二节 对贵州铜鼓民俗文化艺术未来的展望
  
  节奏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效、最常用、最富有魅力的艺术手段和审美基点之一,它用最简单、最古朴、最稚拙的声音表现了人类既丰富又复杂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铜鼓在经历了数千年扮演着多种角色后还能一直存在的根本原因,它以最简单调式诉说着人类的一生。但是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铜鼓的社会功能也必将会跟随着历史变迁和时空的变异发生变化。
  
  目前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发展就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贵州铜鼓流失严重,铸造工艺失传,懂得敲击的专业人士缺乏,铜鼓民俗文化如何传承和保护等问题。
  
  文化方面:民族文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新民族文化的创造,也包括对旧民族文化的舍弃和保留。对于民族文化必须有选择性的保留和舍弃,即具有优秀成分的选择保留,具有糟粕成分的选择舍弃。一个民族其文化的传承的主导力量是其民族自身。对于贵州铜鼓民俗文化,它有着上千年的实践总结和积累,是贵州地区民族主体生活的需要。我们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必须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仔细挖掘其原始意义和功能,梳理铜鼓文化的源流,而不是单纯的全盘否定。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能与时俱进,融会贯通,符合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仔细了解贵州铜鼓的分布以及涉及到地域变迁的问题。这方面必须积极发挥各地方市县乡镇政府、教育局、博物馆、文化馆和媒体的力量,实地考察整理出贵州铜鼓的类别,并且积极收集关于每具铜鼓的历史来源、使用民族和使用时间、适用场合、所有人的名称、破损程度和破损原因等相关资料。对于一些年代久远具有特殊意义的铜鼓除了要做好书面记录外还需要拍摄影像图片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相关整理交予有关部门保管,这对于深入研究铜鼓文化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味的消极抵抗,只会导致贵州地区民族文化的停滞。但是一味的接受就会导致贵州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的灭亡,所以我们要有选择性接受,使铜鼓民俗文化与现代化的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即符合时代发展,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专属于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铜鼓民俗文化。
  
  社会方面:民族文化的传承除了理论问题外,还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我们应该不分民族,不分层次,在具备本地区本民族人才外,积极吸引更多不同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各类人才对贵州地区铜鼓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发掘、整理和保护铜鼓民俗文化,还应该广泛学习和吸收借鉴其他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一切有益的部分,只有做到这点,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才不会发生冲突。具体做法总结如下:第一,贵州政府放宽范围引进人才对铜鼓文化进行“地毯式”普查、整理和研究,提出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对于有价值的铜鼓民俗文化重点保护。如:在铜鼓分布地区的博物馆和文化馆建立铜鼓专属区,传播铜鼓文化,进形巩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第二,贵州地区铜鼓收藏量大,但是很多古老的铜鼓,由于人们的不断敲击,已经破裂,甚至破碎,还有一些由于保存不当造成损坏。政府应该对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的铜鼓请专业人士进行修复和保护。第三,政府从观念上要改变保护和传承铜鼓的方式,立足于铜鼓使用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第四,对铜鼓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在人们欣赏铜鼓优美声音和精美工艺的同时,能更好的了解铜鼓民俗文化与各个少数民族和民族社会的关系。
  
  经济方面:铜鼓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贵州铜鼓作为我国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奇葩,是极具艺术性的精美工艺品。同时又由于现今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它作为独具民族艺术的古代青铜重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必需品,是很具观赏性的。它经人们再创造仿制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进入商品市场。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由于技术限制,虽然无法铸造与古代铜鼓不管是从材质、声质还是型制一模一样铜鼓,但是从大体上还是差不多的。其中还加入了很多现代人的奇思妙想,变成制作精美,样式多样的各种形式。为了更加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方便携带,特地把铜鼓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如:工艺品摆件,饰品和手工绣品。它们制作精细,价格实惠,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其市场规模只限于贵州本地,外地根本无法听之一二,所以现在要做的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贵州铜鼓,并且扩大铜鼓工艺品的生产规模,让铜鼓这件精美绝伦民族工艺品迅速占领市场得到国内外认识,形成规模经济。
  
  教育方面:民族文化需要依靠民族教育来传播和传承,也不是说民族文化的传播完全要依靠民族教育,还有许多的媒体可以做到,但是民族教育确实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民族教育除了要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外,还要吸收其他民族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由表及里的梳理研究,也要认真的进行取舍。在民族教育中,传播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政府和教师,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是本土人才。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是不同民族价值观对立和冲突的集结地,民族学生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的学习了这些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把经过选择和创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引进课堂。对于它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第一,在贵州铜鼓民俗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应该把民族教育分为家族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在家族传承中,应该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对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传承意识越来越淡薄。
  
  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急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努力。例如,在很多地区,由于工业文明和汉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少数民族已经放弃了他们以往恪守的民俗活动,致使很多会敲击铜鼓的老艺人的技艺即将失传,所以家庭教育对民族文化理念的传播和铜鼓民族文化的传承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生机勃勃的发展和延续。第二,应该加强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各地方教育局应该实地调查本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引进人才以此为点,去粗取精把优秀的民族文化编辑成书籍,引入师资力量,开设课程,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学校在人们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贵州铜鼓民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也是铜鼓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
  
  贵州少数民族铜鼓文化毫无疑问将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面临重重困境。所以如果不及时的保护,铜鼓民俗文化可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无法传承而逐渐没落和消失,这也会使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结构岌岌可危,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善贵州铜鼓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体系,以广西、云南的铜鼓民俗文化发展为榜样,逐渐形成以贵州为特色的少数民族铜鼓民俗文化。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