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贵州水族铜鼓民俗文化艺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2513字
  第四章 贵州水族铜鼓民俗文化艺术
  
  第一节 水族铜鼓的分布和来源

  
  水族是贵州省 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省的水族主要分布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相毗邻的荔波、独山、都匀、丹寨、雷山、榕江、从江等县市,其中以三都水族自治县较多。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 50%以上的水族人口都居住在这里。少数散居于黎平、凯里、麻江、福泉等地。其分布特点是:沿江河溪流交错地区,其间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坝、河谷和山脊分布,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因此,我们的田野调查的点就定于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是水族文化的中心流传地,也是水族文化保存和保留得最完整的区域。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很少交流,三都至今仍保留着水族独特的民族人文特性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其底蕴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个性鲜明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
  
  据粗略统计,整个水族自治县大约现存铜鼓约 300 面左右。依据文献、资料和走访记录调查了解到,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大多数铜鼓都是被水族民间所收藏。在 1958 年以前民间储存铜鼓量曾达到高峰,当时几乎所有村寨都有不止一面是的铜鼓。但其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铜鼓被列为“四旧”物品被强行收缴,还被当作废品收购,这样就造成铜鼓的存量急剧减退。如今保留下来的铜鼓大多数都是水族人民不顾生命安危,通过隐瞒铜鼓数量、躲避收缴、偷偷到偏远地区埋藏或转移等手法保留下来的。这就造成了现如今铜鼓分布不均的状况。此外,另一种状况也是造成铜鼓分布不均的原因,那就是村寨的发展程度,比如沿公路发展的村寨,他们的铜鼓损失程度就明显比交通闭塞的村寨严重很多。
  
  根据调查走访,总结出如下几种水族铜鼓的出处:
  
  第一种,铜鼓是通过一代代传下来的,而且大多数铜鼓至少已经传了 5 代以上。这种方法传下来的铜鼓占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间铜鼓储存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第二种,铜鼓是通过购买获得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 1958 年以后,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要想购买铜鼓就变得很难了。由于铜鼓工艺特殊,所以价钱比较昂贵。再加上铜鼓对水族人民的特殊意义,所有主人家也绝不会轻易出手。但是,并不是说毫无例外。
  
  因为铜鼓一响代表召集聚会,亲朋好友都会闻声而至,以观铜鼓为快。按照水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会极尽所能的招待他们。但有些贫困家庭的主人,觉得留下铜鼓对他们来说反而是种负担,所以如果遇到有人收购铜鼓他们也会考虑将其卖掉贴补家用。(如图 13)

        第二节 水族铜鼓的功用及表演

        在封建社会,铜鼓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祖先和神灵的化身,他们对铜鼓有着无以复加的崇拜。在广西左江流城的宁明花山就有多组骆越族对铜鼓膜拜岩画①。而水族就是由骆越族分离出来的一支。这些画面无不显示着他们对铜鼓既尊敬又畏惧,进而产生对拥有者的敬畏。在《隋书 地理志》②中有所记载,说铜鼓铸成之初,必须将其悬挂于庭院中,用酒水来祭祀它。在水族《铜鼓歌》③中也曾唱到,铜鼓中心即“同心”,希望水族人们永远凝聚在一起。就是这种对铜鼓共同的敬畏崇拜意识才使得水族人民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水族使用铜鼓的历史非常悠久,水族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从铜鼓的使用习俗中映射出来。《老学庵笔记》卷二曾有记载,称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用于战事和祭祀享乐的器具。这从水族古已有之的铜鼓舞可以看出,水族铜鼓舞是水族民间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水语称为“丢压”,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主要用于年节、庆丰收和婚丧活动。在表演时老者敲铜鼓,一人用嗡桶配合,一人打木鼓,舞者随着鼓声起舞,舞蹈动作夸张有力,同时舞蹈动作也引用了耕作活动中的动作。使得舞蹈独具原生态的美,夸张的动作使观者兴奋,让人们不自觉的就能感受到古代水族人民使用铜鼓发号使令,击鼓冲锋的壮观景象。水族铜鼓舞分为男子铜鼓舞和女子铜鼓舞。男子铜鼓舞为集体群舞,其表演形式仍保持着原始的广场圆舞形式,动作有大字蹲、大字偏等,舞姿刚劲雄健、粗犷英武;女子铜鼓舞也是集体群舞,一般在堂屋或端坡进行,舞者围住铜鼓,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水族女子铜鼓舞的动作不多,仅有移步等五个。铜鼓舞生动地表现出水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彪悍的民族性格。另外,在重大节日,婚嫁等喜庆时也会敲击铜鼓。
  
  水族在节庆期间为了更好的增添欢快的节日气氛,会使用铜鼓演奏。在节日期间祭祖的供品会在过卯节或者端节的前一天晚上摆好,铜鼓也会搽干净以后才能放到供桌前,并喷洒上米酒进行祭鼓仪式,礼毕后,方可用绳索将铜鼓两耳系紧,悬挂在大堂中梁处,一人用小木棍匀速敲击铜鼓,另一人双手环抱用米酒喷过的平口木桶,在鼓腹处做一前一后的纵向抽动动作,以达到引导音质、音量的效果。他们也可互换演奏角色,以达到节日共乐的目的。
  
  在水族铜鼓的演奏中时常还会看到一种伴奏乐器,这种乐器我们称之为木革鼓,也可称为皮鼓。皮鼓一般只作为铜鼓的伴奏乐器,不单独使用,和铜鼓一起被称为“姊妹乐器”,两者缺一不可。木革鼓由水族民间匠人制作,制作工序为:选好牛皮,将其放到烂水田里浸泡,泡上半个月到一月的时间,期间,到山上去挑选坚硬的杂木,直径最小也要一尺五以上,长约一米到两米,整段圆木中间掏空制成鼓身,将浸泡好的牛皮取出,蒙在圆木的两端做成鼓面。皮革鼓声音浑厚,清脆悦耳,极富民族特色,是水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之一。(如图 14)

        第三节 铜鼓在水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铜鼓,是水族人民最珍贵的神物。长期的传承和崇敬,使水族人民近乎把铜鼓摆在与神灵同等的地位。它不仅是神灵的化身,还是水族人民祭祀祖先的化身。对其收藏和使用的同时赋予其崇敬的地位。在古代社会铜鼓除了是重要的礼器外,还具有传讯的功能。一旦发生危险(如:自然灾害、火灾和有其他民族侵入等),水族人民就敲击铜鼓,以鼓声为信,召集族人共同对抗危险。正所谓“鼓山颠,群蛮毕集”①即指此。
  
  贵州水族认为,铜鼓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他们的家业,他们的先祖,他们把身心都系于铜鼓之上,其权威性是任何人和事都无法比拟的。总之,铜鼓就水族人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存在。水族对于铜鼓的崇敬也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减少,反而经过多年的积累使水族人民对铜鼓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形成完善的一套专属于水族人民生活娱乐活动的铜鼓使用程序。(如图 1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