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刘艾琳。 偶像工厂 S·M 公司[D]. 西南大学 2009.
[2] 滕青。 流行音乐中"韩流"现象之反思[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 徐姗姗。 跨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新范例[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 李世军,吴娴。 韩国文化的崛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学术界。 2005(04)。
[5] 周瑞杰。 美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与一体化[D]. 山东大学 2009 .
[6] 詹小洪。 "韩流"文化盛行于中国及其原因[J]. 当代韩国。 2007(01)。
[7] 孙冰。 "韩流"背后的政府推手[J]. 中国经济周刊。 2012(42)。
[8] 何新。 全球化语境下的"韩流"音乐[J]. 人民音乐。 2011(10)。
[9] 言爽。 浅析韩国明星综艺节目在中国网络的传播[D].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10] 付玉帅。 探析韩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4)
[11] 李廷宰。 试论韩国流行歌曲通过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以歌手"Psy"的说唱歌曲《江
南 style》的表演特色为例[M].当代韩国,2008.3.
[12] 李皎。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 2011
[13] 刘庆伦。 浅议《江南 style》全球风靡的原因与启示[J]. 科技创业月刊。 2013(02)
[14] 孙忠民。 "哈韩"、"哈日" 我们到底哈什么[J]. 职业技术教育。 2005(05)
[15] 张丽。 对当下韩剧流行现象的文化解读[D]. 新疆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