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重庆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探究
【第一章】重庆文化金融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评述
【3.1 3.2】重庆文化业与金融结合现状分析
【3.3 3.4】重庆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文化产业与金融整合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五章】重庆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策略探索
【结论/参考文献】文化业与金融合作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评述
2.1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2000 年 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4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的门类划分为九大类。
国家统计局 2012 年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增加了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特色产品生产等项目,从生产、管理需要、活动相近性等方面,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层:第一层为文化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第二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共 10 项;第三层为 50 类文化生产活动;第四层共 120 个小类活动是具体的活动类别;第五层是 29 个延伸层。
文化产业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是以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为核心生产要素、属知识密集型的新经济产业。区分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短、小、弱"的轻资产特征,中小企业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发展能力较弱。
2.1.2 金融的内涵。
"金融"是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广义上,金融是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狭义上的金融仅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运行、产业发展与金融活动都密切相关。现代金融有两重含义:第一要从小金融到大金融,就是从银行的货币市场走向整个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债券、信托等;第二要从老金融到新金融,就是从单一信贷产品走向众多金融新产品,包括租赁、基金、产权等。
黄奇帆在 2015 年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讲,金融的三个关键要素是信用、杠杆、风险。金融必须服务于产业,金融脱离产业自我发展,虚拟膨胀,必将造成金融危机。金融与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就能创造新的价值。钱志新将产业金融定义为"产业与金融的紧密融合,在融合中加快产业的发展".如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环境金融等等。金融对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是融通资金、整合资源、价值增值。
2.1.3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内涵。
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合作",体现了二者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
第一,"文化事业"也包括在文化与金融合作的范畴,但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过程,包括文化资源的开发、生产、利用、保护、经营等相关活动中的所有金融活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也包括在其中,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中的 PPP 模式等。
第二,本文所指的金融,不单是信贷融资市场,也不仅是狭义的信贷、保险、证券、信托、租赁、担保等金融机构共存组成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而是指与资本相关的政策性金融、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企业资本运营市场等所有金融产品和元素的资本市场。
总之,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金融",是一种包含政策、体系、产品的一种机制,是指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领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形成的多元资本市场集合体。
2.1.4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方式。
文化产业涉及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合作,则意味着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发生关联。梳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国家财政保障文化事业发展阶段、政策金融支持传统文化产业阶段、商业金融投资现代文化产业阶段、现代金融与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阶段。简言之,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以下 2 种:
政策性合作。政策性合作是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其实质就是政策性金融。其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按照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转移支付、优惠性存贷利率等为主,直接或间接为贯彻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及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都属于政策性金融范畴。2003 年以前,我国扶持文化产业主要是靠政策性金融。
商业合作。其实质就是商业金融。指在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指导下,运用市场法则,引导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和货币资金合理流动的一系列货币商业性金融活动的总称。其有以下几个特征:决策主体是商业金融机构,目标是追逐商业利润,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通过自主决策来实现;有偿借贷;以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要经营原则。文化产业与商业金融的合作始于 2003 年,文化部印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 号)。提出鼓励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入文化产业,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或增发新股的方式进入;争取金融支持对外文化贸易;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推荐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争取银行给予信贷支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标志着文化产业与商业金融的合作正式开始。2014 年 3 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标志着合作将持续深化。
2.2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相关理论。
2.2.1 文化产业相关理论。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资源,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而进行的创作与销售活动,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受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约束,符合产业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可用产业组织、发展、政策等理论进行阐述。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短期而言,市场结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进退出壁垒等)决定市场行为(价格行为等),市场决定市场绩效,同时,市场绩效又反过来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哈佛大学的贝恩教授研究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产业绩效越好;集中度越低,绩效就相对较差"[3],以及芝加哥大学斯蒂格勒教授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5].Hirsch 首先把文化产业看作由文化生产部门、大众传播部门、分销部门等各类组织相链接而生成一个系统[6].向洪光等人以湖南为例,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组织现状,研究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路径和运作模式[7],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产业投入产出理论。又称为产业关联理论,以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4]为代表,通过模型分析办法,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反映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比如郭国锋等人利用 DEA 模型,以人力资本投入、资本投入以及文化资源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以劳动者报酬等 4 个价值型指标和旅游接待人数、观影人数等 10 个非价值型指标作为产出指标,分析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以及湖南等中部六省文化产业投入效率,认为山西、江西、安徽等省文化产业投入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待改进[8].
产业政策理论。产业政策理论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未来并从中发现规律,制定相关政策,达到加速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行为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作用。产业政策理论的核心是产业资源分配政策。由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政策规定,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④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9].不同的阶段、不同地方,同一产业发展培育的阶段不同,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相同,以此来指导和布局产业发展,实现合理配置。一般而言,在初创期,由于产品、市场和服务策略上没有清晰的界定,没有充分掌握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等信息,产品销售收入低,行业进入壁垒低。
需要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引导,帮助完善产品、开拓市场。在成长期,技术和服务稳步提升,产品已逐步被市场接纳,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营业收入。同时,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行业进入者,竞争局面加剧。成长期企业由于其技术趋于稳定、产业特征和用户特点都比较明晰、市场增长率高速增长,从而使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且波动性降低。在成熟期,产品开发成熟,可以满足甚至超过市场需求,竞争加剧出现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行业进入门槛高,达到产业发展的稳定阶段。在衰退期,产业整体进入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市场需求逐步萎缩,市场产能过剩,产品利润下滑,逐渐被新的产业、产品所代替。文化产业还不足百年时间,在我国时间更短,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薛东前等对西安文化产业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发现西安文化产业总体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且在整体和区位上均处于成长前期向成长后期的过渡阶段[10].可见,文化产业在各省区市发展程度不一,甚至同一省区市也不尽同步,需要具体分析。
2.2.2 金融相关理论。
①金融市场有效培育论。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大家逐渐认识到培育一个高效的金融市场需要社会性和非市场因素支持。最典型的理论是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其主要观点是:
作为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金融当事人的信息不完全,尤其是放款人对借款人的各类信息基本无法完全掌握,金融市场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运行。所以,为了弥补市场失效的部分损失,可以采用比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
②融资效率理论。
融资效率理论(MM 理论)是研究企业融资效率的经典理论。美国学者莫迪里阿尼和米勒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假设不存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破产风险,企业融资方式、结构变化,不会对企业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与投资决策没有必然联系。俩人随后发现其理论的现实应用性缺陷,再次指出因为负债利息属于成本范畴,在企业所得税存在的条件下,负债融资具有避税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税额,从而起到增加股东税后利润的效果。因此,应通过负债来筹集企业投资所需资金。
2.2.3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相关理论。
文化再生产理论。
主要由我国的高书生提出。文化再生产论认为,文化与其他产品有本质区别,就是消费即是生产。消费在消费文化产品时,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一方面可部分文化工作者可受到启发、激发创作灵感,进而创作出更多原创性作品,使文化再生产周而复始、延绵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是催化剂,使得文化再生产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运作有序,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创作个性化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文化和经济融合必须解决的矛盾。影响文化再生产扩大规模的因素,包括原创能力、公共投入、市场主体、市场体系、融资能力和科技支撑等。
产业金融理论。
产业金融是"依托并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总称"[11],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金融的高级需求,主要表现在产业不仅要满足资金融通的需求,还要满足信用管理、风险转移、资源配置、价格信号、股权增值等多层次规模性需求,是全产业链参与并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态。产业金融的基本原理是以产业为基础平台,以金融为催化剂,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创造新的价值,实现财富的倍增效应 .许建生等人认为:所谓产业金融,是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12].
钱志新认为,产业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四个资本化,即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13].产业金融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对某一产业的金融政策和制度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干预力度较大;在这个系统中,金融和产业之间呈现双向互动关系;除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交易所外,具有产业特色的金融机构如投资控股公司、企业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共存,以良好的运营模式服务于产业发展;各类资本以不同方式充分参与资本市场,产业银团、财团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的主体性作用明显[14].目前而言,文化金融合作还处于政府大力推进阶段,还未形成一种系统性业态,但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文化产业的产业金融形态将逐渐成熟。
将产业金融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结合来看,在文化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其对金融的需求和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产业金融随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即,成长阶段的产业,外部资金约束较大,与金融合作的渠道也较窄。伴随产业向成熟的周期过渡,金融对产业的支持逐渐增强,产业对金融的需求也逐步从融资转向投资。根据高书生的"文化再生产论",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是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运作有序,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比照其他产业,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金融合作的方式也是不。
2.3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相关研究评述。
2.3.1 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15].在 1950 以前,文化资源更多作为文化属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经济属性并不明显,与金融的联系也很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属性逐步显现,并被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从单纯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文化与金融等相关产业广泛融合的发展阶段[16].这一阶段,文化金融合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请金融支持阶段(2003 年-2008 年)。这一时期,国家层面印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金融资本要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但在这一阶段,文化与金融可以说仍在互相"试探",还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政策出台了,要求提出了,但是如何合作、在哪些领域合作,仍在探索之中,双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寻找对方优势、寻找对接点,为进一步拓展合作不断积累经验。
二是初步合作阶段(2009 年-2013 年)。这一时期,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首次成为了联合发文单位,成为了直接参与者,标志着文化和金融初步开始合作。
三是融合发展阶段(2014 年以来)。以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为标记,文化金融合作正式出现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文化金融合作阶段,不仅意味着主体的平等,更意味着产融结合的加强。目前,推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成为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金融合作部际会商机制和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等重大项目都在稳步推进,北京、江苏、浙江、辽宁、安徽、江西等地则已结合实际,出台了具体的落实举措。但从目前文化投融资市场的现状看,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反映融资难。因此,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实质上还停留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层面,文化对金融吸引力还不够,金融对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缺乏既符合文化产业特点而又契合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要求的具体制度安排和投融资工具。现阶段文化产业和金融合作,某种程度上还是文化产业的投融资。
2.3.2 国内外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相关研究评述。
①在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主体方面。合作的主体,既包括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和个人,也包括金融企业,还包括政府和中介组织等。由于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特别是文化产品的定价难、风险管控难,使得单一的主体很难有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辛阳等人仔细分析了中美投融资的机制,认为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化是学术界的共鸣,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成为助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7].Stephen 指出美国文化产业融资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虽然政府没有主导实施文化产业融资计划,但一些政府部门会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高科技企业或自有创业投资则由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直接投资[18].于孝建等人认为,主体多样化能增强企业信用,减少银行贷款风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进一步指明融资参与主体除企业和银行外,还应包括担保机构、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19].陈清华等人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建文化单位,实行股权多元化;二是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并吸纳非公有资本,建设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三是对现有国有文化单位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等[20].
②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方式。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方式,主要取决于金融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如何进行创新。目前,西方国家已形成了银行贷款、并购重组、跨国资本投资、私募基金以及政府拨款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Robert C. Di Gregorio,Jr.以美国电影业为例,认为存在制片公司出资、独立发行商的融资、代理融资、终端客户融资、保险公司"完工担保"、跨国公司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21].英国还建立了独特的政府配套资助模式,对决定投资某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政府将配套企业一起资助,为这项活动上"双保险"[22].日本除常规模式外,还建立了基于知识产权的融资体系、基于产业链的融资模式两种特色模式,有效推动了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法制化、系统化[23].近年来,我们文化产业和金融合作发展迅猛,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贷款、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贷款、上市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一系列合作方式纷纷出现,有的已经实现了与文化企业的成功合作。魏鹏举认为,解决我国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改变传统的有形资产质押融资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以实现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24].厉无畏认为,文化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性,要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来创新融资方式[25].陈凤娣认为,针对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引入风险投资将有助于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题。建议通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对接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机制[26].
总体而言,虽然我国具有后发优势,可借鉴的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方式很多,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也还在试点探索阶段,普及应用还明显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融资方式的创新,仍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和金融合作的重点。
③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具有典型的政策推动性,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因此,国内外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很多,既包括审核准入、规划指导,也包括财税支持等等。许多学者对美国、英国、韩国以及日本等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变迁的分析,都认为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事业的色彩,政府给予一定的管制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27].
Braedon Clark 通过对澳大利亚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研究发现,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税收上的优惠与直接补贴相比更能吸引私人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28].在国内,税收减免等政策,同样是刺激企业投资的重要手段。迟树功等人认为,应从促进文化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结构以及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四个方面加以培育和规范[29].李华成则认为,依靠政府对文化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文化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处于比较优势,以解决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问题[30].贾旭东认为,金融支持不足意味着流入文化产业的资金量不足,反映的是国家金融政策存在着"包容"性缺陷,即金融(贷款)在不同行业间配置的不平衡,使文化产业成为事实上的资金流动回避和忽视的行业[31].可见,对于文化产业这一特殊行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引导、推动、规范、提升作用,显得极为迫切。
④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成效评价。这个成效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投入产业效率,是以文化发展的成果来评价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成效,简而言之,就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问题,以此指导和调整合作方式途径。目前,评价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成效,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采用资本成本比较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张仁寿等运用 DEA 模型对广东省等 13 个省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效率进行了评价,表明财政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32].蒋萍等人利用 DEA 模型[33],对文化产业资本、从业人员数、法人单位数等投入指标,增加值、营业收入作为产出指标进行了,认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主要受资金投入、政府支持、科技水平以及产业规模等因素影响。马跃如,等人运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形成规模经济,还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⑤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机制。文化产业的多元主体决定了合作的机制多元化。比如,日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出资举办全国性、较大规模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活动,积极为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做好市场宣传和服务。澳大利亚依托文化园区,搭建新型的官产学结合的"铁三角"协同模式。我国很早就建立的部行合作机制,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共同建立文化金融合作部际会商机制,协调文化金融合作政策的实施。
加上先前已经建立运行的部行合作机制,文化金融合作已经形成了宏观(部际会商机制)和微观(部行合作机制和全国各地已经普遍建立起政银合作机制)两个层面的工作机制,在顶层设计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多数还是一对一的合作,而非行业之间的合作,资源相对分散、结合不够紧密,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还需要加强。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出现了互联网金融和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文化企业的合作新机制。魏鹏举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中,分散的海量创意和海量的小众需求可以实现无成本的无缝对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金融信用也随之形成。股权众筹、债券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多种模式,将为文化金融合作的双向难题提供了破解的契机与方向。张洪生也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将全方位进入互联网机制当中,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一种文化产业金融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产业深度发展。
2.4 本章小结。
本章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基本特征是无形资产是核心要素,整体上存在"短、小、弱"特征。同时,明确了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其与文化产业合作的主要作用是融通资金、整合资源、价值增值。另外,从 2 个方面定义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文化事业的金融问题也属于文化金融问题但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金融",是一种包含政策、体系、产品的一种机制,是指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领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形成的多元资本市场集合体。最后,梳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简要将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分为政策性合作、商业合作。
除此之外,本章还明确了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的相关理论,并简要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