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理论论文经典推荐10篇之第七篇:阐述钱德勒企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摘要:钱德勒企业理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影响较大, 本文介绍了钱德勒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探讨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并阐述了钱德勒企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钱德勒; 企业理论; 企业史;
一、钱德勒企业理论述评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开始介绍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成果。从学科研究领域来说, 钱德勒的贡献主要分为企业史和战略管理两个领域。作为这两个领域的奠基者之一, 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学术成就进行总结。就历史学来说, 游恒 (1987) 最早介绍了美国企业史及钱德勒的贡献, 认为《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等著作是新企业史学的代表。游恒之后, 韩铁 (2003) 等同样开始介绍钱德勒的研究成果, 胡晓进 (2012) 介绍并评介了美国经济史、社会史主要论著及相关研究情况。其中, 王瑾瑭系统地介绍了钱德勒的学术生涯、研究方法、学术影响等。
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从组织社会学等视角探讨钱德勒的贡献, 例如周雪光指出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可以对组织发生学提供佐证。经济学领域, 对钱德勒的关注集中在企业理论、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陈凌 (2005) 认为需要重新认识西方的企业理论, 通过对钱德勒的企业史进行经济学解读, 评价了其观点和方法, 如比较研究法, 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讨。路风 (2001) 介绍了钱德勒思想及对动态企业理论的影响。钱德勒对西方纵向一体化大企业的分析表明, 管理型大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组织创新和管理投资是技术创新、资本形成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钱德勒的历史贡献。管理学领域, 孟德芳、黄睿 (2013) 对钱德勒的管理思想, 尤其对其著名的三篇著作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上的篇章》《看得见的手》《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 进行内容的提炼和总结, 认为钱德勒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动力上:战略和结构的动态匹配问题、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相互替代、整体组织能力提升问题等。除对钱德勒主要研究领域的介绍外, 部分学者, 如郭志琦、徐则荣 (1997) 对钱德勒研究中比较不常见的著作与内容进行重点解读, 如钱德勒的《皮尔·杜邦和现代公司的创建》、特殊的市场经济理论等。
钱德勒的企业史观点组成的体系被称为“钱德勒模式”, 钱德勒模式被广泛用于分析世界各国的企业史。西方学者认为, 钱德勒模式包含了多元化的益处及运营分权、战略独立的实现条件两个核心内容。惠廷顿指出, 钱德勒主义和钱德勒模式不同, 前者是对美国的大企业模式的盲目推崇;后者则存在合理的内核, 对于分析其他各国企业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部分西方学者曾对钱德勒模式提出修正, 如诺思指出, 钱德勒对新技术引入涉及的交易成本问题关注不够。国内学术界对钱德勒理论介绍和评论主要取自西方学者的观点与评价, 缺少独立思考和认识。祖述 (1990) 对钱德勒1977年出版的名著《看得见的手》进行述评, 认为此书分析了美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中大公司的优越性, 揭示了经理资本主义或经理阶层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 陈又星 (2003) 对美、日、中各国企业变革进行横向比较, 评价了钱德勒的企业史理论和观点。
二、钱德勒企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企业史研究可提供事实依据, 得出可验证的理论, 用于指导实践, 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佐证及理论支持。
美国企业史某种意义上是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钱德勒同样着力于大企业的研究, 这是美国企业史的研究的亮点所在。谢富胜、李双双 (2010) 提出为了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 不能将国有企业限定在非竞争性领域。他们从企业史的研究结论找到支持, 认为大企业才是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的重要力量, 而国有大企业正是承担此重任的关键角色。
部分学者用中国个案验证钱德勒的理论。刘波涛 (2008) 通过企业史大师小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的研究内容, 包括产业革命中领先企业的优势战略、投资机遇、行业壁垒等, 分析苏宁的个案, 认为苏宁的成功正是遵循了类似美国产业内领先企业的诸多成功原则 (如对机会的把握和壁垒的建立) , 才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将钱德勒的美国企业史研究结论作为一个“普适理论”使用、拥戴, 而非进行发展, 这是对大师的致敬, 同时也是对美国经验的神话。而对原有经验库和结论的验证基于一个假设:美国经验完全适用于、并能指导中国的实践, 这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
茅宁莹、彭桂花、张文杰 (2017) 则是以企业史作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利用企业史的相关研究方法, 例如案例分析、文献研究、比较、借鉴等, 探索民营医药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 得出相应的结论。朱敬钟 (2008) 以钱德勒在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该书首次提出的战略管理概念出发, 探讨具体产业中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通过拓展研究, 完善了钱德勒构建的系统化理论体系。一些学者尝试将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企业战略问题进行拓展性运用, 如张晓丽 (2007) 将钱德勒的战略管理概念延伸到公证机构的战略研究领域。
三、钱德勒企业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高超群 (2015) 认为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新历史事实下, 中国企业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文化建设及创造力不足, 遭受创新能力的深层制约, 因此对中国企业传统、经验、教训的总结十分必要, 需要对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成果做梳理和综述。作者对百年来中外研究者关于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和统计, 主题涉及资料的整理和编纂, 对企业性质的认识, 企业制度变迁的研究, 近代企业和传统社会的关系等。论文指出已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例如传统、现代的对立;中国、西方关系的对立。除研究范式的梳理外, 作者还指出了中国企业史未来转型的方向, 即推进中国企业史研究需要理论和方法创新, 并对现实挑战进行回应, 有所助益。
对此, 国外的学者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美国企业史研究者高家龙所著的《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对中国近代经济史核心问题之一, 即外国在华资本与中国民族企业的关系,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李金铮 (2015) 认为该企业史研究著作对于近代经济史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 其结构和阐释具有典型的范本意义。
总的来说, 钱德勒基于欧美企业史, 尤其是美国企业史的研究, 对世界各国企业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钱德勒本人对德国、英国等大企业的研究不如对美国大企业的研究更为深入、透彻, 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研究更显不足。中国企业史研究未来发展、探索的方向: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立足于本国企业史的特点, 利用档案等一手资料, 进行深入挖掘, 总结出特有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游恒.试析美孚石油公司发展演变的潜在意义[J].外交学院学报, 1987 (2) :42-50+56.
[2]韩铁.关于“美国制造业体系”和“劳动力稀缺论”的讨论[J].世界历史, 2003 (3) :82-92.
[3]陈凌.超越钱德勒命题——重新评价《看得见的手》[J].管理世界, 2005 (5) :160-165.
[4]路风.从结构到组织能力:钱德勒的历史性贡献[J].世界经济, 2001 (7) :61-76.
[5]孟德芳, 黄睿.基于钱德勒管理思想的企业发展三大动力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 :17-18.
[6]郭志琦, 徐则荣.评钱德勒的市场经济理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 (2) :1-3+7.
[7]祖述.A·钱德勒论大公司的优越性——《规模与范围》简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0 (9) :48-49.
[8]陈又星.企业变革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3.
[9]谢富胜, 李双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定位[J].教学与研究, 2010 (5) :9-14.
[10]刘波涛.为什么是苏宁?[J].上海国资, 2008 (1) :79.
[11]茅宁莹, 彭桂花, 张文杰.企业史视角下制药公司的发展:以恒瑞医药为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 (3) :8-14.
[12]朱敬钟.从企业战略管理看民航企业文化的建设[J].中国民用航空, 2008 (10) :110-111.
[13]张晓丽.公证机构战略研究系列之一公证机构战略思考的起点[J].中国公证, 2007 (9) :31.
[14]高超群.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6) :143-155+192-193.
[15]李金铮.问题、结构与阐释:《中国的大企业》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5 (1) :60-70.
点击查看>>厂商理论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