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设计论文

新时期建筑创作问题探析绪论

时间:2016-04-21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本文字数:748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设计发展探究
  【第一章】新时期建筑创作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建筑创作(设计)机制的演化及现状
  【第三章】建筑创作的实态调查
  【第四章】市场经济特征影响建筑创作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建筑创作行为及特征研究
  【6.1 - 6.4】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理想目标及基本思路
  【6.5  6.6】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创作机制体系的建构
  【结语/参考文献】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创作机制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着社会各方面高速的向前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惊人的,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平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前的3 倍多,几乎每个领域都在进行着各种规模的建设活动,而中国大陆俨然已经成为世界的建筑工地,各种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包括水泥、钢筋、吊车数量以及建设总量等等都位居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而每年新建成的建设规模达到了近20亿平方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随着这些年大规模的建设,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的变化,基础配套设施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整体硬件设施建设有了质的变化,居住环境改善了,整个城市也变美了。
  
  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形象,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建筑设计从近代开始引入西方建筑设计的概念和做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国内建筑设计过程经历过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现代建筑创作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这三十年,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经历了起起伏伏,从建国之初的百花齐放到模仿前苏联模式再到停滞不前,建筑创作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变化,但是全面总结来看基本上还处于现代建筑创作发展的初期,与国外的建筑创作和建筑理论发展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个阶段应当说是国内现代建筑创作的序曲。
  
  2、现代建筑创作的自发阶段
  
  这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外的创作理论、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甚至是图纸的表达方式等都无一不震撼着经历了闭关锁国的设计师们,于是“贪婪”吸收、“疯狂”汲取成为一种风潮,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前所未有的,在这20年间,突出的表现是建筑设计速度快,成果多,随之带来了城市面貌更新速度快,变化大,新建筑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模仿搬用国外建筑形式,创新作品、精细作品、较为成功的作品不多,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成为这阶段建筑创作的主要潮流。
  
  3、现代建筑创作的提高深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前一阶段的粗放型发展导致的不良结果已初步显现,这也引起了建筑师的思考,在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同时是不是应该与民族的、自有的文化、传统密切结合起来,而不是盲目的接受和服从,怎样的创作才是符合中国自身的需求的等等一系列问题重新回到渐渐冷静下来思考的建筑师脑中,他们逐渐认识到对建筑传统文化的破坏、资源的盲目浪费给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力图改变上述的不良发展状况。
  
  4、现代建筑创作的健康理性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此为标志,加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建设的推动,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世界范围内的设计竞赛,多个国家多个设计团队的设计合作,这就要求建筑师要以创新精神、全面的视角去看待新的背景下的建筑创作,改正以往的教训,克服旧思维旧机制的局限,以全新的面貌和国际化的思维去构建全新过程的建筑创作,确保建筑创作按科学的客观规律健康发展。
  
  在如此短暂的几十年内和如此庞大的建设量背后,由于急于求成社会心态、浮躁盲动的情绪,和缺失的建筑设计理论研究,致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创作机制出现许多不良问题:
  
  1、重外轻内。由于我国建设在前个阶段发展过于迅速,历史欠账较多,致使建筑市场盲目发展,只重视建造的数量不讲究质量、讲究建筑物的外立面造型而忽视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造成了不顾城市环境容量、不顾社会环境、不顾文化发展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体现生态环保理念、提高建筑物综合使用效率、合理地将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精品建筑成为建筑设计发展重要课题。
  
  2、重前轻后。全过程的建筑设计从前期的策划阶段开始到最终竣工投入使用包括很多内容,建设项目的规划、工程可研、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配合和服务直至竣工以及投入使用后的维护和保养等等。随项目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国外的许多建筑师都十分注重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而国内建筑师很少再继续参与后期设计程序,同时很多建设方(招标方或者政府单位)将建筑设计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一张漂亮的效果图,只要效果图画的漂亮,能够让负责招标的单位满意就能中标,就能带来效益,如此一来随着这种情况的普及和扩大,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们将精力投入到前期的效果中来而大大减少了对后续工作的关注了,致使前期设计和后期工作相脱节。
  
  3、重形式轻细节。过度追求建筑的气派壮观和建筑形式、建设速度,忽略建筑细部,不注重建筑物的材质和细部设计。导致城市中的建筑物“只能远看,不能近看,只能晚上看,不能白天看,只能看大街正面,不能看街背后和小街小巷”的状况[1],缺乏城市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情味,显现出建筑理论的贫乏和中国文化特色的欠缺。
  
  4、重单体轻环境。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诱惑,有一部分建筑师目光短浅,缺乏长远规划,眼光仅仅盯在中标率上,重视对建筑本身形体的塑造,却对其所生存的环境和对周边带来的影响漠然视之,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资料更加丰富,也为建筑创作人员在建筑外观的表现上提供了更多手法与效果,往往都是先给甲方看效果图,直到他们满意后,再根据效果图去构思平立剖,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建筑外观惟妙惟肖,内部功能则是漏洞百出,同时这种由外而内的设计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来了造价的增加与各项合理性的缺失,其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面对如此之大的建设量,加之建筑设计本身机制的深刻变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水平也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建筑创作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是设计人员赢得收益、设计单位获取效益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设计人员实现精神层面需求的主要载体,是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整个市场本身自然规律等密不可分的,要下很大的力气去较好的把握这些规律并在其中找到建筑创作的制约因素和影响,主要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归类并最终解决之,确保建筑创作能够满足国家的要求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并逐步向着越来越好的道路前行。
  
  1.2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纵观历史,国外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时间较早,并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体系,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基础建设每年喷涌式的增长,建筑创作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特别是引入国外建筑文化对建筑创作,特别是对建筑造型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逐步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大好局面的背后凸显出来的问题,其理论的缺乏,只做表面文章,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缺少设计过程,关注唯成果论等等,建筑创作是一个集合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并再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它涵盖了各阶段,各层面,创作成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尽管他是很重要的部分。
  
  “建筑创作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建筑现象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也来越发展,社会组织机构也来越繁琐,对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要求日趋提高,现代生活方式日新月异,而建筑技术也日趋先进,建筑创作这一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种考验,同样,建筑创作机制也受到同样的考验,如何在这种复杂处境下创作出一个优质的作品,是建筑师梦寐以求的,它不再是仅仅依靠建筑师的灵光一现,也不可能是所有的思维、手法、技能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在一个适合的建筑创作机制下,通过科学的现场调查,完善基础条件,严谨的设计逻辑,巧妙地系统整理,采用更加客观和人性化的设计管理,综合以上各项从而达到一个理性状态的建筑创作。如何实现这样一个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更是要我们认真面对,全力解决的重大任务。一方面完善建筑创作过程,另一方面机制对于创作过程的维护、发展直至产生的结果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研究的目的:
  
  1、寻求和摸索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情况和发展要求的理论体系。以大量的实态调研和案例讨论为手段,试图对影响建筑创作成果和建筑创作机制的主要因素进行解析,以便求得好的成果。不管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或者那种经济体制,只有经过多次的反复设计才能取得项目的完成,这个过程就是建筑创作。而这个建筑创作过程,在设计师细心的全面考虑和精心设计下,既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和规范,又符合人们想象的蓝图就诞生了。建筑创作主要包括:满足构思成立的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根据,构思过程中要满足建设场地、周边状况、业主意愿及其他;保证行进中的建筑方案,即能与周边环境相协又能满足业主的要求等;经过仔细分析建筑方案,帮助业主选择最经济合理的用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下更应该作为向甲方说明并保住建筑方案的设计来源。
  
  2、针对建筑创作机制现状制定优化方案。建筑设计过程应该是有目标性的,设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设定了。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忘记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绞尽脑汁的并努力的达到这个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很多活动,方案一轮一轮的进行转换,确定后的方案继续深化、修改后又继续优化,虽然这是常见的流程,可一旦发现已有方案达到目标后,往往忽略了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所用的方法,获得“灵感”的设计活动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然而,他却失去了真正获得灵感的必要手段、流程以及方式方法,更不可思议的是获得的并非是所谓的灵感,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满意的方案[2].那么怎样的设计模式才是更为科学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去认真地分析每种设计模式的优缺点,希望可以改善不良的设计程序,修正它们使之成为较为合理的、理性的设计过程,并将其与所要求的特点和文化条件联系起来。因此研究设计活动中的设计过程步骤十分重要。这种模式强调建筑的最终产品是过程的产品,而非目标实现的产品,它强调的是过程(process)。我们可以先行思考,设定一系列规则、条例和步骤,设定严格的设计过程和阶段。随后通过对建筑要素的选择,按这些规则、条例和过程进行设计[2],最终形成一个得到公众赞赏的精品建筑。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系统的分析影响因素,逐步完善建筑创作机制体系理论。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创作全过程的分解研究,试图揭示建筑设计过程的内在规律。建筑创作的过程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空间、艺术、环境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建筑作品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对于作为建筑师来讲对以上方方面面如何思考,是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对创作的过程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当一件建筑作品完成之后,并逐步投入使用时,它自身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逐步体现出来。其潜在功能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会与理想的设计目标有或多或少的差距。那么在设计过程中与此相对应的设计步骤的变化都将导致建筑成果的变化,无论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因素。本文试图从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步骤进行研究,力争找出与设计结果相对应的因果关系。
  
  2、实践意义:摸索精品建筑的设计过程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创作也向着更加专业的、更加复杂的道路前行。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创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不但能使我国的建筑基础理论研究繁荣昌盛,还能大大的提高建筑设计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使得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充分的应用理论同时进行分析和总结,把理论系统进一步的升华、进取,引导建筑师创作出精品的社会意识。
  
  研究的方法:
  
  1、实态调研法:通过大量的实态调研收集到尽量覆盖全面的基础数据,包括实际的行为和想法,进行分析,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和材料。
  
  2、案例讨论法:通过对具体工程案例的剖析,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总结和提升理论提供论据。
  
  3、归纳演绎法: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升华,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进而指导实践的正确方向。
  
  1.3研究范围及对象
  
  1.3.1海外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艰难的过程,它的研究是通过设计方法论对建筑设计全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摒弃那种建立在主观、随意、唯心论的方法,而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借助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创作深刻分析研究,使其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更加准确。以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运筹学等学科成果到建筑设计领域而形成的设计方法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对设计过程作出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1、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阿西莫(RIBA-M·Asimow)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建筑师M·Asimow以设计形态为建筑创作的纵坐标,以设计过程为建筑创作的横坐标,并将设计形态结构分为--第一步:工程可行性分析,第二步: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实体建设等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决策、优化、修正、实施。阿西莫将建筑设计过程定义为广义的设计过程,是指一个项目从策划,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实体形成。使用的全过程所发生的设计活动。
  
  2、保罗·拉索(Paul laseau)
  
  美国保罗·拉索编写的《图解思考》中将通过建筑师解决的为达到最终建筑目的而划分的各个阶段中遇到的问题的具体措施称为程序模式。保罗·拉索的研究同目前建筑工程整套流程相类似。主要流程从建筑的前期分析、初步方案的规划、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相关设计文件的梳理、施工组织设计等等,清晰设计边界条件、通过比选、分类、融合、定性作为创作过程的基本手段。
  
  3、G·勃罗德彭特(G·Broadbent)
  
  英国G·勃罗德彭特着《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中分别介绍了佩奇(Page)的“分析-综合-评价”的循环反馈过程、琼斯(Jones)的“发散-变换-收敛”的循环迭代加上策略控制形成的设计过程的研究成果,其中G·勃罗德彭特认为设计过程不是一种古板的、一了百了的顺序,应当把它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有不同变化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过程。其较为全面地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决策序列与其所称的设计流程融为一体。
  
  4、台湾学者陈政雄
  
  台湾学者陈政雄在《建筑设计方法》一书中将整个设计过程用线性流线表示:获取设计需求-分析设计条件-收集设计资料-确立设计准则-制定设计程式-构思设计意念-综合设计原型-发展设计细部-传达设计答案。
  
  1.3.2国内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从1980年以后,国内建筑设计界的学者们逐步开始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和创作过程,到目前为止整个研究状况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头十年,在翻译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做基本原则方面的研究。翻译的书籍主要有:德国J·约狄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冯纪忠、杨公侠翻译),英国G·勃罗德彭特的《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张韦翻译),美国C·亚力士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翻译)[23].沈克宁在《设计方法论并非设计方法》一文中指出不能把建筑设计方法论和设计方法混为一谈。他认为方法论是一个学科,属于哲学的范畴。而设计方法则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法论中的四个范畴:作为活动的设计、设计问题的选择、设计的逻辑和设计的过程来阐述设计方法论[23].
  
  第二阶段从1990年开始,建筑设计界的学者们在前十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自主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和体系。张钦楠先生和张伶伶先生是比较突出的两位代表人物。
  
  1、张钦楠先生在建筑创作理论和体系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建筑建筑创作应该是开放和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世界上建筑设计方法的观点和发展的同时提出将建筑功能分解为“掩蔽物”、“产品”与“文物”三个层次,实现建筑师本人的设计思想和整个社会相融合的目标[23].
  
  2、张伶伶先生在建筑创作理论和体系方面的研究
  
  张伶伶先生对建筑创作论的理论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和着作,包括《建筑创作过程的思维与表达》、《建筑创作主体论》、《建筑创造性思维的向度》等等。他的研究堪称是开创了中国建筑创作理论研究的先河,是中国建筑创作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并且有力的彰显了其在这个方面的巨大贡献。他认为设计主要在于把握构思的形成和将构思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法展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科学的、严谨的、成为一种规律性的体系,这是建筑创作整个过程最为核心和重点的地方。
  
  1.4小结
  
  由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建筑创作基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宏观层面上,通过哲学层面的高度来对建筑创作论进行本质的研究;二是中观层面上,通过对建筑创作整个过程的探讨,来研究建筑创作论的一般准则和规律性的体系;三是微观层面上,运用各种各样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来研究设计方法论,总结、归类出建筑创作的基本手法和方法[23].
  
  现在建筑创作机制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方面针对建筑设计过程的探究,总结出来一个结论,认为建筑设计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只想从一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他需要把很多问题融会贯通,合并在一起实施研究,寻找一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道路。另一方面,时代在不断进步,鉴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进步,为建筑创作理论和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撑和空间保证。
  
  1.5建筑创作机制的理解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将其含义引申,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24].“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它为基本制度服务[25].体制和机制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同。
  
  建筑创作机制是为了达到政府、公众、使用者等对拟建建筑物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在建筑物施工前对它的各项功能、形体、以及准备开始的建造进行统一规划和创作并且通过设计图纸和文字的手段展现出来的整个过程,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建筑实践与管理手册》中把建筑创作过程分解为四个步骤:任务阶段、设计分析及整体研究阶段、综合发展阶段、操作阶段[23].
  
  通过对建筑创作的研究,特别是对创作过程的推敲和分析,我们能够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性规律,这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在高效的建筑创作机制下进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