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体育用品技术的不断提高,体育器材的制造与销售逐步规范起来,并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制造厂在国民党时期进行改革,分成制革、制球、网球拍、运动鞋、铁木、针织 6 个部,产品“以球类为大宗,次为球拍”.利生体育用品工厂主要以生产篮球为主,篮球的使用质量达到 74 支球队用同-个篮球比赛,263 场比赛后,该球依然圆整如新[5].在体育器材销售方面,在针对本地居民的销售过程中除了商店等里出售的体育用品外,还出现了“体育用品专卖店”,例如惠罗公司销售的足球鞋,黑色十元五角、黄色每双八元五角;足球的“MCGREGER”牌每个洋十七元五角、“BULL DOG0”牌每个洋十三元五角、“CLNIKER”牌每个洋十一元五角。在针对外地的消费用户则采取邮购的方法,这就使得体育器材的销售遍布全国,从而更好地满足各地的体育消费需求。
3.3 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
国民政府在 1929 年 8 月颁布了《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程》,并且具体要求“各县、市必须建至少一处公共体育场,且推广至镇、乡村。”于是在全国掀起了建设体育设施的狂潮,据统计在 1929 年全国共有 1142 个体育场馆,以云南、四川为最多,分别有 172 个和 327 个,1935 年山东有 89 个县已有体育场馆,并且大都备有运动器械,到了 1945 年全国的体育场馆猛增到 2029 个。
投资多、规模大、设施先进是这一时期体育设施的典型特征,例如近代我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于 1928 年在沈阳北陵建成,投资 20 多万元,形状像马蹄,场内设有 200m 直道和 500m 跑道,阶梯式的看台可容纳观众 3 万余人。1944 年建成的重庆陪都体育场投资 700 多万元,有 400m 标准跑道的田径场和 25m 游泳池,还有排球场、足球场、篮球场,看台可容纳 6 万余人。
国民政府时期由于战争不断,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穿的服装就是平时劳动、生活中所穿的衣服,身穿粗布衣、脚蹬布鞋和草鞋是真实的写照。这一时期的体育器材也非常简陋,体育器材以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因陋就简为原则进行自制,例如跳马器材的制作是用一个板凳埋在土里,板凳上放装满沙土的口袋,号称“口袋木马”,木马高度的调整根据口袋装沙土的多少而定;冬天滑冰运动所穿的冰鞋是在脚一样大的木板下边钉上由钢铁磨成的冰刀,木板上钻有小孔,用布带或麻绳捆在鞋或脚面上;乒乓球台用两块木板作案子,用木棍制成一副架子,球拍是光木板,没有胶面;篮球架制作是在一根木桩上钉块木板再安上铁圈。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人们克服了体育器材短缺的困难,坚持锻炼身体,使体育活动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体育设施非常简陋,主要是靠自己动手修建而成,其主要分两大类:第一是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主要供各部队、机关的军训和体育活动用,以延安为例,1937 年在东关飞机场旁兴建了延安时期最大的田径场,可容纳近万人观看比赛;延安文化沟青年体育场于 1940 年建成,体育场内建有比较标准的篮球场、障碍跑场地各一个,排球场地两个,还利用地形修建了司令台和土看台,这是当时比较正规的体育场。第二是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中修建的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主要存在于大学里。
例如 1942 年延安大学体育系的学员们自建了体育场,主要有排球场、篮球场及跳马、单杠、双杠等体操器械;中国女子大学体育场是由女大学生们亲手开辟的,把沙滩改成田径跑道和跳舞场,在山坡地上修建领操台,把校园空地修整成篮球场、排球场和垒球场。
4 结束语
近代我国战争不断,体育经济是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而开始的,其发展起伏较大,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及运动技能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现代体育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223.
[2] 叶亚廉。上海的发端[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2:180.
[3]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1:64.
[4] 上海体育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683.
[5] 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津门老字号[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