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大学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经验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12 共3781字
论文摘要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它具有健身、娱乐、趣味、竞技、适应等特点,很适合推广和普及。太极柔力球运动保留和发掘了传统文化中有用、合理的精华,并给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现代”的活力。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它主要利用反面技术,随后高质量地达到目的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往往都是难以适应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总结出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智慧和运动潜能,并加以应用,从而充分展示太极柔力球项目以柔克刚、含蓄婉转的巨大魅力。

  一、理论方面的教学

  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从传统上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所以学生第一时间很难改变以往硬性击球方式,因此,第一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加上和动作示范非常重要。

  (一)掌握太极柔力球接抛球技术要素

  迎:当球向人飞来时,应当手持柔力球拍,向着来球方向主动伸拍迎球,这样为引球做好准备,同时获得了入球时间和充分缓冲距离。

  引:当球快入球拍时,球拍顺球的方向运动,使球从球拍的侧边框处柔和的切入球拍,并通过流畅的弧形引化运动使球获得更多的加速度,为抛球做好准备。

  抛:抛是在一个同半径、同转轴、同平面的匀变速圆弧运动,由身体带动持拍臂完成的。它是将“引”球过程导入的来球之力和身体的运动力合二为一,在抛球过程中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球拍与球合为一体,这时球拍挥旋停止,在旋转惯性的作用下沿边框切线飞出。

  (二)体会太极柔力球发力原理

  从太极柔力球的运动轨迹和动作要求来讲,它是在一个圆弧上完成的匀变速运动,从自身发力来讲,它的出球力量来自身体旋转产生的惯性,惯性的大小主要来自身体带球拍旋转的速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空拍体会匀变速运动,再带球重复练习体会惯性的感觉非常重要。

  (三)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的拍弧对应关系

  太极柔力球运动本身表现为“大小都是弧、大小都是圆”,应特别注重拍、弧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弧形引化过程中,拍面中心点应始终处于圆弧切点位置,且应与弧形引化轨迹中的任意一点相吻合。这一技术特点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是否能掌握柔力球技术和充分展现柔力球运动的魅力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因加强空拍动作练习的摆动次数、纠正手腕动作以及全身协调身体重心的能力,达到人、球拍、球为一体的外观特征,每个技术动作都圆融流畅,一气呵成。

  (四)明白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的“柔”“圆”“退”“整”的关系

  “柔”是灵魂:柔能化力为刚,御敌制胜。

  “圆”是核心:圆是化解力量和聚集力量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长的距离和最大的速度。太极柔力球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以圆为核心,人体在打球时是动态的,在练习过程中要最大可能地使球拍控球的弧线过程保持在“一个圆心、一个半径、一个平面”的圆弧上,这样才能使动作有力度、有美感。

  “退”是前题:退即缓冲。太极柔力球每个动作的完成都是以退为前提,只有退的时机、方向、力量恰当好处,才可能顺利完成技术动作,有了合理的后退才能蓄积更大的力量。是太极柔力球技术的重要环节。

  “整”是根本:太极柔力球之本是完整用力的特点,从入球到出球始终是在一条连贯完整、自然流畅的弧形曲线上,全身协调、上下相随、浑圆一体、一气呵成完成每一个动作。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任何体育项目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到难得顺序讲解和练习。

  二、实际操作教学

  (一)基本手型的教学

  在基本手型的教学中,应重点讲解握拍的方法以及手指用力来掌握好拍形,在练习的过程中,反复的练习正、反手拍握方法,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手型,从而提高正、反手的握拍技术。

  (二)基本步伐的练习

  步伐是及时准确地使用与衔接各项技术动作的枢纽,也是执行各项战术的有力保证,步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柔力球的技术水平的发展前途。对于初学者在步型的教学时,不必要求很工整,只要突出重点,适当降低要求,允许步势高些,可以避免身体肌肉酸胀,刺激大脑皮层产生优势灶而影响记忆动作和要点。待学生基本掌握各种步型要领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三)套路基本动作的教学

  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动作包括预备姿势、摆动类、抛接、翻拍、环绕、转体和旋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做到持之以恒、不怕苦、不怕累地进行锻炼,每个动作需要先空拍体会动作要领,做到动作准确无误,但对整套套路当中,以身体的纵轴为轴,保持中正,重心平稳,动作完整,一气呵成的技术特点必须始终贯彻在套路当中。

  三、套路教学

  太极柔力球的套路是太极柔力球基本功的练习方法,是体会和掌握太极柔力球用力的控球技术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过渡动作的突出和动作节拍的明确,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一)第一套太极柔力球规定动作,难易程度分析

  根据多年对大学体育选修课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及通过学生课后的调查,总结出第一套太极柔力球规定动作难易程度,通过具体分析,为今后更好地教学提供依据(详见表 1)。

  论文摘要

  从表 1 可以看出,第一、二、三、六、七节动作最难;第八节动作最容易;第四、五节内容较难。由于太极柔球动作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击球方式,首次接触第一节动作,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在第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讲解清楚左右摆动的动作要领并做示范,重点是纠正学生的动作,摆动时,身体中正,重心平稳,先沉后移,动作自然放松,左右侧位的拍面要垂直与地面;在第二节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完整动作的演示,并讲解清楚动作要领,重点让学生掌握绕环时拍形及全身协调,可以让学生多做徒手绕环时拍形练习,掌握以上两点,本节动作就很完美了;第三节的技术动作很难,它不仅有动作的变化,而且脚步移动也很复杂,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展示完整动作,再把 4 拍分别讲解,重点是动作正确、到位动作连贯;由于第六、七节动作要求抬腿和转腰配合,所以对学生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进行柔韧练习,比如压腿,踢腿、及腰腹练习,然后再进行动作展示,重点强调抛接球的位置与时机。有第一节和第二节铺垫,第四节和第五节相对容易一点,比如第四节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将球跑抛出去,难点是掌握好第 3、4 拍的翻拍动作与时机。第五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完成的,重点是体会抛球的力度。第八节动作几乎与第一节的动作一致,所以很容易。

  (二)套路教学标准与方法

  1. 动作明确与协调

  在练习太极柔力球套路时,主旨和运动的风格是相同的,但形式和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讲解清楚动作要领和示范标准,学生通过临摹,掌握了正确的动作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将太极柔力球自由轻松、形意相随的韵味体现出来。

  2. 精神充沛与外形美观

  太极柔力球运动看起来绵软柔和、不紧不慢,,但它同样能打出势大力沉的球,由于初学者对太极柔力球的运力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一发力就破坏了动作的连贯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力起于双腿,由腰主宰而发出上下一体的合力,要求周身协调,一动全身皆动,切记各种弯腰、探身的动作,身体重心要平稳,上体保持正直,周身之力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在动作规范的情况下,配合音乐进行练习,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口头提示,促进学生记忆动作要领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提示动作名称,也可以提示过渡动作要领,随着练习次数的不断增多,口令逐渐简化,制作关键动作的提醒,课后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熟悉成套动作名称及回想动作要领,为成套联系时每个动作的连接和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采用示范表演或教学比赛提高教学质量

  比赛是以比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比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影响是不同。当然,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比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比赛,而少用个人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比赛”。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注意事项

  (一)合理掌握运动负荷

  太极柔力球的套路练习与太极拳的特点非常相似,要求全身放松,神志入静,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柔中有刚,用意念主导形体而动,教学多集中于集体练习,在教学中为了符合集体练习于独自练习相结合的原则,还可以采用学生示范,小组比赛,分散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休息、欣赏、观摩中更好地掌握动作。

  (二)合理利用区别对待原则

  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注意区别对待,教师要耐心的,特别的对身体素质差、学习动作慢的学生进行辅导,对身体素质好,动作掌握快的学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正确选取纠正动作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动作遗忘或动作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教师应选择在自由练习的时间进行纠正动作或动作示范,尽量避免在集体联系的时候纠正,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消耗体力从而出现更多的错误动作。

  参考文献:
  [1] 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 喻祝仙.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石建东.浅谈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价值 [J].体育科学,2008(2):112-1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