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不断发展、心理不断健全的成长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更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社会的衔接点,而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生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一些异变,出现了大学生消费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下降、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力较差、自残生命、责任感下滑等现象。本课题通过在体育生活化背景下对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的教育,科学地引导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2、 体育生活化和生活方式的解读
生活化就是指社会行为的形成融入个人或家庭生活的过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使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中,成家庭生活支出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
学校体育生活化是在批判传统学校体育脱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生活之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体育生活化的主要涵义是要使学校体育重返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学校体育中的问题。具体地说体育生活化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学校体育生活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 二是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三是体育活动的经常性; 四是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总之,体育生活化就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有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价值观。体育发展的动力在于生活化,在于生活主体人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之中。当生活通过体育作为自己的媒介时,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就在体育中变得更为清晰和勃发,这将是体育向生活化发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体育生活化的标志是体育融入生活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体育生活化背景下对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3. 1 学生对体育生活化理解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得知: 学生对体育生活化概念理解的基本情况,主要是理解和有点了解的学生分别占 18. 9%和53.1% ,完全不理解的学生占 28. 0%。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处于字面含义,对于具体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理解,并且还有少数学生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个词语,不过在涉及这个调查问卷才去打听下,这反映出学校通过课堂及其他传播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今体育知识还不全面。
3. 2 学生对体育活动喜爱程度及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 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 38. 3%,一般的占48%,不喜欢的占 13. 7%。而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仅占21%,偶尔和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大部分同学,分别是:39% 和 40% 。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较好,但是参与面并不广泛,产生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出去锻炼没有群体,没人引导,没有运动习惯等等。
3. 3 大学生活中休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得知: 学生业余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还是学习,其次是上网,然后参与部分的体育活动,少部分的时间去跟朋友逛街,去 KTV 等休闲场所。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安排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的还不是很多,体育活动还不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运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些参与体育活动的也因为是班集体活动不得不参加,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到操场去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3. 4 体育活动在学生生活方式中所处的地位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19.3%的学生生活中体育活动已经必不可少,占有重要的位置,32.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48. 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同时学习、就业的压力使他们觉得花太多的时间去玩不值得。而且有些同学已存在着或多或少心理障碍,不愿意面对太多的人和事,他们自己却没有感觉到而已。也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不足,他们总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表现,其实在不自觉中有可能形成了心理疾病或长时间的累积成为日后身体出状况的潜因。
3. 5 体育课对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体育课对其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的仅占8.9%,觉得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占 52. 1% 和 39. 1%,占被调查人数的绝大部分,从对部分学生的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应试教育,初高中的体育课很多没有正规上,上课基本上以自己玩玩为主,有些课也被文化老师占去补习,根本没有时间玩,体育课在学生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不高,大学体育课由于有学分要求,他们也只是应对而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至于体育课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真的不是很大。
3. 6 大学体育课对学生掌握 1 - 2 门运动技术的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得知: 学生大部分经过为期二年的体育课,通过兴趣和专项选项课的学习基本能掌握 1 -2 门课程,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完全掌握,通过调查得知: 这部分同学大多运动能力较差,长期不参加体育运动,虽然对体育运动不排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不大,觉得以前(初高中时期) 上体育课没有这么规范,现在突然对一些技术进行学习,觉得很吃力,没有信心,所以影响其上课及锻炼的积极性。而那些基本能掌握技术的同学坚持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也不是很多,他们大多是因为没有这个运动习惯,再加上现在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大多学生愿意把空闲时间投入到上网方面。
3. 7 应试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从统计的结果得知: 很大部分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有少数部分认为应试教育没有对他们体育技术的习得和体育理念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强调升学率,家长学生都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前程努力拼搏,所有的教育以文化课为主线展开,对于体育锻炼,他们觉得只要身体没有病就行了,虽然有些家长认为也应该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教育升学压力太大,时间不够用,所以也不会抽时间去运动。这样一个长期的习惯便养成了,到了大学许多学生想去参加体育活动,但由于不知道如何去运动,思想上也放不开,所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就少之又少,他们会把大部时间用在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其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4、 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4. 1 通过体育课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哪种模式最好也没有定论,但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体育课程模式应当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健康教育为本,以文化传播为导向,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极目标。课程模式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最合适学生的模式才是最佳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选择可以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依照上述原则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式模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未来竞争社会中能通过体育项目来健身、缓解工作压力、形成交友圈子,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上更要注意融入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注意启发与创新相结合,多采用分组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创新、自主学习和组织领导的能力。总之,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为学生今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储备条件。
4. 2 通过体育俱乐部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提高学生休闲生活质量
通过文献资料得知: 我国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的时间是由教务处规定好的时间段,大学体育课程的模式也主要以体育课的形式体现出来,体育课又以选项的形式组成各单项教学俱乐部,而仅仅通过一周2 节的体育课是无法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1 - 2 项目运动技术,更无法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目标。而体育课外俱乐部是体育课教学俱乐部的一个补充和延伸,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选择个人需要的内容和方式,在业余的时间能充实自己的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实施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圈子,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缓解生活学习压力的方式,有了心灵依托的处所,长此以后便形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并实施体育课内外俱乐部,通过这种双轨制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他们以学习和上网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人后的生活方式。
4. 3 灌输体育生活化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生活理念和态度的形成是经过一个长期的生活习惯而沉淀出来的,所以要改变大学生们现有的生活理念与态度是需要各种平台来改变他们因高考形成的生活习惯,上述我们已陈述了通过体育课堂,体育课外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那么我们更要通过这些平台多灌输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同时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体育生活化理念,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感知体育生活化理念,使学生在形成运动习惯的同时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5. 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科技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化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到了我校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状态,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较好,但是参与面并不广泛,产生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出去锻炼没有群体,没人引导,不知道如何去运动,思想上也放不开,所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就少之又少,他们会把大部时间用在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其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我们从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俱乐部的实施几个方面提了一系列意见,使体育贴近学生生活,更大限度的让学生学有所得,更科学地引导大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5. 2 建议
1. 大学体育课程模式设引导和体育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构建要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指导和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2. 通过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形成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俱乐部教学更具有专业性和刺激性,经常定期组织开展各项目的业余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比赛,让学生形成经常锻炼、乐于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通过各种平台灌输体育生活理念引领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平台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效的引领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但爱兰,罗远东,李 涛. 论用体育理念引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 以野外生存训练为例[J].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2) : 134 - 136.
[2] 丁丰斌. 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J].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 :245 -246.
[3] 焦健玮,等.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与实施[J]. 教学与管理2009(21) :122 -123.
[4] 梁利民. 体育生活化之视角: 大众体育权利和义务探析[D]. 广州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01.
[5] 邹桂芳. 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2008,35(4) :2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