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体育社会学科学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时间:2014-09-03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631字
论文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迎来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的体育发展,迫切需要有一门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体育、从社会侧面促进体育发展的学科.中国体育社会学历经 30 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学科建设与科学化、学科化、规范化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如体育社会学研究边界问题、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问题、体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妨碍中国体育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1 体育社会学研究边界问题

  假设我们要撰写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综述,困惑便随之而来.我们以"体育社会学"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时间 2013-10-09-14:00),结果得到210 篇文章.这 210 篇文章显然不能代表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全部,因为还有一些国家级(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的研究;一些省部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的研究;一些体育社会学论着和教材.这些我们先暂且不论,最为困惑的是许多并非是以"体育社会学"为篇名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该如何判别,尚无标准;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研究,也无从查找.一些明显的在现有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文章较好区分,如卢元镇[1]的《论中国体育社团》,属于体育组织的研究;吕树庭[2]的《从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看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属于体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刘德佩[3]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属于体育文化的研究;仇军等[4]的《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属于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崔颖波[5]的《体育运动的社会控制功能》,属于体育与社会控制的研究.但许多运用社会学理论或社会学视角对体育现象进行的研究是否属于体育社会学研究则难以区分.仅举 3 例:一是以社会学理论或视角研究体育产业,所提炼的结论(理论)属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学)呢,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二是以社会学理论或视角研究学校体育,所提炼的结论(理论)属于学校体育学呢,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三是以社会学理论或视角研究体育公共服务,所提炼的结论(理论)属于体育管理学呢,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如果说以上3 例不属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它们的社会学理论或视角如何解释?如果说属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岂不是整个体育现象的研究都只能归于体育社会学学科.

  再一个困惑便是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体育改革,算不算体育社会学研究?如果不算,其社会学理论视野如何解释?如果算,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体育改革可以对整个体育现象进行全息扫描,这会不会又造成体育社会学研究一家独大的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不能无限扩张,必须有一个研究边界,这个研究边界受制于学科边界,而学科边界则受制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此外,面向学科自身的研究(学科性质、对象、方法论、研究领域、乃至研究范式等),即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无疑当属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2 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问题

  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否已经形成的认识不尽相同.为便于理解"理论体系"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学科对学科理论体系的阐释:(1)完整的宪法学理论体系应包括宪法基础、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和宪政运行 4 个方面的内容[6].(2)对新世纪科学学理论体系按"研究维-学科维-对象维"的 3 维结构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7].(3)区域经济学提出以区域经济研究的 4 大内容,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以及理论组成的 4 个层面,即哲学层面、基础理论层面、基本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来构建区域经济学科理论体系[8].(4)信息生态学在对国内外信息生态学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包括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应用研究等 3 部分内容所组成的信息生态学理论体系[9].(5)公安情报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应有 4 个组成部分,一是公安情报基础理论、二是公安情报应用理论、三是公安情报管理科学、四是公安情报技术科学[10].参照以上列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对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作如下的理解,即它是由学科性质(属性)、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所构成的互相关联的整体.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回望我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学科性质(属性)尚存争议、研究对象尚不统一、方法论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作为具体研究内容的各个中程理论,还缺少以实证研究为依托的、大量实践经验素材的积累和专门、深入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倾向.应该说,这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门学科的成熟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体育社会学 30 年探索的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

  3 体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讨论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离不开同是引进学科、作为体育社会学母体学科的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本土化都是一个屡被提起的话题,在不同时期均有学者提出过"本土化"或"中国化"的主张.

  在近些年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本土化"的呼声不少,但却难觅如何"本土化"的具体研究.热心"宏大叙事"不从实际体育活动中收集素材,在书斋里拍脑袋式的"体育研究"缺乏现实基础"[11],不利于本土化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依据郑杭生教授对社会学本土化的界定,本研究试图从 3 个方面理解体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1)体育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过程

  体育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过程,是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取向,其目标是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动态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理论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本土化的学术氛围,需要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和不懈努力.

  (2)体育社会学本土化并非学术排斥主义

  体育社会学诞生之后,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其科学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需要."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文化无一不是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文化如此,科学研究也不例外"[12].

  任何一个国家的体育社会学都会涉及到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都存在体育群体、体育组织和体育社会问题,这就是其科学性的体现,体育社会学跨文化传播是其历史必然性,而研究本土的体育群体、体育组织和体育社会问题等,则是现实需要.在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要不要提中国特色(意即本土化)的不同声音,也有过提出体育社会学学科理论架构的形成为时过早的看法,甚至认为初创的中国体育社会学有照搬之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不同认识不足为奇,随着事物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会逐渐形成共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体育社会学论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欧美和日本的素材,个别的理论建构还具有一定的模仿倾向,而这正是需要通过本土化解决的问题.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科理论架构虽然与欧美和日本有相似或共同之处,但由于国情的差异,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一学科理论架构在与本土社会的体育现象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各中程理论的具体内容),却应该是与欧美和日本不同的."体育社会学的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不同社会的体育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认可和重视"[13].可以说,在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借鉴将始终与之相伴随,借鉴与本土化相辅相成,本土化的发展需要借鉴,借鉴的结果又会促进本土化水平的提高.

  (3)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 3 个要点

    依照郑杭生等[12]的观点,本土化既然是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它就离不开研究者的学术研究,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 3 个要点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借鉴研究.

  理论研究涉及到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涵义、特征、原因、实现路径和必要条件等.应用研究涉及到体育群体、体育组织和体育社会问题等中程理论的建设,即通过对本土体育现象社会侧面的描述、解释与分析,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体育社会学理论.借鉴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借鉴国内社会学有关本土化的研究;二是要通过借鉴欧美和日本等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促进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论中国体育社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1-7.

  [2] 吕树庭. 从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看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J]. 体育科学,1990,10(3):1-6.

  [3] 刘德佩. 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 体育科学,1987,7(3):5-9.

  [4] 仇军,钟建伟,郭红卫. 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及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2008,28(5):62-68.

  [5] 崔颖波. 体育运动的社会控制功能[J]. 体育与科学,1987,6(4):8,16.

  [6] 周叶中,周佑勇. 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研究,2001(4):17-19.

  [7] 刘则渊. 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科学学进展研究报告[J]. 科学学研究,2006(1):3-13.

  [8] 沈山. 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3):62-65.

  [9] 过仕明,梁欣. 信息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研究[J]. 情报科学,2013(6):18-22.

  [10] 曹凤. 公安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9-23.

  [11] 胡小明. 体育人类学与学科建设[J]. 体育学刊,2013,20(4):1-4.

  [12] 仇军,徐茜. 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问题引论[J].体育科学,2006,26(7):67-70.

  [13] 卢元镇,林文贤. 中国体育社会学三十年[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1-5.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