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行车作为舶来之物,百余年间广泛地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近代中国,自行车曾是富贵之人的玩具,也曾是贫苦之人生活的倚靠,曾经被视为"奇技淫巧",也被看作"文明奇器".建国之后,自行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一度成为每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1994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此后汽车开始为普通民众所有,逐渐替代了自行车在每个家庭从前的位置。不过,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的王国".但是,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行车骑行文化"研究俨然一项学术空白,几近无人问津。基于此原因,本研究结合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在界定"骑行"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力争再现近代自行车骑行的场景,挖掘近代自行车骑行文化的寓意,并追忆建国初期盛极一时的自行车骑行,进而试图理清近现代自行车骑行文化的变迁,以期对当下自行车骑行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一方面,对中国知网上与自行车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另一方面,积极与骑行爱好者、修车人、卖车人进行交谈,了解自行车鲜为人知的一面,了解他们对自行车骑行的观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对自行车骑行的时代性特征与变迁进行了归纳,并对自行车骑行何时再度兴盛进行了思考,研究表明:
1.近代中国,西物东渐,骑行文化表现为:器物上"舶来",精神上"挪用",制度上从礼教原则转向公权力下的新秩序,行为上从个人骑行延伸到国族荣耀。
2.近代中国,民间艺人、骑师等人的职业骑行,溥仪的"政治化"骑行,公车群体的职团骑行,女性群体的休闲骑行,何浩华的奥运骑行以及潘德明的旅游骑行呈现出了以为生计、除旧布新、张弛有别、标新立异、为国争光、环球冒险等特点。
3.建国初期,"国货"供不应求,买车需要凭票。人们无力购买整车,"攒车"便盛极一时。自行车仍然是令人"慕悦"的器物,多数人对"小康"生活的认识停留在"三转一响"上。自行车上路通行犹如现在的机动车通行一样需要遵守具体的规则。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自行车都"神通广大",仍是"一车多用".
4.改革开放之后,自行车从"匮乏"到"富足",人们对于自行车的感情从"渴求"到了"眷恋",骑行也开始从"通行"发展到"驴行",政府对于骑行的态度也开始从"监管"转向了"服务".
5.现代骑行文化呈现出类型日益细化、载体日趋多元、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时令变幻渐成节奏等发展趋势。
6.中国自行车骑行的再度繁荣在于民众道路通行心理的转变。
关键词:骑行;自行车骑行;文化;骑行文化;体育;近现代中国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1选题依据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骑行的界定
1.2.2形成骑行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1.2.2.1文化与骑行
1.2.2.2体育文化与骑行文化
1.2.2.3自行车骑行与体育
1.2.3国内自行车骑行文化研究的现状
1.2.3.1国内自行车骑行文化研究的现状
1.2.3.2国外自行车骑行文化研究的现状
1.2.3.3西方语境下的中国自行车骑行文化的研究
1.2.4文献总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
2.3研究步骤
2.3.1研究设计
2.3.2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3 骑行文化
3.1骑行文化的内涵
3.1.1器物层面:从"工具"到"玩具"
3.1.2精神层面:从"舶来"到"挪用"
3.1.3制度层面:从等级森严的礼教原则到公权力下的新秩序
3.1.4行为层面:从"个人骑行"到"国族荣耀"
3.2骑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3.2.1骑行文化的类型日益细化
3.2.2骑行文化的载体日趋多元
3.2.3骑行文化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
3.2.4骑行文化的时令变幻渐成节奏
3.3小结
4 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下的自行车骑行
4.1近代中国与自行车骑行
4.1.1近代自行车骑行的特征
4.1.1.1以为生计:民间艺人、骑师等人的职业骑行
4.1.1.2除旧布新:末代皇帝溥仪的"政治化"骑行
4.1.1.3张弛有别:公车群体的"职团骑行"
4.1.1.4标新立异:女性群体的休闲骑行
4.1.1.5为国争光:何浩华的奥运骑行
4.1.1.6环球冒险:潘德明的旅游骑行
4.1.2小结
4.2现代中国与自行车骑行
4.2.1现代自行车骑行的特征
4.2.1.1"国货"供不应求,"攒车"盛极一时
4.2.1.2"小康"三转一响,"慕悦"油然心生
4.2.1.3"一车"仍为多用,"农村"得到普及
4.2.1.4"车票"时代印记,"通行"有章可依
4.2.2现代自行车骑行的流变
4.2.2.1器物上:从"匮乏"到"富足"
4.2.2.2精神上:从"渴求"到"眷恋"
4.2.2.3制度上:从"监管"到"服务"
4.2.2.4行为上:从"通行"到"驴行"
4.2.3小结
4.3中国自行车骑行何时再度繁荣
5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