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规划来展开的,有效的使用相关的评价手段,切实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通过评价,还能及时反映和发现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不足,然后可以针对性的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和不足,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是终结性评价法和过程性评价法。
近些年,通过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总结,发现: 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侧重点在学生身体能力的考核,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发挥的引导作用,未能有效的挖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存在只追求分数的局面。致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减弱,长期下去,就会使得学生们身体素质变差,也不利于其发挥自身的其它潜能; 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而对未来发展形成正确全面的认知。根据国外着名的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哈尔特·海克尔教授的相关理念,其认为教师在评定一个学生的时候不能单看其学习成绩怎么样,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否获得了快乐和成长,其强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国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一) 美国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演变20 世纪 30 年代前,美国学者桑代克提出了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其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成绩,但是这个评价法却忽略了学生自我的个性特点; 70 年代后布鲁纳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特点是评价方式灵活,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评价中的多种目标。80 年代后期,美国体育学者提出了最佳体适能计划。力求评价真正反映学生进步的实际情况等。
( 二) 日本体育教学的评定日本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包含体育课的学生成绩评定和体育课的非学生成绩评定两部分。体育课的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涉及: 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评定。在评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日本方面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的四方面三等级标准界定,概括说要考核和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发散性思考和探索,学生能否有效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是否理解老师教授的相关知识点,是否乐意投入到学习中去等。
二、国内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 一) 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缺乏科学性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也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强调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当前,在实行这一套体育教学体系俨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因此评价内容和标准的科学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 二) 注重评价指标定量化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注重量化是体育教学评价中的一种倾向。量化的东西比较客观,便于操作,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也较强。而对于那些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很有意义,但难量化的因素却被忽略了,例如: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喜爱度、是否愿意参加这项体育活动、是否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协作互助开展、是否想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等,这些都是当前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时需要考衡的因素。
三、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理念改进措施
( 一) 体现主体发展的权利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因此体育教学评价要全面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体育教学评价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
( 二) 尊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育教学的评价应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各分值的比重进行调整,如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的评分比重降低; 加重体育与健康理论的分值; 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良好的运动习惯等按实际来评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三) 强调过程的评价由于个体的差异、地域、遗传以及发展的非同步性,把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动作内容,统一标准测试,不公平且不合理,比如:
有的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生理机能的弱势,虽然平常很努力的训练和学习但是其身体素质提高始终比较缓慢; 有的学生天生具备某些优势和特长,不用很好的学习和训练也能取得比较好的训练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强调评价的公平性,体育课的相关评价考核,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相较于之前的成绩进步幅度的大小来评判,而不能单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结果。
四、结语
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理念的改进,其目的是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强调和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及时反馈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和存在的一席问题,通过课程评价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并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和努力,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继生,杨麟。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2] 顾渊彦。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季浏。 体育教育展望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胡永红,周登嵩,吴邵兰。 有效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