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语言纠错法在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7-02 共3750字

论文摘要
  0 引言

  技术动作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有效的身体学习与练习以获得对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并与教师对动作原理的讲解和学生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本质及动作过程中的规律有深刻认识,最终形成对相应动作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练习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纠正。语言纠错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正确认识和使用此纠错法,会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心理规律,正确使用语言纠错法,提高教学效果。

  1 定义解析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将语言纠错法定义为:在对学生个人出现的错误或班级集体存在的共性错误及战术配合中形成的错误,老师以学生的听觉系统为基础,运用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形成的符号系统即语言,来进行纠错的一种方法。语言纠错其实质是利用语言刺激,唤醒学生脑中关于技术动作的视觉表象和肌肉用力的动觉表象,来帮助学生改正练习中的动作错误。

  2 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

  2.1 动感知觉 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学习的技术动作。大脑通过视觉、触觉、听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并将相关运动感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从而获得与该运动有关的感觉。运动感觉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与被感知的技术动作直接接触而产生的认识,包括时空感、平衡感和运动感,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形成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和前提。

  2.2 运动表象 运动表象是大脑对于运动感知觉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再现,因其具有形象、直观、概括的特征,故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中间环节。以视觉感知为基础,辅之以形象化语言的理解,通过本体感觉而逐渐形成。

  3 语言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对运动知识、动作要领、相关术语、原理的讲授,通过对第二信号系统的充分应用,促进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在运动感知觉过程中语言以听觉的形式辅助大脑对动作技术形成整体感性认识,在运动表象中语言的运用有助于练习者对动作的理解和把握最终促进表象的形成。

  4 语言纠错法在技术动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此笔者以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为例进行阐述。其将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分为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三个阶段。

  4.1 认知阶段,语言纠错法的应用 在学习一种新的动作技能初期,个体首先通过对教师示范动作的观察以及对刺激情景的知觉,形成一个内部的动作知觉,以作为实际执行动作的参照。在这个阶段,由于初学者没有感受过新学动作的刺激,对于大脑皮质来说,只是感知的初步过程,经过大脑皮质的分析,还不能精确地作出反应。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模仿、尝试性练习粗略的掌握动作。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语言纠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4.1.1 语言纠错在认知阶段作用的教学实践 笔者随机选取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不会跳大绳的男生 10 让人为对照组,不会跳大绳的女生 10 人为实验组(由于三年学生男女运动差异不明显,故忽视男女的性别差异)。教学内容均为跳大绳,要求掌握进行时间和注意进绳后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进行语言解释,示范两遍。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不敢进绳或者进绳后位置不正确的学生,教师牵着学生手带着其一起做练习,期间男生没有语言纠错,女生进行语言纠错。练习三圈后,达到教学要求的男生数为 4 人,女生数为 7 人。

  4.1.2 教学实践结果及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对于达到教学要求的人数,女生比男生多 3 人。分析原因,在女生的教学过程中加上语言纠错,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它具有选择的功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同时注意具有保持的功能,即感觉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所以在纠错过程中语言纠错的重要性是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知道错误之处,并帮助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当纠错语音进入学生的听觉系统,相应的听觉神经纤维会将语音信息传送至大脑,大脑按照不同的语音编码系统去分析这个理解语音,而在这个过程中语音会同学生大脑中已有的意识内容联系起来。在跳绳过程中老师将动作纠错与语言纠错相结合,语言纠错是对动作纠错的诠释,使学生在进行感知的同时形成表征,进一步刺激大脑,让大脑神经系统的注意力更集中,促使短时记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内容,形成正确的表象,这样使得女生掌握的人数较明显多于男生。

  4.2 联系形成阶段,语言纠错法的应用 在该阶段,大脑皮质对所输入信息的分析能力逐渐精密,能把动作准确地连接,多余动作逐渐减少,而学生基本建立了较正确的运动表象。此阶段的学习任务要消除错误动作和多余动作进行改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所以在练习中,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并存,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脑中的正确运动表象,清除脑中错误动作运动表象。

  同时,在该阶段,学生基本建立了较正确的运动表象,但对动作的认识不是很深刻,易出现认知阶段已经发生的错误或者新的错误。当出现错误时,使用语言纠错,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Muraoka 认为(1969)“强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表达时,重复的语言形式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在形式上重复带给人们的是视觉或听觉上的冲击,在语义内容上,重复也会带来一些语义量的改变,或语义量变大(小)。

  从这点分析,语言纠错能够起到强调作用,进一步增强错误意识,使学生及时改正,增强练习的效果,减少错误动作。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习时,笔者对实习指导老师在跳大绳动作联系形成阶段的语言纠错进行了统计。这一阶段,指导老师“,往绳的中后部位走”这句话一节课运用了 18 次,“进绳晚了,进”这句话用了 9次。同时看到,随着老师的不断纠错,学生的犯错次数在减少。

  同时当出现新的错误时,由于在这一阶段学生能正确完成动作,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动作纠错法,使用语言纠错法不但有效,能够节省时间。

  4.3 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内抑制高度发展,一长串的动作系列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形成动力定型达到自动化。在该阶段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巩固已经形成的动作,提高运用动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四节课的学习后,仍有同学在绳的靠前位置跳绳。因为进绳位置靠前,一些同学在出绳时被绳绊倒,指导老师运用绊倒示例,给学生讲解其中原理,告诉学生,进绳位置正确的重要性。经过反复练习,被绊倒的学生数明显减少。

  在该阶段,在练习中出现的某些错误往往是长期练习中形成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出现的,即“低意识控制”情况下完成动作。在出现错误时,语言纠错只要以分析动作概念为主,引导学生利用动作概念对自己练习中的错误进行自我认知评价,分析错误的本质所在,从根本上提出改正练习的方法,促进动作技能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动作的质量,这也是学生被绊倒的次数和人数减少的原因。

  5 使用语言纠错法应注意的问题

  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在选择使用纠正学生错误练习动作的方法时,要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心理过程出发,正确运用语言纠错法,促使学生正确完整的掌握所学技术动作。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5.1 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 语音知觉是语言的声音,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其具有的基本物理属性有音调、音长、音色和音强。老师在技能动作教学过程中音调、音长、音色和音强不同,也会造成学生对语音的识别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使用正常的语气和语调,虽然是在纠错,但不能使用批评的语气和语调。例如减少“不对”“、不能这样”语言和一些消极语气,改用“应当怎样做”、“如再用一点力”等这样的语言,从正面提出错误,加强阳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5.2 注意纠错的语境和时间 语境是指语音交际的环境。从广义说,它是指语言环境出现的具体情境,包括说话的场合、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等;从狭义说,它是指说话的前言后语等。

  人们对语音的知觉受语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语言纠错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笔者建议在认知阶段,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进行语言纠错,有利于学生在进行感知的同时形成表征。在后两个阶段,在学生做完整套动作后进行语言纠错。因为这两个阶段学生已对动作形成了整体感知,整套动作结束后的纠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动作要点。

  5.3 选择积极、简练的语言进行纠错 在认知阶段,为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使其进入短时记忆。笔者建议使用简练的语言,因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使用简练的语言,可是降低进入短时记忆的容量,促使学生将错误的感觉意识进去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振堂。学生技术动作学习中纠错方法的心理学原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2):50-51.
  [2]汲传波。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论语言中的“强调”[J].现代语文,2009,8:12-14.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1.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3.
  [5]Richard A.Magill.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第一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张辉松。语言的强调功能及其心理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2(4)。
  [7]涂娟。试析语言符号的心理属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