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川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3. 1本论文的研究设计
3.1.1问卷设计
调查从2012年6月开始实施,至8月底基本结束。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四川省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毕业生、部分毕业生用人单位、同类院校、人力资源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调查通过书面问卷、个别面谈、电话访谈、发放电子邮件、召开座谈会、访谈等方式,对四川省高职学生的特质和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高职学生的特质、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要求。调查范围覆盖了四川省各大高职院校。
选取样本时,为了确保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以成都市(含县市)的相关企业和四川省内同类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调研为重点,适当对四川其他地级市的企业、院校开展调研。为了具体了解不同单位,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真实需要,分别走访了国营企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相关单位。由于各院校招生就业部门是与用人单位联系最紧密的部门,由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与各企业人力资源部联系,将有毕业生在该企业工作的单位列为调查对象,向该企业中层千部以上及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发出问卷后,由。
各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负责及时回收调查问卷,同时,为保障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调查问卷的结尾需要加盖单位公章。对于收回来的问卷,要进行初步的蹄选,如果全部题项的答案相同或只填写部分答案,则视为无效问卷。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938份,其中有效问卷835份,无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为76%.无效原因主要是由于填写不完全或填写完全一致。其中调查的学校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
受调查类型如图3-1所示。在受调查企业业务领域中,如图3-2样本特征所示,在制造业问卷为232份,所占问卷比例为27.62%;建筑业问卷为17份,所占比例为2.02%;服务业问卷为576份,所占比例为69.05%;其他问卷为11份,所占比例为1.31%.
如图3-3所示,在受调查企业近3年年平均营业额中,近3年平均营业额在1000万以下的单位问卷为474份,占总问卷的56.90%;在1001万?5000万的单位问卷为175份,占总问卷的20.83%;在5001万?10000万的单位问卷为47份,占总问卷的5.61%;在10001万?50000万的单位问卷为59份,占总问卷的7.02%;在50001万?100000万的单位问卷为58份,占总问卷的6.90%;在100001万的单位问卷为23份,占总问卷的2.74%.
3.1.2问卷构成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是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业务领域、总体规模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其次是企业对高职人才定位的认识,特别是针对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实际作用进行调查取样。最后一点则是结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进行分析。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高职生特质,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是否有过社会实践经历、当前岗位的工作业绩以及学生自我的就业满意程度,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考量因素。其次是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差别,其中广泛涵盖了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诸多层面。最后一点则应当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对于系当前的和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由此所形成的调研报告来分析高职院校和学生群体的社会实际需求的差异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最终形成针对四川高职院校的准确评价,其中涵盖了对这一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模式的认识。进而使其能够为提升该学校和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第一手材料。
3. 2调查结果
3. 2. 1高职在校生及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调查
(1)通过此次调查问卷与访谈中,现将学生有关择业考虑的因素分析如下表3-1:
由以上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择业考虑最多的就是经济收入,相比,只有不足10%的学生会将个人发展放在考虑范围。经济收入是生存及生活的基础,但盲目的追求经济收入也是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打算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学生择业前进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协调经济收入、发展空间、专业对口、兴趣爱好等因素,最终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常生活中,教师应及时收集有关行业发展的趋势及现状进行总结,并向学生进行普及和宣传;有利于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以帮助学生今后的就业。
(2)学生认为目前自身最欠缺的职业能力调查,如下表3-2
此次调查显示,多数同学认为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及自学能力等因素很重要。也就是说,分析能力位居第一,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突如其来出现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能力,需要在今后实践中去总结积累的。自学能力位居第二,社会的发展会产生许多新的知识,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用,只有保持自我的良好学习状态,才能使专业技能不断更新。竞争无不充斥着整个社会和生活,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及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2.2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期望
参与本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单位以外资企业与民营单位为主。在上述这些企业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往往会排除大专层次的学生群体以及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一些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则相对可以接受大专层次的学生,但是对于应届毕业生则一般不会考虑。在进行职业技能要求的条件中,主要涵盖了沟通能力、业务能力一些服务理念,和团队精神等诸多层面。很多企业在内部的管理运营当中,特别是一些专业化的大型企业,都十分注重应聘者自身的服务理念与团队精神,而对一些实际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则可以通过培训来逐步提升,而敬业精神和与团队理念等层面得素质培养周期相对较长,而这也是大多数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1)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称职满意度
在针对90余家用人企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现实,没有一家单位对整体的情况评价为好,有20%的企业评价为较好,60%的企业评价为一般,20%的企业甚至给予处较差的评价结果。具体的满意度程度见下图所示:
图中明确显示出,受调查企业对于整体专科毕业生的评价并非十分理想,只有20%的满意度,其中近六成的企业评价仅为一般,甚至有两成的企业严重的不满意。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的培养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磨合。
(2)用人单位录用高职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职业能力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仅仅对高职毕业生群体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无法满足实际社会需求的,正确的做法是对其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在传统专业知识的教授基础上,不断提升起自我拓展、心理调试、管理协调、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企业只有对上述指标进行统筹研究后,才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与能力给予肯定,其具体的调查情况详见下表:
上表中企业优先考虑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业素质、实践操作能力、身心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科学文化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心里调适能力、自我拓展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3.3四川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学生特质比较分析
目前企业对四川高职学生的人才需求除基本的素质要求外,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有效掌握当前用人单位对四川高职学生的人才需求结构。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质,区别于本科学生特质,提炼出四川高职学生独特的素质,本研究根据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比较分析如下。
3.3.1发展能力比较
(1)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群体在独立思考、认识自我、统筹分析、与创新改革等能力层面介于本科可中职学生之间,而且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本科生。
调查结果与本文的研究假设不谋而合,此项能力和意识较为综合,应当是提升起综合素质的重要和关键所在,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高职学生群体在这种意识地树立方面与本科学生相比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他们要优于中职层次。从被调查的对象来看,无论是调查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的部分负责人还是近几年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高职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学习能力通常较强,并始终在进行着高学历的深造,进而为自己未来的职场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其学习能力通常比本科生要高。
(2)心理调适能力
高职学生群体在抗压能力层面通常要高于本科生,而情绪管理则相对较差。这种情绪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受教育水平紧密关联,因此其心理调试能力在综合评定某一个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一方面是缘于先天遗传,另一方面则是不停地自我修炼。总体而言,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在这一点上都有所欠缺,而这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的时代缺陷,但地结合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相对优势,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本科生一直学习很优秀,顺利考上大学,然后参加工作,一直很顺,凡乎不曾有过挫折,内心深处一直较为优越,一旦进入社会,社会就不再像学校老师那样仅仅以分数评价,心理调遣能力与命性心理品质更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磨炼和提高;高职学生在报考大学以前的中学期间,学习成绩一般不如本科学生在中学时的学习成绩,中学期间相对本科学生而言得到老师的肯定要少,加之进入高职乃至参加工作以后来自社会的压力也高于本科学生,因而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要高于本科学生。
(3)组织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群体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与此同时,对于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决策能力也相对本科生有所差距。在具体的执行层面,高职学生群体则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这一结论也说我们以往的研究相吻合。这主要是由于该群体能够更加脚踏实地执行任务,而本科生则更倾向于深入思考进而决策,而对于判断和应变能力层面的分析显示,这两个群体之间不应当存在巨大差距,而对于未来行为的有效监控也没有任何能够形成巨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3.3.2职业能力比较
(1)解决问题能力
在深入解析问题和总结经验方面,高职学生群体具备优势。在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形成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过程中,该群体则又表现出相对于本科生的劣势。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一些理论性的研究层面,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本科生表现出了自身的优势所在,而在一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层面则呈现出高职学生的优势。特别是在优化资源配置与形成决策方案比较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群体更是凸显出了自身的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优势。因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与本科层次毕业生相比要丰富一些,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应该优于本科毕业生。
(2)团队合作能力
在进行熟练的人际交流、深化合作、理解合作目标等层面,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显现出了一定的劣势,但在人际合作领域则表现出更富于团队精神,特别是在能够精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方面则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所在。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生相比,由于其具体的工作实践经验相对丰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树立起有效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但在通常情况下,其则从事的职业领域会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导致其在对于目标理解的过程当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结合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沟通技巧层面,该群体则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就业竞争当中形成一定的自身优势。
(3)实践操作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这需要程度和相对较高,而其余外语的应用能力的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在这一点上则体现出企业对于当前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和在聘用过程当中的差别所在,既对于高职群体的需求更加基础。这一点也体现出两种教育体系与层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
(4)信息处理能力
在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传递过程中,高职学生群体呈现出较为平均的调查水平。而这一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息处理能力与受教育程度的和相互关系,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本科生在其知识体系和认知程度上具有一定优势,而与此同时,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则略显不足,和进而使得其在整合信息过程当中存在着明显差异。同理,中职层次的学生在这方面就会显得更弱一些。
3.3.3知识结构比较
(1)专业技术知识
在理论知识层面,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表现出了相对的劣势,而在职业知识和技能层面则体现出自身优势。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而这一点也是教育管理者应当深入研究的方向。
(2)科学文化知识
在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学习程度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体现出了劣势,但是其社会科学知识则相对丰富。在知识层面而言,上述两个群体通常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经管制度有着起自身的不合理支出,但总体而言,其最终结果还是体现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与本科层次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基础性知识方面决非强项。
3.3.4基本素质比较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出的个人品质、诚信、社会公德,以及职业素养方面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服从管理、工作细致以及身心健康程度等方面,上述两个群体则体现出了相互持平的状态。
企业在对企业进行能力预测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未来的能力提升以及职业技能掌握层面。结合应聘者的基本素质,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并不会过于宽松,也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院校学生,其基本的工作技能都应当满足企业要求,进而应当在具有良好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对于其进行进一步的职业培养,而这也是企业在招聘过程当中所考虑的最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决定了高职学生特质需求的方向。教育部关于就业深化引导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在今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应当进行正确的定位,进而培养社会实践技能较高的专业化人才。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形成具有超过性与实践性的就业群体,进而最终步入产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因此,高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高级技术教育,专业应定位为直接对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的定位直接决定了高职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汪珊(2007)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等同。前者属于职业类教育,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目标;后者属于科研类,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两者是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关系。?高职人才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素质:人才层次的高级型,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②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特质的区别和联系见表3-5.
3. 4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讨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对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探讨。
3. 4.1四川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个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质量方面,各培养模式均力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培养理论、实际能力均强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企业对就业人才需求更为严格。这就让正处于探索阶段的高四川高等职业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1)四川高职院校缺乏准确定位和教学特色,学生们的择业空间有限。
在当前形势下,四川省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都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进而使得其专业设置难以有效区别。与此同时,由于缺少高新产业的有效支持,进而难以适应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加苟刻。
(2)四川高职院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高职教育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进而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育,通过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体现其最终的教学意义所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只要能够完成考试并获得高分就可以完成学业,而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未能有效体现,而如此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适应实际的社会需求。
(3)四川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有待于完善。
四川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非常重视,但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还有待于完善。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的监控,还缺少完善的监控体系。
(4)四川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于完善。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四川高职院校的内部评价体系如上级领导部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已有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但外部评价体系如企业评价、部门评价等社会化质量评价体系,还有待于完善。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还。不能有机结合。
3.4.2加强四川高职学生特质培养
(1)特色才是生存之道
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各有所长,虽然绝大多数四川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培养的方向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不少高专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在以本科层次的教育为学习方向。对待优势和劣势有两种思路:一是扬长避短,二是取长补短。具体到高职教育而言,“扬长避短”就是放弃冗余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取长补短”就是在现有框架内,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使培养对象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从操作的层面来看,不少教师并不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这一对矛盾。这份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从社会需求特别是企业需要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知识技能期待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待自身优势劣势比较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模式:首先是扬长避短,其次是取长补短。结合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前者主要是指能够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应试教育,进而将更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引入其中。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当前教育理论缺失了部分进行有效补充,从而是其具有更加广泛的实践性。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很多相关从业人员都未能认清上述问题。而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在社会需求的角度而言,企业通常对于高职院校和学生群体的使用情况和技能期待有着较为巨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完全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在培养过程中按本科教育的要求去培养高职高专毕业生。因此,就必须对于这种差别部分加以仔细研究,将差别拉大。这也就是“扬长避短”思路的体现。只有在坚定而清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富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下,才有可能培养出富有特色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也才是高职院校的出路,同时也是高职毕业生的出路。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
虽然在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等方面,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高专层次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要求,但从基本素质层面上来看,这种差别基本不存在。这说明无论对任何层次的人才而言,基础素质都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企业对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在基本素质维度,如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要求是一致的。基本素质对其他几个特质也存在影响,也就是说无论哪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都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这种调查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秉承“求同存异”的思路。这个“同”是指在基本素质教育方面与本科层次的“同”,也就是说在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培养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绝不能降低要求;这个“异”是指在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等方面的“异”,有的“异”是指对本科学生的要求高于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有些“异”是指高职高专学生优于本科学生,这种“异”不仅要允许存在,而应该允许其扩大,因为这种“异”,正是高职高专特色的体观。
(3)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生涯方向
用人单位对于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的学生需求差别,不仅应该为每位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也应该为每名高职高专学生所熟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都必须坚持这种差别化培养的道路,因为部分学生是希望有机会接受进一步的本科教育的。由于个性和人生期望的不同,学生当然有权力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会以高职高专的身份进入社会,进入用人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应该知道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具体要求和期待,当认真分析了这份调查结果以后,高职学生更好地知道他们与本科毕业生相比较而存在的优势在哪,可以把优势放大,从而更加理想地适应岗位需要。这份调查带来启示是基层工作岗位和中层管理岗位在素质要求方面的一些差别,在就业的初期,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承认并接受那部分弱于本科生的特质,但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与发展,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逐渐缩短这种差距,从而走向更高的管理位置。
综上所述,明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帮助高职学生准确定位,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职学生特质,是提高局职学生质量、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性的必然要求。通过比较分析,对完善四川高职学生的特质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